不同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组合F2胞囊附着量差异分析

2010-12-23 04:05任小俊马俊奎刘学义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胞囊小种黑豆

任小俊,马俊奎,史 宏,刘学义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汾阳032200)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clera glyycines Ichinohe,简称SCN)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1-14]。在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措施中,选育抗SCN 的大豆品种,是解决SCN 问题的根本措施。按照Riggs 和Chmitt 的分类标准,理论上SCN 存在16 个生理小种[6]。我国有1,2,3,4,5,7号生理小种。我国习惯上把国外的14 号小种称为4 号生理小种[3,5,11]。据国内调查,1,3,4 号生理小种分布面积较大,其中4 号生理小种致病最强,3 号生理小种致病力最弱[6]。华北地区主要是以毒性较强的4 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存在,是典型的4 号生理小种病区[2,9]。我国已选育出部分抗SCN 的大豆品种,然而抗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的品种甚少。本研究选择4 对由高抗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抗源和非抗源亲本组成的杂交组合(其中,非抗源亲本系目前育种过程中的骨干亲本),以期探索亲本间抗性差异对后代的影响,寻求抗4 号生理小种育种的突破。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晋豆19 号×应县小黑豆、晋豆23 号×应县小黑豆、汾豆46 号×灰布支和中作88D09×交城黑豆4 个杂交组合均为2006 年配制,2007 年种植F1。应县小黑豆、灰布支和交城黑豆是已确定的高抗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抗源,晋豆19号、晋豆23 号、汾豆46 号和中作88D09 为育种骨干亲本或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主干品种。

1.2 方法

采用塑料钵柱胞囊线虫鉴定方法[7],经测定每100 克土壤里平均含胞囊量85 个。经系统鉴定,胞囊线虫为4 号生理小种强毒种群。2008 年春季在温室条件下对播种的F2植株进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源亲本抗性稳定性验证

鉴定结果表明,抗源亲本灰布支、应县小黑豆和交城黑豆对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抗性稳定,胞囊附着量平均在1.08~3.25 个之间(表1)。灰布支共鉴定24 株,平均胞囊附着量1.64,变异系数1.82%,5 个胞囊以下株数占100%;应县小黑豆2 个组合共鉴定68 株,平均胞囊附着量1.39 个,变异系数1.31%~1.55%,5 个胞囊以下株数占97.06%;交城黑豆共鉴定25 株,平均胞囊附着量3.25 个,变异系数2.50%,5 个胞囊以下株数占100%。

尽管抗源亲本抗性十分稳定,但是,不同抗源间的表现型仍有明显差异,反映了遗传控制基因之间存在差别。如应县小黑豆平均胞囊附着量只有1.30 个,但是,5 个胞囊以下株数不能够达到100%。

2.2 非抗源亲本的抗性差异分析

非抗源亲本对胞囊线虫的反应有明显差异,表现在非抗源胞囊附着量及其变化上。在选择的4 个非抗源亲本中,晋豆19 号、晋豆23 号和汾豆46 号胞囊附着量分别为15.36,18.31,17.83个,而中作88D09 的胞囊附着量达到69.50 个(表1)。不同品种间胞囊附着量数量的分布变化也很明显(表2)。从表2 可以看出,晋豆19 号胞囊附着量分布范围5~35 个,晋豆23 号为5~45 个,而中作88D09 为55~105 个。这种差异虽然均在非抗性范围之内,却是存在的事实。

表2 亲本及后代胞囊附着量分布 个

2.3 非抗源亲本的抗性差异对后代的影响

非抗源亲本的抗性表现对后代的胞囊附着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晋豆19 号抗性较强,胞囊量相对较少,分布较集中,其F2出现的抗性植株多。1~4 个胞囊量的达到27 个,占总量的15.34%。晋豆23 号和汾豆46 号的后代1~4 个胞囊的植株分别占4.62%和7.05%。中作88D09仅1.60%(表2)。

2.4 不同组合后代抗性表现的差异

不同组合后代抗性植株多数呈偏正态分布(图1)。其中,中作88D09 与交城黑豆的后代胞囊附着量分布上,可能出现2 个峰值,第1 个出现在15~35 个胞囊间,第2 个出现在45~75 个胞囊间。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多基因控制有关,如图2 所示。

2.5 胞囊附着量分布与抗性的关系

育成品种的胞囊附着量差异一般在30~50个之间,即使是来自于高度自交纯合的自交系也不例外。晋豆19 号的胞囊附着量差异范围为30个,晋豆23 号和汾豆46 号为40 个,中作88D09为50 个。高度纯合的抗源品种胞囊附着量的变异极小,1~4 个胞囊量占96%以上。看来,随着抗性程度的增加,胞囊附着量表现型分布范围会愈来愈小。

3 结论与讨论

在抗胞囊线虫抗性的转育和选育新品种过程中,选择亲本及其对亲本进行抗性鉴定非常重要,特别是对非抗源亲本的鉴定。对于4 号生理小种而言,高抗抗源材料均为黑色种皮,转育成黄种皮的抗性材料,成为该方面育种的难点。本试验虽然没有涉及后代材料的种皮色,但是,从不同组合后代抗性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即非抗性亲本的胞囊附着量是关乎育种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关注对非抗源亲本的鉴定,尤其是关注非抗源亲本抗性的微量差异[9]。非抗源亲本对胞囊线虫的微量差异,对后代的胞囊附着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

本试验中,晋豆19 是个比较理想的非抗源亲本,它的抗性强于其他非抗源亲本,后代出现抗性单株较多,易于实现抗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育种目标。当然,对后代材料准确鉴定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1] 刘维志.关于加快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选育问题商榷[J].大豆科学,1986,5(1):77-82.

[2] 李莹,王志,卫保国,等.大豆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抗源的筛选与利用[J].大豆科学,1987,6(4):291-297.

[3] 刘汉起,商绍刚,霍虹,等.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1,3,4 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J]. 大豆科学,1989,8(1):113-114.

[4] 大豆种质抗大豆胞囊线虫鉴定协作组.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1,3,4 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J].大豆科学,1993,12(2):91-99.

[5] 李莹,李原平,赵卫红.抗大豆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新品系的选育[J].华北农学报,1994,9(2):33-38.

[6] 颜清上,王连铮,常汝镇.大豆胞囊线虫抗源筛选利用研究概述[J].大豆科学,1997,16(2):162-167.

[7] 刘学义,马俊奎,任小俊,等.塑料钵柱法在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鉴定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1998,13(专刊):92-96.

[8] 王连铮,赵荣娟,王岚,等.抗大豆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大豆新品种选育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5):476-481.

[9] 马俊奎,任冬莲,任小俊,等.抗大豆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育种骨干亲本抗性差异分析[J].大豆科学,2003,22(3):176-180.

[10] 蒙忻,刘学义,方宣钧.利用大豆分子连锁图定位大豆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抗性QTL[J].植物分子育种,2003,1(1):6-21.

[11] 马俊奎,任小俊,史宏,等,抗大豆胞囊线虫4 号生理小种大豆新品种晋豆31 号选育[J].大豆通报,2007(2):9-11.

[12] Anand S C. New soybean strain resistant to soybean cyst nematode[J].Plant Disease,1982,66:933-934.

[13] Epps JM.Reaction of soybean varieties and strains to race 4 of the soybean cyst nematode [J]. Journal of Nematode,1972,4(4):222.

[14] Young LD.Soybean germplasm resistance to race 3,5 and 14 of soybean cyst nematode[J].Crop Sci,1995,35(2):895-896.

猜你喜欢
胞囊小种黑豆
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菌线克种衣剂在赤峰地区出现的新问题原因分析
嘿,小黑豆
那只名叫黑豆的老鼠
抗大豆胞囊线虫SCN3-11位点的KASP标记开发和利用
黑豆豆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黄淮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黑豆变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