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记者:澎湃的激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2010-12-27 13:24黄建华
中国记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敬畏激情空气质量

在环保圈摸爬滚打了10年,对环保的感情无疑是深厚的,而环保也给了我一双“绿色”的眼睛,我用它来观察身边的变化。还记得10年前,环保在中国远没有今天这么“热”,当时在经济快速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干快上的背景下,环保的声音显得弱弱的。回望过去方知今天来之不易!

口罩,印象最深刻

要说在我10年环保记者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小小的口罩,这个口罩出现的大背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小的口罩印证了北京环境的巨变和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我想,大家没有这个必要考虑戴口罩的问题,如果一定要戴口罩,那就是给你的行囊当中多增加了一点份量,我想它是用不上的!”掷地有声,又带有中国式幽默的回答是在一个特殊背景下,讲这句话的地点是2008年7月25日14时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当时世界上百余家媒体参加北京奥组委组织的“北京城市交通保障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发布会”,而在不到半月后的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就将举行。

就在这箭在弦上之时,一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北京空气质量恶劣,而在这些不实报道中,一些奥委会成员产生了北京的环境是否适合举办奥运会,中国政府能否兑现承诺,高强度竞技中,北京的空气质量会不会对运动员的健康造成损害这些疑问,一些国外运动员也有这样那样的担心。

传递给世界关于北京用不用戴口罩这个尖锐问题答案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杜少中。当时,北京及中央新闻媒体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奥运空气质量的报道,我则接到领导指示采写了包括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配备、10年北京空气质量整治历程和六省市联动保障奥运空气质量等一系列报道来回应不和谐的声音。北京,则用蓝天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魅力。之所以印象深刻,就是每每看到口罩,都捏着一把汗。当然,现在有的只是轻松。

激情,环保记者的动力

根据我10年的经验,当一名合格的环保记者并非易事。使命感、责任感、新闻敏感是当一名合格记者的必要条件,但我觉得,除了“三感”外,环保记者首先要有的是澎湃的激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记者,本不该将个人感情掺杂到采访和报道中,但面对一棵棵倒下的大树、一条条状如黄汤的河流、一群群因环境污染而被癌症折磨眼露绝望的人和一片片养育了我们几千年,曾经肥沃但现在被沙漠吞噬的良田,你怎样保持绝对冷静?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浑善达克沙地,我曾长跪在露出老根而垂死的梭梭前;在云南原始森林里,我曾面对倒在脚下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满含热泪;在河南某因污染致癌村里,我曾看着皮肤已经溃烂倒在床上喘息的老人而哽咽。那时,我首先是一个饱含激情的人,提笔时才能是一名向污染宣战的环保记者,但我能保证,自己的激情从来没有影响报道的公正,而对大自然的敬畏则成为了我勇往直前的原动力。

眼勤、嘴勤、腿勤是记者的基本功,但环保记者还要拥有豪情和“矫情”。环保记者要去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景区、鸟语花香的山林,更多的是道路艰险的高山,天当被地作床的无人区和酷热难当的沙漠。我曾经连续48小时穿行在无法错车的险峻高山里,“旱鸭子”的我也曾坐一叶渔舟海上漂泊一周,吃了吐、吐了吃,但当采访到当事人、亲眼看到被污染的现场、拿到第一手资料时,那种“哪管刀山火海,我自闲庭信步”的豪情充溢在胸膛的感觉会让我走得更远。而遭遇白眼、拒绝,甚至威胁时,要“矫情”些,不能轻言放弃,这种“矫情”在圈里被戏称为“牛皮糖”的韧性。百折不挠方能探究到事件本质,缺少了“矫情”,也许你永远离真相只有咫尺之遥。

爱心、良心、公心之外,环保记者还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一条道走到黑的恒心。梁从诫、汪永晨、廖晓义、马军等中国环保人有时被说成“一根筋”,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完全能生活得更好,但就是靠着“我要拯救地球,哪怕是一点改变”的决心走了那么远。追随他们采访,与强大的相反势力对垒,在有“三心”的同时,没有与这些环保人一样的决心和恒心,就不可能走进真正的环保核心区。

最后,环保记者还要有一双穿云透雾的“火眼金睛”。西南某省为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在砍伐掉其它树种之后,大面积种植桉树,这是惠民工程,还是生态灾难?无论是专家,还是政府,都已经争论已久,但记者就要从中看到争论背后的利益博弈,从中听到自然的呻吟和抗议。那双眼睛既要看到农民床上单薄破旧的半截凉席,还要看到地方GDP的快速增长,然后把真相诚实地告诉读者。

2009年不仅是环保记者的“大年”,更是全球的“环保大年”,全球变暖、低碳、环保、世界协作无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作为一名环保记者,我也期望,自己的笔能把更多的绿色奉献给读者,而不是黑色、黄色……

猜你喜欢
敬畏激情空气质量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敬畏先烈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