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社会新闻如何突破

2010-12-27 13:24吕炎选陈潮亮
中国记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门道揭阳上街

□ 吕炎选 陈潮亮

(作者分别是广东省揭阳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记者)

从热闹中找门道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应该既能会热闹,又会看门道。 2009年初,广东省揭阳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接到群众报料,反映市区主要街道上有10多名年轻人上街讨钱葬父。接到报料后,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进行采访,先了解过往市民对“上街讨钱葬父”的看法,再详细了解“上街讨钱”者的原因。在得知他们因为亲人晚上在工厂宿舍睡觉中猝死后,工厂老板只愿出5000元丧葬费众人只好上街讨钱的情况后,记者陪同当事人到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并从警方获悉他们所言属实,而且劳动监察部门也认定并非工伤。记者随后联系工厂老板、劳动监察部门和相关方面,对事件进行协调,并在当晚以“上街讨钱为葬父”为题作了报道。在第二天,记者又联系相关方面的负责人,得知经过多方协调后,工厂老板和猝死者家属达成了协调意见,家属得到了补助金。因为事件中涉及到非工伤,死者属于正常死亡,对此,记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请教律师,采访工伤与非工伤的认定标准,同时指出聚众上街讨钱属非理性行为,并提出事件中所显示的警示,很好回答了观众所关心为何非工伤工厂要给死者家属补助金等相关的问题。在报道中,记者并没有就事报道光看热闹,也没有对事件进行道德评判,而是从百姓关注的事情入手,及时化解矛盾,跳出看热闹中找出门道来,在报道整个事件的同时更给予关怀,使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从日常中找思想

电视民生新闻要重视人文关怀,就要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在内在思想上下功夫。一方面在题材选择、报道立场、报道方式等方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判断分析。注重思考,多方面多角度全面考虑问题,引入独特的视点和创新的思维,对老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典型报道。另一方面赋予民生新闻一定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性、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不再停留在新闻事实报道的表面,更多展现各阶层,各行业百姓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由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思考和反省,最大限度彰显民生新闻的力量。

2007年5月初,揭阳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在报道一位市民请来的保姆偷盗了自家财物新闻后,栏目组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选题,要求记者带着情感深入挖掘。在经多方调查后,随后以《想当好保姆也不容易》《好保姆为何难寻觅》《规范之路有多远》进行连续报道,在关注保姆工作情况中,又分析保姆市场存在的问题,并表达了市民对规范保姆市场心声。这一组民生新闻,不仅体现出媒体给予保姆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推动了人们对保姆市场的认识,节目播出后得到许多观众认可。

可见社会新闻应该走出堆砌琐事、鸡零狗碎的报道,从人文关怀的出发来看待新闻事件,从而提升社会新闻的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

从平俗中找高雅

从电视社会新闻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无创意、无新意。这就要求在电视民生新闻实践中,以亲切、平和的心态,去观察体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

2008年2月,揭阳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在初春时节落叶纷飞的报道中,作者并不仅仅报道简单道路绿化树落叶多这一平俗的现象,而是从落叶纷纷这一现象入手,走访市区道路、公园等地,拍摄了一组富有寓意的镜头,并请教了和花木打了40多年交道的刘师傅,通过刘师傅的见识来解释看似简单的落叶现象缘于去年天气过于寒冷,随后以《初春似深秋 草木多受伤》进行了报道,把一个简单而俗的话题写出不一样的情感,让观众在节目中不仅看到春的气息,更看到别样关怀。

社会新闻之所以受人们欢迎,其成功所依赖的决不是猎奇和捕风捉影,而是其背后的“人文主义”和“平民精神”理念。

猜你喜欢
门道揭阳上街
揭阳开放大学
飞船可重复使用的那些门道
ALittleBettyBlueR.L.Stevenson
探寻360°全声场发声门道
成长的经历——《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揭阳引韩供水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揭阳·黄岐山
上街走丢了
从美国商业补给服务合同看门道
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