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回归

2010-12-27 15:40
理论导刊 2010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政治传统

汪 勇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西安710063)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回归

汪 勇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西安710063)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信息社会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防止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传统文化;理性回归

一、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1.主体与客体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突破与普及,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转型与重构。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正式宣告了信息化社会的来临,而信息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对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条件上影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关系,并重塑了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的模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主体是与受教育者矛盾对立的特定的教育者,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施加影响,促使双方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这些年教育界关于“教育主体”的争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一般认为,教师就是教育的主体、是权威,进而将学生当作教师的对立面——客体;也有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因为只有学生才是教育的内因,教师等其它因素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的外在因素;另外还有“双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等等。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必须承认,谁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得到证明。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承认大学生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要积极关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换言之,互联网的发展模糊了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使得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主客体间的互动关系凸显。但是在承认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萎缩,恰恰相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进行互联网操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素质,使教师与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搭建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平台,确立彼此之间心理交流、情感沟通、思想共鸣的新型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关系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也更容易使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内容和方法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和人的社会互动方式,E-mail、BBS、Blog、QQ等成为大学生的新宠,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交流工具。互联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与交流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介质,而且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实现其塑造功能的,并通过信息作用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想要素,从而影响大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思维过程,最终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

互联网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更加广阔。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讲到:“互联网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1]由于互联网没有地域上的界限,大学生既可通过互联网共享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向教师咨询思想问题,与其他人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互联网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更佳。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乃至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拓宽,教育手段也从过去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互联网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其影响力度远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曾经使用过的传播手段,多媒体性和交互性使互联网上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进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使大学生不必按传统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去受教育,而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不仅如此,互联网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处理速度,以及新颖的思想和多元的观念都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严峻挑战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信息分布形态,师生之间的信息分布从原来的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拥有与教师几乎同样多的信息资源,甚至更多。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西方思想的渗透加剧了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个人要想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影响是非常不容易的……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它使任何个人拥有了一个能够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向任何国家和社会发动进攻的锐利武器。”[2]尤其是目前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容易受到互联网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冲击和影响,造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倾斜。因此,互联网具有一定潜在的危险性。

其次,信息污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严重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互联网上的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许多泛滥着色情、凶杀、诈骗等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也充斥其中。美国学者约翰·奈比特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3]由此可见信息污染的危害性。另外,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环境,大学生在接触互联网时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出现如电脑黑客等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别有用心大肆利用互联网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的信息,会严重误导一些缺乏鉴别力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第三,互联网成为掌控部分大学生的一种工具。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同时也使得部分自控力差的大学生整日沉迷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长期如此,使得他们无心学习,对学校的集体活动等漠不关心,完全沉溺于联网社会那种虚拟化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与老师、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情感日益淡薄和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失调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生上网成瘾,还患上了“互联网依赖症”。这些行为势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回归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个契机,亦是一个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只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而不应成为替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继承传统文化的关键乃是使传统在现代与未来建立起真正意义的联系,使传统成为实现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成为达到未来目标的基础。我们必须处理好弘扬传统文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使优秀文化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而变革更新,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信息化发展达到辩证统一。

1.理性回归的价值。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仍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力。造就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一致与和谐,则是传统理想人格的最高层面。所谓“内圣”是从事道德修养,以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外王”是从事政治实践及其它社会事务,以建功立业。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怀抱“人皆可以为圣贤”(孔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的道德理想,这是与儒家提倡的“内圣外王”的思想相得益彰的。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判断标准,“内圣”之学在中国历史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将理想主义的道德精神视为理想人格的决定性判断标准。从这个层面分析,传统文化也就与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达成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起着引导人、规范人行为的作用,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重新塑造人的心灵、素质和人格。所以,今天我们所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深深扎根于华夏沃土、凝结着民族文化的精华,适应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理念。它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又反映着中国今天的发展和进步,是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因而它也就具有了理性回归的价值。

2.理性回归的实质。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一个独立发展的民族文化,必有其不断发展的思想基础,必有其促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这种主导思想可以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的各时期的时代精神中。”[4]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下着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我们不能忽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应该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只有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根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性回归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3.理性回归的目标。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必须从这些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紧密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教育,把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并注意更多地采用民族文化活动形式,使我们的思想教育更加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更好地体现寓教于乐的精神,达到热爱民族文化和昂扬民族志气的目的。”[5]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教导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以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与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交叉点、结合点。这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所在。

4.理性回归的途径。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性回归的根本途径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用高尚精神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如果没有这些先进分子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说的高尚精神,就是指我们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6]任何时期的历史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而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教育大学生将继承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与克服传统文化的局限结合起来,对那些优良传统文化在保持基本价值认同的前提下,把其内在的精神理念和道德含量提炼出来,放在今天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阐释,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多元化上,尤为明显的是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独立的判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从忧国忧民、乐于奉献、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淀而成的。它孕育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意识形态,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发展、国情民情、崇尚科学、抵制假恶的实践当中,它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相一致的。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意把内涵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融合在一起,并赋予它积极的意义。

二是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性。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教化,强调修身养性的人格修养。在这方面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突出。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是实现渗透性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整个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各方面的努力。关键在于我们提倡什么、坚持什么,以怎样的形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营造与之相统一的传统文化环境,达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渗透效果。

三是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不仅是作为一种技术摆在我们面前,作为互联网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我们有能力对这个环境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又如何能够趋利避害,避免诸如不同意识形态文化对我们的侵袭,防止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污染大学生的视听?我们认为,在教育大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养成善于吸收和消化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总之,面对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是实现理性回归的一个有效途径。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7]信息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同时也提供了科学的手段。我们要积极把握机遇,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手段、方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达到和谐的统一,实现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回归。

[1]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辜正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34.

[2]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330.

[3]约翰·奈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3.

[4]张岱年.思想·文化·道德[M].巴蜀书社,1992:191.

[5]李瑞环.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Z]//.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870-871.

[6]江泽民.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Z]//.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1647.

[7]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M].陈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31.

G641

A

1002-7408(2010)12-0099-03

汪勇(1969-),男,陕西绥德人,西北政法大学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信息化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