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倾向性研究①

2011-01-02 13:17万光荣储泽祥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异类情感性复句

万光荣,储泽祥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现代汉语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倾向性研究①

万光荣1.2,储泽祥1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二合复句;语气组配;语气特征;限制条件

现代汉语二合复句内分句语气同类组配是主体,异类组配是次要的。前后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使用频率具有一定的倾向性:陈述与疑问/祈使/感叹的组配 >疑问/祈使/感叹之间的两两组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疑问/祈使/感叹+陈述。陈述语气与疑问/祈使/感叹共享特征的数量都多于疑问、祈使、感叹两两语气之间共享特征的数量,因此前者是优势组配。疑问/祈使/感叹居前时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居后时不受此限制,因此疑问/祈使/感叹居后是优势组配。

0.引言

语气是小句直接构件以外的成分,表达小句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主观情绪。语气主要通过语调和语气词来体现。小句的语气类型,主要包括陈述、感叹、祈使和疑问四大类。

复句也有语气,西方语言复句的语气就是主句的语气 (Palmer,2007:108-112),判定简单(Allan,2006:11)。但汉语比较复杂,邢福义 (2001:22-24)根据句末语气的类型,把复句分为陈述性复句和非陈述性复句,非陈述性复句包括问话型复句、祈使型复句和感叹型复句,并指出一个复句不一定只有一种语气,前分句可以是甲语气,后分句可以是乙语气,举例阐述了5种语气组合:“问话+陈述”、“祈使+陈述”、“感叹+陈述”、“陈述+祈使”、“祈使+问话”。复句语气的理解显然离不开对其小句语气的分析。问题是这些小句的语气在复句内部如何组配,又有哪些组合模式?国内学者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袁明军 (2006:34)把陈述、祈使、疑问、感叹这四类进行排列组合,列出复句语气的16种类型,并探讨了这16种语气连接类型所能表达的小句之间语义联结的类别。曾常年 (2003:45-46)研究了二句式因果句群的语气组合类型,将理论上的16种组合分成两类:4种同质语气组合类型和12种异质语气组合类型,并按出现频率的高低总结出在因果句群中的优势组合和非优势组合。尽管两位学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但他们都分析了语气组配的具体模式,尤其是曾常年关于语气组合使用频率的探讨对本文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与前面学者研究复句语气不同,我们将研究对象控制在由两个不同语气的分句组成的二合复句中,旨在找出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倾向性规律,并且探究这种倾向性的成因。

1.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倾向性及其优先序列

我们全面统计了约50多万字语料中的二合复句,语料来源包括五部文学作品:戏剧《雷雨》、《风雪夜归人》(以下简称《风雪》)和《情场如战场》(以下简称《情场》)等三种各约10万字,《围城》的第一、二、三、四章和第九章共约10万字,小说《活着》10万字。从中得到二合复句共3249例,其中同类语气组配2607例,异类语气组配642例。

表1: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同类组配与异类组配的对比统计表

同类语气组配包括4种:陈述+陈述、疑问+疑问、祈使+祈使、感叹+感叹,占所有二合复句总数的80.2%;异类组配共12种 (见表2),仅占19.8%。这说明二合复句通常要求两个分句的语气一致,分句语气同类组配是主体,异类组配是次要的。

表2: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详细统计表

为直观起见,我们根据表2,把各种异类语气组配的使用频率绘制成下面图1:

图1

1.1 陈述语气组配的显著优先性

二合复句中,只要一个分句是陈述语气,它的使用频率就高于没有陈述语气的二合复句。具体来说,有陈述语气的组配共6种,没有陈述语气的组配也是6种,有陈述语气的组配的使用频率都在7%以上,条形图上显示频率在50以上(“疑问+陈述”除外),没有陈述语气的组配的使用频率都在4%以下,条形图上显示频率都在50以下。有陈述语气的组配和无陈述语气的组配形成两极分化,后者数量少,有待加大总语料量再窥其规律,我们将另外撰文研究,因此本文集中探讨包含陈述语气的二合复句中异类语气的组配规律。

你不想去北京吗,我想去。>你不想去北京吗,可是你必须去。>你不想去北京吗,去北京多好啊!

疑问+陈述>疑问+祈使>疑问+感叹

去北京多好呀,我想去。>去北京多好呀,你去吗?>去北京多好呀,我们一起去吧!

感叹+陈述>感叹+疑问>感叹+祈使

我们去北京吧,我想去。>我们去北京吧,你不想去吗?>我们去北京吧,去北京该多好啊!

祈使+陈述>祈使+疑问>祈使+感叹

1.2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 疑问/祈使/感叹+陈述

有陈述语气的6种组配中,陈述在前分句的3种组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陈述在后分句的3种组配。(陈述+疑问)+(陈述+祈使)+(陈述+感叹)共346例,占所有异类语气组配的54%,而 (疑问+陈述)+(祈使+陈述)+(感叹+陈述)共237例,占36.9%。换言之,疑问/祈使/感叹放在后分句是优势组配,并且陈述+疑问 (218例)>陈述+祈使 (80例)>陈述+感叹 (48例)。

另外,陈述语气在前、后分句与其它语气组配的使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拿陈述和疑问来说,“陈述+疑问”(34.0%)远远高于“疑问+陈述”(2.6%),“疑问+陈述”的使用频率甚至低到使它被逐出了“陈述语气组配的显著优先性”。

我去北京,你也去吗?>我去北京,你也必须去。>我去北京,你也去该多好啊!

陈述+疑问>陈述+祈使>陈述+感叹

我想去北京,你去吗?>你不想去北京吗,可我想去。

陈述+疑问>疑问+陈述

2.不同语气的共享特征及其对组配情况的制约

为了解释上述二合复句中异类分句语气组配的倾向性,我们首先从语气本身的特征分析入手。

2.1 从强弱表现看语气的内在特征

能不能像寻找语音的区别性特征一样,用一些内在特征把四种语气区别开来?我们根据现代汉语句类系统在句法特征上的表现 (邵敬敏,1996;袁毓林,1993;杜道流,2005),归纳出通过句类体现的语气的三个内在特征:[+确定性]、[+意愿性]和[+情感性]。确定性是指说话人对句子命题是否确信的态度,判定其是否真实、可信;意愿性是指说话人通过言语传达的一种要求或希望;情感性是指说话人的心理情状,极端表现为爱或憎的感情。一个小句动词前往往能添加“一定/的确/确实/就/千万”等表示肯定的词语,其确定性就强,不能添加的其确定性就弱;一个小句前面如果能添加“要求/希望”类表示祈使意义的词语,其意愿性就强,否则意愿性弱;一个小句句中有表示感叹的语气副词“多 (么)、这么/那么、好、真、可、太”等,其情感性就强,反之就弱。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特征是每种语气都同时具备的,只不过各种语气具备的强弱程度不同。

表3:四种语气类型和三个内在特征的强弱情况对比表

表3把四种典型的语气类型区分开来:典型陈述语气的特征是[+强确定性,+弱意愿性,+弱情感性],典型疑问语气的特征是 [+弱确定性,+弱意愿性,+弱情感性],典型的祈使语气的特征是 [+强确定性,+强意愿性,+弱情感性],典型的感叹语气的特征是 [+强确定性,+弱意愿性,+强情感性]。

2.2 从共享特征看不同类别语气的连绵性

从语气的特征看,不同类别的语气不能一刀切,并非毫无联系,它们之间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相同特征,严格地说,主要是具有某个或某两个特征的程度不同。

陈述无论与疑问、祈使、感叹中的哪一种语气相比较,都有两项特征相同,一项特征不同。具体而言,陈述与疑问的意愿性和情感性都弱,但陈述的确定性强而疑问的确定性弱;陈述与祈使的确定性都强、情感性都弱,但陈述的意愿性弱而祈使的意愿性强;陈述与感叹的确定性都强、意愿性都弱,但陈述的情感性弱而感叹的情感性强。

但是,在疑问、祈使和感叹三个语气中,两两相比,都有一项特征相同,两项特征不同。具体来说,疑问与祈使的情感性都弱,但是确定性一弱一强,意愿性一弱一强;疑问与感叹的意愿性都弱,但是确定性一弱一强,情感性一弱一强;祈使与感叹的确定性都强,但意愿性一强一弱,情感性一弱一强。

语气之间共享某些特征或者共享程度不同的特征造成了语气间的连绵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语气之间的区别,为语气的异类组配提供了“求同”条件。

2.3 共享特征的数量制约异类语气的组配

自然界的万物以趋同为主流,趋异为少数,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也遵循这个道理。二合复句中的两个分句,语气同类组配是主体,异类组配是次要的。即使是分句语气的异类组配,也是建立在语气之间的某些相同特征的基础之上。两种语气共享特征越多,越容易组配成二合复句。

2.3.1 共享两项特征的语气组配的使用频率较高

陈述语气与疑问/祈使/感叹语气均共享两项特征,其组配使用频率较高。二合复句中,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组配,要么是“陈述+祈使”,如例 (1);要么是“祈使+陈述”,如例 (2)。下面复句中的分句动词前能添加语气副词“一定/就”等词语,确定性都强;句中都没有语气副词,如“多(么)、这么/那么、好、真、可、太”等,情感性都弱。祈使句的前面可以添加“希望”,而陈述句的前面都不可添加。

(1)啊,大少爷,这不是你的公馆,你饶了我吧。(陈述+祈使)

这 (一定)不是你的公馆,你 (就)饶了我吧。

*(希望)这不是你的公馆,(希望)你饶了我吧。(曹禺《雷雨》)

(2)您留几句回家说吧,这是人家周公馆。(祈使+陈述)

您 (就)留几句回家说吧,这 (一定)是人家周公馆。

(希望)您留几句回家说吧,*(希望)这是人家周公馆。(曹禺《雷雨》)

陈述语气和感叹语气的组配,要么是“陈述+感叹”如例 (3),要么是“感叹+陈述”如例(4)。这些复句中的分句前都不能添加“要求/希望”,意愿性都弱;分句动词前都能添加语气副词“确实”,确定性都强。但是感叹句中有表感叹的语气副词“多么、太”,而陈述句中没有这类词。

(3)那时你就回来,那时候我该多么高兴。(曹禺《雷雨》)

(4)纬芳,你太好了,处处替我打算。(张爱玲《情场》)

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的组配,要么是“陈述+疑问”如例 (5),要么是“疑问+陈述”如例(6)。两例中的分句前都不能增加“我要求/我希望”,意愿性都弱,都没有表示感叹的语气副词,情感性都弱。陈述句里都能添加“一定”,而疑问句不行。

(5)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曹禺《雷雨》)

(6)想起来了是不是,想不到他会回来了。(吴祖光《风雪》)

2.3.2 共享一项特征的语气组配的使用频率较低

疑问与祈使、疑问与感叹、祈使与感叹的组合只共享一项特征,语气组配的使用频率较低。疑问语气与祈使语气组配时,无论是“祈使+疑问”(例7)还是“疑问+祈使”(例8),分句中都没有表示感叹的语气副词,情感性都弱。祈使句前都能添加“我要求/我希望”,而疑问句前都不行,表明祈使的意愿性强,疑问的意愿性弱;祈使句动词前都能添加“一定”而疑问句不行,表明祈使的确定性强,疑问的确定性弱。

(7)快去吧,不怕人等的心焦么?(钱钟书《围城》)

(8)妈,您别瞎说啦,您怎么来过?(曹禺《雷雨》)

同理,感叹与祈使、感叹与疑问组配,无论是“祈使+感叹”(例9)、“感叹+祈使”(例10),还是“疑问+感叹”(例11)和“感叹+疑问”(例12),根据分句是否存在或者添加语气副词,可以得出这四种语气组配都只共享一项特征。

(9)得了,别发牢骚了,看西山的月亮多好。(张爱玲《情场》)

(10)喝,真热!(曹禺《雷雨》)

(11)你还出去呀,天都这么晚了!

(12)这位太太真怪,她要见我干什么?(曹禺《雷雨》)

这部分解释了陈述语气组配的显著优先性 (见1.1)。陈述语气与疑问/祈使/感叹语气之间都共享两项特征,而疑问、祈使和感叹两两之间都只共享一项特征,共享的语气特征越多,两种异类语气越容易组配,因此有陈述语气的组配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无陈述语气的组配。

3.疑问/祈使/感叹语气在前分句的限制条件

陈述语气在二合复句中的位置影响语气组配的使用倾向性,陈述语气居前,疑问/祈使/感叹居后是优先组配。我们推测:疑问/祈使/感叹居后比较自由,不太受限制,但是居前往往受到限制。受到一定限制必须满足一定条件的语言形式,其使用肯定比不受限制的语言形式的使用频率低。下面顺着这种思路,通过对比疑问/祈使/感叹居前居后的使用情况,探讨它们居前的受限条件,从而反证它们居后的优先性。

3.1 疑问/祈使/感叹语气需与上文保持衔接连贯

疑问/祈使/感叹居前时,与上文有关,是顺着上文的话题而来,接着引出后面陈述语气要表达的新信息。疑问/祈使/感叹居前的位置,在上文和下文之间充当衔接的功能,使得上下文能够自然衔接。比较而言,疑问/祈使/感叹居后,既可以是顺着前面话题而来,也可以开辟一个新话题,与上文是否联系紧密则显得无关重要。

(13)四:您听错了吧;哥哥说他今天自己要见老爷,不是找您求情来的。

贵:(得意)可是谁叫我是他的爸爸呢,我不能不管啦。(疑问+陈述)

四:(轻蔑地看着她的父亲,叹了一口气)好,您歇歇吧,我要上楼跟太太送药去了,(端起了药碗向左边饭厅走)。

贵:你先停一停,我再说一句话。

四:(打岔)开午饭了,老爷的普洱茶先泡好了没有?(陈述+疑问)

贵:那用不着我,他们小当差早伺候到了。

四:(闪避地)哦,好极了,那我走了。(曹禺《雷雨》)

该片段中既有“陈述+疑问”,又有“疑问+陈述”的组配,疑问语气居前的“可是谁叫我是他爸爸呢”是顺着上文来的,上文“不是找您求情的”中的“您”就是指这个疑问中的“我”和“他的爸爸”;但是“老爷的普洱茶先泡好了没有”居后,在语言形式上找不到它与上文甚至它前面的陈述语气有任何联系,相当于它就是一个新话题,下文有对这个疑问的回答,它与下文相联系。

疑问/祈使/感叹居前,与上文衔接连贯的主要方式有指称、省略或替代、词汇衔接等。

(14)……家珍招呼着他们坐下,有几个人不老实,又去揭锅又掀褥子,好在家珍将剩下的米藏在胸口了,也不怕他们乱翻。队长看不下去了,他说:

“你们想干什么,这是在别人家里。出去,出去,他娘的都出去。”(疑问+陈述)

* 这是在别人家里,你们想干什么?(余华《活着》)

例 (14)中的动词“干”是动词替代,具体指什么动作,顺着上文能理解,是“去揭锅、掀褥子、乱翻”等几个不老实人行为的总说。颠倒两语气的顺序变成“这是在别人家里,你们想干什么?”也是完全合格的句子,但这里选择“疑问+陈述”而不是“陈述+疑问”,就是因为“干什么”所在的疑问与上文紧密相连。

(15)萍:(忧郁地)哼,我自己对自己都恨不够,我还配说厌恶别人?—— (叹一口气)弟弟,我想回屋去了。(起立。)

冲:别走啦,大概是爸爸来了。(祈使+陈述)(曹禺《雷雨》)

*大概是爸爸来了,别走啦。

例 (15)前后语气完全可以颠倒顺序:“大概是爸爸来了,别走啦。”但为什么不用“陈述+祈使”?显然“走”与上文“想回屋去了”、“起立”等动作相连,是同义/近义关系。周萍马上要走,周冲必须立即对其行为做出反馈,是赞成还是反对,“别走啦”表明了他的态度,继而通过后面的陈述给出“别走”的原因:“大概是爸爸来了”。

(16)我说:“不缺腿,胳膊也全,还是城里人呢。”

说完我呜呜地哭了,家珍先是笑,看到我哭,眼泪也流了出来。高兴一阵,家珍问:

“条件这么好,不会要凤霞的。”(感叹+陈述)(余华《活着》)

*不会要凤霞的,条件这么好。

这种衔接是通过感叹语气所体现的分句中的词语与上文的词语具有分总语义关系来实现的,“不缺腿”、“胳膊全”、“城里人”都是“条件好”的具体表现。因此,“条件这么好”的感叹语气是顺着上文的意义下来的,如果把它放在后面,前面插入了“不会要凤霞的”,语义就被断开了而不连贯。

3.2 疑问/祈使/感叹语气不期待听话人有言语上的反馈

说话人选择语气表达自己的交际目的,体现在与听话人的互动之上,是否期待听话人对其话语做出反馈。典型陈述语气完全不期待听话人的反馈,典型疑问语气强烈期待听话人对疑问点给出信息;典型祈使语气强烈期待听话人执行其提议,但不期待有言语上的回应;典型感叹语气一般不期待听话人的反馈。于是,四种典型语气在期待言语反馈上的强弱等级排序为:疑问 >祈使 >感叹>陈述。

根据话语连续性的规律和信息结构从旧到新的安排,对话能够进行下去,往往是因为听话人接着说话人的话题往下说。二合复句中,听话人总是选择顺着后一分句的话题说下去。因此,语气的期待反馈性越强,越倾向于居后;期待反馈越弱,越倾向于居前。这就解释了上面的发现: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疑问/祈使/感叹+陈述;陈述+疑问 >陈述+祈使 >陈述+感叹 (见1.2)。

在期待反馈强弱程度上,疑问与陈述的差别最大,因此它们组配的使用频率存在很大反差,表现为疑问+陈述 (共17例)、陈述+疑问 (共218例),其原因在于:陈述句引出疑问句,很自然,是常态,疑问句出现在后,首要的目的是要求对方回答,通常就不必再说什么了。

(17)贵:你听啊,昨天不是老爷的生日么?大少爷也赏给我四块钱。

四:好极了,(口快地)我要是大少爷,我一个子儿也不给您。

贵:(鄙笑)这话有理!四块钱,够干什么的,还了点帐就干了。(疑问+陈述)

四:(伶俐地)那回头您跟哥哥要吧。

贵:四凤,别——你爸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账?你现在手下方便,随便匀给我七块八块的好么?(陈述+疑问)

四:我没有钱。(曹禺《雷雨》)

例 (17)在围绕“钱”的话轮中,“四块钱,够干什么的”是疑问语气放在前面,下文并没有给出四块钱能干什么的答案。“随便匀给我七块八块的好么?”也是疑问语气,放在后面,下文就有对疑问点的回答。“我没有钱”间接地回答了“我不能匀给你七块八块钱”。

就感叹语气而言,假设有听话人,并且听话人对说话人做出反应,感叹在前和在后的情况不同。

(18)a.——天气这样闷热,回头多半下雨。(感叹+陈述)(曹禺《雷雨》)

——是要下雨了。*——是很 (闷)热。

b.——回头多半下雨,天气这样闷热。(陈述+感叹)

——是很 (闷)热。*——是要下雨了。

在成功的话语交际中,说话人的语义重心和情感重心往往能被听话人正确识别并给予适当反馈。例 (18)中无论是a句还是b句的答语,都是顺着后面语气的内容来的,是对后面内容的反馈,针对前面语气的答语都不能成立,说明后分句通常是语义重心所在。因此感叹语气在前分句时,下文没有相应的反馈。

3.3 疑问/祈使/感叹语气需与其后的陈述语气拥有相同的话题

疑问/祈使/感叹语气在前时,通常与后面陈述语气的话题一致,即都是针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否则,语气组配的可接受度大大降低。

(19)a.我怎么不知道,你哪回打架我都知道。(疑问+陈述)(张爱玲《情场》)

b.你哪回打架我都知道,我怎么不知道?(陈述+疑问)

c.?我怎么不知道你,你哪回打架我都知道。(疑问+陈述)

d.你哪回打架我都知道,我怎么不知道你?(陈述+疑问)

例 (19)a、b复句中语气的话题相同,都是“你打架”,疑问在前后均成立。c的两语气谈论的不是同一件事,前面是“你这个人”,后面是“你打架这件事”,疑问在前可接受度极大降低了,但在后可成立,如d。也就是说,疑问在后不受话题是否相同的限制,但在前受到限制。

(20)a.你真讨人嫌,你也学坏了。(感叹+陈述)

b.你也学坏了,你真讨人嫌。(陈述+感叹)

c.?这张嘴真讨人嫌,姐姐你也学坏了。(感叹+陈述)

d.姐姐你也学坏了,这张嘴真讨人嫌。(陈述+感叹)(张爱玲《情场》)

同理,例 (20)a中两语气话题相同,都是主语“你”,感叹在前的组配成立,c中两语气话题不同,前面是“这张嘴”后面是“姐姐你”,感叹在前可接受度降低了。b中两语气话题相同d中话题不同,但是感叹都在后面,组配都成立。

祈使语气在前与陈述语气组配,表达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的主观意见,这与疑问/感叹居前与陈述组配的条件相同,但也可以有不同的话题,并且二者很方便调换顺序,如:“我们走吧,时间不早了。”和“时间不早了,我们走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两语气组配的复句的语义关系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将作后续研究。

总的来说,疑问/祈使/感叹语气居前时,受到三个条件的限制,在后时相对自由的多,因此,疑问/祈使/感叹语气居后是优势位置,“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是优势组配。

4.结论

现代汉语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同类组配是主体,异类组配是次要的。前后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使用频率具有一定的倾向性:1)有陈述语气的组配优先于没有陈述语气的组配;2)有陈述语气的组配中,疑问/祈使/感叹居后的组配优先于它们居前的组配;3)陈述语气居前时,居后的语气中疑问优先于祈使优先于感叹。

使用频率较高的优势组配都有一个是陈述语气,究其原因,在[+确定性]、[+意愿性]和[+情感性]的语气特征中,陈述语气无论与哪一种语气组配,都共享两项特征,而没有陈述语气的疑问、祈使、感叹两两组配时都只共享一项特征。共享语气特征的数量越多,语气组配的使用频率越高。

疑问、祈使、感叹三种语气居前时,通常要同时满足三个限制条件:1)疑问/祈使/感叹需与上文有衔接,顺着上文的话题或谈话对象而来,是语流连续和信息结构安排的必须;2)使用疑问/祈使/感叹的说话人主观上不期待听话人有言语上的反馈;3)疑问/祈使/感叹与陈述语气都针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表达主观意见。但是,疑问/祈使/感叹居后时一般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不受限制的语言形式优先于受限制的语言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在有陈述语气的组配中,没有涉及无陈述语气的疑问、祈使、感叹之间两两组配的使用倾向性,事实上其组配是有倾向性的,对此我们将另外撰文探讨。

杜道流 2005《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 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 2001《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明军 2006《小句的语气类型与小句之间语义联结类别的关系》,《汉语学习》第3期。

袁毓林 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曾常年 2003《现代汉语因果句群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llan,J. 2006 Clause-type,primary Illocution,and Mood-like Operators in English,Language Sciences(28).

Palmer,F.R. 2007 Mood and Modality(2nd ed.).Beijing/Cambridge: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 Study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Collocation of Heterogeneous Moods in Two-clause Chinese Composite

Wan Guangrong1.2,Chu Zexiang1
(1.College of Humanities,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two-clause Chinese composite sentences;collocation of heterogeneous moods;distinctive features;restricting factors

The frequency of the collocation of heterogeneous moods in two-clause composite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follows the pattern of“the collocation with indicative mood > the collocation without indicative mood”and of“indicative mood+interrogative/imperative/exclamative mood > interrogative/imperative/exclamative mood+indicative mood”.Among the thre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mood[+assertion],[+imperatition]and[+exclamation],the more features the heterogeneous moods share,the higher the frequency of the combined moods are used in a sentence.“Indicative mood+interrogative/imperative/exclamative mood”has fewer restricting factors than“interrogative/imperative/exclamative mood+indicative mood”,thus the former gaining a higher frequency.

H146

A

1674-8174(2011)04-0064-08

2011-04-22

万光荣 (1973-),女,湖北荆门人,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专业为汉语言文字学;储泽祥 (1966-),男,安徽岳西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语语法。

①感谢初审和二审匿名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责任编辑 胡建刚】

猜你喜欢
异类情感性复句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毛毛虫中的异类
鱼中的异类
鹦鹉中的异类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但愿多些这样的“异类”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
语言的情感性之于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