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释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逻辑

2011-01-10 07:52高海青
关键词:技术理性马尔库塞韦伯

高海青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重释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逻辑

高海青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重释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整体的视角审视从形式合理性批判到技术理性批判再到艺术审美的演变逻辑,发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不仅是对各种理论的整合,而且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两大理论体系的综合。单向度理论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深刻批判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压抑性,马尔库塞最终走向浪漫和悲观的艺术审美解放路线,但是无法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路线。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单向度;技术理性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主要批判的是技术理性,而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范畴是从韦伯的形式合理性范畴获得的。在对韦伯形式合理性批判的基础上,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理论的框架内对社会合理性展开了深入批判,即对技术理性的批判。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包括单向度的政治、单向度的生活和单向度的文化等方面。针对人类在单向度社会的解放问题,马尔库塞不同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他主张具体的个体实存比无产阶级意识更具有现实性,并最终走向艺术审美的解放路线。

一、单向度思想的整体特征

马尔库塞的思想总体上经历了哲学、理论批判和美学的演变过程,具体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时期、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尽管马尔库塞思想经历多次转向,但他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也是研究所成员中唯一没有放弃他的早期革命观点的人。”[1]而《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最有影响的著作”[1]。

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研究始于对苏联和美国两大制度迥异的发达工业社会演变为极权主义国家的思考,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冷战的特点是将战场上的竞争转化为经济上的竞争,而经济上的竞争基本上就是技术的竞争。马尔库塞认为,双方在技术上的竞争演变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新极权主义。

在讨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之前,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思想背景的解读是必要的。国内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研究,基本分为2种观点:(1)《单向度的人》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依据是马尔库塞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双面人变成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而具有批判功能的哲学也成为与统治阶级利益协调一致的单面的思想;(2)《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的再次转折,马尔库塞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主要依据的不是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而是黑格尔哲学的主题:人类解放的先验理性准则。

深度探究《单向度的人》后发现,这本著作更是马尔库塞的一次综合的尝试,是对马克思主义、黑格尔主义的、弗洛伊德主义、海德格尔主义的综合。在马克思主义的物化理论框架内,所依据的人类解放的先验理性准则是黑格尔主义的,而对现代个体内心意识的研究是弗洛伊德主义的,而在通过艺术克服单向度性却是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的。但是从整体而言,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对马尔库塞影响最深刻的应该是卢卡奇,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是在继承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尔库塞于1930年指出,《历史与阶级意识》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有着根本意义的、不容忽视的一部著作[2]。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表露无疑,而卢卡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也为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马尔库塞着重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物化”提供了框架。

但是,学术界经常忽视韦伯对马尔库塞的影响,实际上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受到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深刻影响,集中表现在马尔库塞通过辩证法完成了对韦伯形式合理性以及价值中立的批判两大方面。

二、对韦伯形式合理性和价值中立的批判

一些学者认为韦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学观点是相对抗的、不兼容的。韦伯在社会研究中坚持因果逻辑的原则,并逐渐形成客观理念。与之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辩证理性,并反对价值中立的观点。这种方法论上的区别并未影响韦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命运的结论方面所达成的惊人一致。韦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断定,官僚化、合理化和世界的去魅化共同推动着社会演变为一个功能性和毫无感情的场所,生活中神秘的和非理性的方面在此逐渐失去存在的可能性。尽管韦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方法和伦理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社会正在不断合理化并且控制更为全面,以致于人类就像囚徒一样生活在官僚控制的“铁笼”当中。韦伯看到否定个体的资本主义“铁笼”的出现,而马尔库塞洞察到“全面管理社会”的出现,个体行为将在普遍存在的管理和控制网络中被抑制。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的核心范畴,但是在韦伯的著述中合理性表现出模棱两可的特征:一方面,合理性代表一种理解社会行为的方法论;另一方面,合理性代表西方特殊的文化模式。韦伯的合理性概念包括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强调社会行为者在手段—目的模式内对手段有计划的和计算性的选择,而实质合理性是在一种价值情景中进行的选择。对韦伯而言,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就是对形式合理性的系统发展,同时伴随着对实质合理性和其他非理性行为的压制。韦伯通过对西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追溯形式合理性的发展轨迹,并将西方的特殊贡献直接归约为形式合理性发展。

但是形式合理性的发展使现代社会演变为一个囚禁人类的“铁笼”,韦伯对此充满恐惧却又无能为力,比如他感到个体官僚难以逃脱科层政治。他认为社会唯一的希望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即卡里斯玛,他们是有能力反抗科层政治的政治家。他最著名的论题就是“政治家必须是对抗科层政治控制的最有力的力量”[3]。但在现实中是毫无希望的,并且与他著作的基本立场是相矛盾的,因为在他的著作中专业化和官僚化是合理化的力量,而政治家和专业科学家又都是合理性社会的产物,所以很难发现政治家自身具备能够反抗的力量。

马尔库塞通过辩证法对韦伯的价值中立和形式合理性的观点进行了重新阐释和评判。

第一,对韦伯而言,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但是辩证法是以价值负载为基础的。马尔库塞认为,价值中立的“哲学—社会学概念建构”在自身的逻辑内“变成了价值批判”[4]。价值中立的悖论性内在于形式合理性,目的不能从形式合理性概念中演绎出来,尽管韦伯没有意识到其理论本身包含价值判断,因为实质合理性是先于和外在于形式合理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合理性就是私人企业和自由劳动,这两大方面的历史事实——实质合理性是先于和外在于形式合理性的。另外,资本主义社会的私人企业:一方面表现为一种人格等级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表现为物对人的合理统治。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合理性并不是纯粹形式的,所以价值和事实的二元分立是一种理论虚幻。

第二,韦伯的形式合理性具有几种表现形式,在社会学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即“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按照马尔库塞的理解,韦伯的“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在对自然和人的可计算的和有计划的统治中具体化为“技术理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合理性的发展,非理性成了理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自然的支配和社会的福利来说快成了破坏性的力量。”[4]这些都暗含在韦伯的概念构架中,在对韦伯的分析中,价值中立的资本主义合理性概念成了批判概念。但是韦伯的形式合理性与资产阶级理性是同一的,所以最终合理性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的技术理性,是不具备批判功能的。

第三,按照韦伯的合理化理论,资本主义合理化被韦伯看成是现代社会的命运,即规律,但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工业化是人的能力和需要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向自然和他们自己作斗争的一个阶段。”[4]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形式和命运,是一种历史环境。马尔库塞认为,在韦伯的经验主义语境内不可能洞察“技术理性是统治着一个特定社会的社会理性,并且可以在它的结构中得到改变”,更别说“作为技术理性,它可以成为解放的技术”[4]。

韦伯的悲观社会学使他预见到一个彻底官僚化的社会从开始就是不可避免的,并且预见到这种悲观的状态不会结束。而马尔库塞承诺一种明确的希望,在马尔库塞的“积极自由”概念中发现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融和,以取代存在于管理社会的市场的虚假自由[5],这是对马克思理论中共产主义社会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

三、对单向度的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

社会合理性批判理论发展到法兰克福学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表现在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的“单向度”理论上。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单向度的人》的核心概念包括“单向度”和“技术理性”,根据2个核心概念又指出,“‘单向度性’学说所依靠的理论根据却是相当粗糙的技术决定论。”[6]实际上,马尔库塞的核心概念应该包括2个对称的维度,即肯定性概念和否定性概念。肯定性概念包括:双向度、价值观念、否定性思维、艺术、心灵的“内在”向度等;否定性概念包括:单向度、技术理性、实证性思维(操作主义)、量化、直接性等。马尔库塞的否定性的单向度理论只有在更为全面的双向度理论基础上才有可能,这也是马尔库塞从卢卡奇唯物辩证的物化批判中总结出的。简而言之,“卢卡奇的辩证法是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的生命、劳动和绝对等概念解释的基础”[7],也是马尔库塞单向度概念的基础,因此,只有以双向度——人类解放的先验理性准则为前设,单向度的人才具有解放的可能性。总之,国内学者把马尔库塞简单概括为技术决定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从肯定性概念和否定性概念的对峙中理解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根据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尔库塞的研究,把马尔库塞的理论称为技术批判理论应更为准确(表1),“批判理论在拒绝技术中性的同时肯定人类的能动性,比如左派的敌托邦主义马尔库塞和福柯等。”[8]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也指出:“面对着这个社会的极权主义特点,技术‘中立’的传统观念不能再维持下去了,不能把技术本身同它的用处孤立开来;技术的社会是一个统治体系,它已在技术概念和构造中起作用。”[9]

表1 4种技术理论类型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发达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展开了广泛且深刻的批判,并且对资本主义社会革命潜力的衰退和新的社会控制能力的加强作出详细阐释[10]。类似于卢卡奇区分的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分别论述了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思想两大方面,表现为与政治领域尖锐冲突的“社会”范畴,表现为与一体化领域紧张和矛盾的阶级、私人、家庭等范畴,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工业“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批判和否定的力量,即“单向度”系统的稳定是通过媒体宣传、技术治国论意识形态、私有化、消费主义和把过剩的侵略行为转移到其他种族或国家身上实现的[11]。结果是思想和行为的“单向度性”,其中任何一种批判思维和对抗行为的倾向和能力都消失殆尽,完全被整合到技术理性之中。总之,相比卢卡奇的物化现象,单向度是发达工业社会一种新的更广泛、更惨烈的物化现象。

按照马尔库塞的观点,发达工业社会采用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即以作为“控制和统治的工具”的现代技术为基础对政治、生活、文化的控制形式,彻底消除其中的否定性因素。具体而言,发达工业社会成为单向度的原因分为以下方面:

第一,单向度的政治。其直接表现形式是极权主义社会,即代表无产阶级的反对党派与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作为革命主体的“无产阶级”范畴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褪。马尔库塞的“无产阶级融合论”强调,现代劳动者在发达工业社会逐渐被整合到现代技术体系和现存社会秩序内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和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阶级的劳动强度,减少了非生产性劳动阶级的数量,同时劳动阶级作用的下降和让渡,迫使劳动阶级自愿参与到技术整合过程中,从而劳动阶级的否定立场日益衰微[9]。“发达工业社会中劳动阶级的现实状况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成为一个神话的概念。”[9]易言之,无产阶级已不构成发达工业社会制度的对立面,更不再是社会变革力量的主体,所以政治领域演变为单向度的领域。但是马尔库塞认为,虽然无产阶级的劳动强度降低和生活水平提高,但是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并未发生改变,奴隶的地位没有改变,只是成为地位提高的工业社会的奴隶。

第二,单向度的生活。马尔库塞对个体研究的重视,即对个体意识和实存的研究,充分反映了马尔库塞理论的弗洛伊德主义和海德格尔主义倾向。他认为,在发达工业国家实现极权主义是建立在经由技术对个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意志实施剥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单向度的社会对无产阶级的控制最根本是通过技术对个体需求的控制而实现的。技术“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它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9]发达工业社会使人的生活方式同化,因而在现代单向度的生活方式中,幸福意识已经占据上风,“幸福意识相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现存制度提供着商品。这种幸福意识反映着新的顺从主义,这种顺从主义是转化为社会行为的技术合理性之一面”[9],但却是“不幸中的幸福感”。

第三,单向度的文化。发达工业社会技术合理性的进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克服了“高级文化”中的对立性因素,使其屈从于流行在当代工业社会发达地区的世俗化趋势,高级文化本身变成了商品,“肯定的资产阶级文化中不存在对立关系了”[9],“文化中心变成了商业中心”,通过消除高级文化中敌对的、异己的和越轨的因素来克服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对抗,而清除双向度文化的办法是通过把它们全盘并入既定的秩序,大规模地复制和展现它们[9]。

四、技术理性批判的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认为,通过对技术的重新建构,重新设计技术以实现服务于人类和自然而非它们的统治,可以实现对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性的克服。“技术转变同时也是政治转变,但政治的变化只有当它能改变技术进步的方向,即发展一种新技术时,才会变成社会的质变。”[9]新的技术设计不仅是超越技术现实的先决条件,而且指导新的技术设计的理性也必须超越现有的技术理性。而“在艺术自律的王国中,艺术既抗拒着这些现存的关系,同时又超越它们。”[12]理性要超越现有的技术理性,就必须整合价值判断与技术理性。马尔库塞认为,只有将技术理性与批判性的艺术整合起来,构建新的后技术理性,人类才有可能走出目前困境,解决现代性难题。

《单向度的人》最后部分暗含的技术与艺术的特定关系为马尔库塞在20世纪60年代转向美学奠定了基础,马尔库塞的美学转向是《单向度的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必然结果:感性是单向度的人的解放途径。在此,马尔库塞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为建立新社会而进行的革命等政治实践问题与感性解放的审美问题结合起来。马尔库塞认为,经由文学和艺术实现从哲学到政治学的发展是“不同于马克思预见到的一种哲学的具体化。”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本身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艺术的美学形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否定和批判,它体现出革命和解放的作用,“艺术打开了现存现实的另一方面:可能解放的方面。”[13]艺术的革命性和解放性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艺术的革命性和解放性不在于艺术的内容,而在于艺术的形式,“艺术的革命潜能在艺术的美学形式之中。”[12]艺术形式具有超越性,即所谓的艺术与异化社会保持距离,因而也否定和批判异化社会;另一方面,艺术的革命性和解放性还在于艺术与新感性相联系,艺术同新的现实原则相关联。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艺术对快乐原则的服从是以不干预现实为代价的。与此相反,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是“对现成社会的一篇公诉状,是解放形象的显现。”[14]所以,艺术不仅是同既定的现实原则的一种决裂,同时还能描绘人们解放的图景。

因此,马尔库塞的审美转向是从政治革命转向意识革命的过程,“艺术确实可以成为阶级斗争的一个武器,其途径是它促成统治性的意识的转变。”[13]通过艺术的美学形式实现人的感性解放,从而阐明了革命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发达工业社会合理化表现为对高级文化的敌对的、异己的和越轨因素的压制,“革命就是要消除对‘高级文化’的压制性,使之成为一种颠覆力量。”[12]

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艺术“呼唤着、发展着所有促进生命的潜能、作为‘类存在’的人类意识”[12],意识的主体应该是无产阶级,但是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意识的主体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单向度社会的保守大众非但不再能肩负社会变革的重任,反而成为单向度社会凝聚力的主力军。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中,艺术已经不再依附于特定的社会阶级意识。在此,马尔库塞转向海德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阶级意识转向生活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具体的个体存在,而比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体的个体存在更具有革命性,尤其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亚阶层,他们包括被遗弃者或被排斥在外者,被剥削被迫害的其他种族和有色人种,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这些人“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性的,他们的敌对行为也是革命的。”[9]

在对技术的激进批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给出一种解释:发达工业社会劳动的系统化、消费品的极大丰富、大众媒体的宣传等所有方面都是为了把工人阶级整合到系统内部并且削弱其革命潜能。这种批判植根于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但是随着革命的衰退,这种批判转向德国孕育的保守、怀旧的文化悲观主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最终走向美学的感性之维,感性也成为单向度的人的解放途径。

五、结语

总体而言,马尔库塞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还汲取过新康德主义韦伯的合理性理论,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就是以对韦伯形式合理性批判为前提的,所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是以包括马克思和韦伯两大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单向度理论以单向度和技术理性2个主要范畴解释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确实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度。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主要关注一种文化的突现,这种文化建立在拒绝反思和批判的科学的合理性概念基础之上。单向度理论的论旨是技术理性批判,而技术理性批判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对技术合理性的批判”,也就是对物化的批判,所以,它不应该是一种浪漫的和消极的批判,而应该对现实持续保持一种合理的判断。此时,问题变成如何建立一种判断现存社会的批判准则。技术合理性,比如标准化的经济和商业合理性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马尔库塞认为,只有个体的思想、语言、经历才是真正的、具体的历史,革命的主体不能出自对阶级理论的推论,而应出自对活生生的个体实存境况的分析。但是,马尔库塞从个体实存的境况分析走向了海德格尔式的审美拯救,而现实境遇决定了审美拯救在技术理性统摄的历史时期是无效的。

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把艺术和哲学当作一种替代方案。艺术和哲学或许能够帮助清楚表达这些抵抗的深层次意义。但是,马尔库塞表述的含糊性致使其被指责为浪漫的非理性主义。更为真实的是,作为批判的武器——艺术和哲学的批判在现实社会难以代替武器的批判,所以,批判准则的真实基础不在于艺术或哲学,而在于以技术为媒介的社会体制中逐渐产生的抵抗。

[1]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余其铨,赵常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M·洛威,张伯霖.法兰克福学派:理性的马克思主义[J].哲学译丛,1984,56(2):23-31.

[3]Marx W.Economy and society[M].Pasadena:Press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1978.

[4]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5]Martin J.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M].Pasadena:Press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1996.

[6]傅永军.马尔库塞“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理论”评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1):69-73.

[7]Andrew F.Heidegger and Marcuse:the catastrophe and redemption of history[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5.

[8]Andrew Feenberg.Questioning technology[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5.

[9]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0]凯尔勒.马尔库塞的遗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1):14-17.

[11]Andrew F.Marxism and the critique of social rationality:from surplus value to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y[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24(3):10-16.

[1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3]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M].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Reexplanation for the logic of Marcuse's theory of one-dimension

GAO Hai-qing
(School of Graduate,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Through reexplanation for the logic of Marcuse's theory of one-dimension,the author intends to survey the evolutive logic from the critique of formal rationality to the critique of technical rationality and then to esthetics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holistic perspectives.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theory of one-dimension is a type of integration of several theories and also a type of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s of Marxism and Weberism.The theory of one-dimension opens the oppression of developed industry society through profoundly criticizing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However,Marcuse finally tends towards the liberation strategy of romantic and pessimistic esthetics which can not really and truly realize the social liberation.

Marcuse;Frankfurt school of thought;one-dimension;technical rationality

B512.5

A

1671-6248(2011)03-0067-06

2011-06-01

高海青(1983-),男,山东滨州人,哲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马尔库塞韦伯
韦伯空间望远镜
韦伯空间望远镜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组装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