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2011-01-12 11:51丹,鄢然,汪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教育

李 丹,鄢 然,汪 洪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对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李 丹,鄢 然,汪 洪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武汉两所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尚未真正理解并领悟生命的真正含义,他们希望得到引导,但高校生命教育却十分欠缺。笔者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生命观出现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一切将毫无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是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创造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因此,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扬弃与超越的过程,其归宿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命观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教育是完善人的生命,培养健康人的一个复杂过程。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这就奠定了生命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缺失生命教育的教育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对生命不敬和漠视生命的事例,特别是大学生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件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在众人眼里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其社会期望值大、关注度高。大学生淡薄的生命意识,失范的生命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也给社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这一命题。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大学生生命观及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找高校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对策,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生命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0年4月,我们对武汉两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问卷调查的对象在两所高校的管理、信息工程、艺术、法律、化工制药、机电等六个专业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有效回收率为91.2%,其中男生236份,占51.8%,女生220份,占48.2%。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研究生、二本、三本及高职等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的特点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汇总表

三、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及分析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生命对于个体来说有自我价值,是人生的物质基础,对他人和社会来说具有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延续发展的前提,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生命,人生就结束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的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那么,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怎样的呢?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5%的人都认识到生命实际上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第二,大部分大学生已能正确认识自杀这一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同时,大学生对自杀的认识呈现一定的偏差和矛盾状态。因为有57.9%的同学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且不负责任的行为,但同时却有40%的同学表示理解这种行为,甚至有2%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做。虽然怀有自杀这种消极态度的只有2%,但是生命的宝贵性让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小部分学生的认识偏差。第三,对待死亡这一敏感话题,由于观念上的束缚,近半数的大学生都未能进行深入思考及探讨。表示能深入讨论生死问题的只有有56.1%的学生,且有3.5%的学生完全禁忌此话题。然而,只有对生死有正确认识才能促使我们更好的珍惜生命。

表2 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2)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及分析

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追求是人生存在的本质意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追求,有助于加强生存的动力,提高生存的质量。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人生价值追求,但追求高度仅停留在对“自我”的层面上,未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考虑生命价值问题。如,有54.5%的同学把实现自我作为人的价值表现,24.3%的同学回答是保护家人,只有5.4%和13.3%的同学分别把挽救他人和服务人民作为人的价值,还有2.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第二、大部分学生缺乏具体的人生规划,表现出了知行不一的现象。如当问到是否对自己的人生有详细规划时,只有16.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具体的规划,大多数表示有考虑,但是不明确。很明显,大部分同学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但没有具体的行动规划,从而缺乏对人生价值实现的持续动力和具体实践行动。第三,大部分大学生“幸福感” 缺乏。 所谓大学生的幸福感指的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它实质上是大学生对自己美好生活的评价和体验 ,是对生命的理解与领悟 ,是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3]。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7%的同学表示自己目前的心理感受是“幸福”,其余同学都表示目前的感受是困惑迷茫、空虚无聊、孤独寂寞。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曾指出, 不探求深奥的生命观,就无法确立从容、悠然的生活态度和真实的幸福观[4]。大部分同学缺少对生命的理解与领悟,实际上是缺乏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表3 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3)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现状及分析

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有限范围内延长人的生命的长度。而对生命价值升华的教育的可以无限延伸人的生命的宽度和高度。由表4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生命教育态度的一些特点:第一,大学生对生命教育认识正在逐渐增强,大部分大学生渴望对生命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希望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如有 79.6%的同学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虽然还有 20.4%的学生没有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这却更加说明了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意识,高校更应加强生命教育。第二、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严重缺失乃至空白,与学生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仅仅只有 10.7%的学生表示学校有开展过生命教育。当问到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时,43.5%的同学认为缺少有效形式与方法,32%的同学认为未列入教学内容,4.1%的同学认为是缺少教材,只有 16.7%的同学认为是学生不愿意参加,这就说明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表4 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二)大学生生命观存在偏差的归因

(1)主体内在因素——自我认可度、挫折容忍力和情绪自控力不足

大学阶段是属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这一时期的自我认可度、挫折容忍力、控制情绪的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自我认可度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个体与环境、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想统一的程度,为大学生进一步投身社会生活做好准备。挫折容忍力及情绪自控力的差异,则决定着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着大学生能否成熟的认识、看待外部世界[5]。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普遍存在自我认可度低、挫折容忍力不足、情绪自控能力不够等弱点。这些因素都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

(2)家庭环境的影响---“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和不当的教育方式

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稳定、影响最长的环境,对大学生生命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的教育方式和渴望水平都对他们生命观形成所产生影响十分深远。目前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四二一”(四个老人、父母和一个孩子)家庭的独生子女,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分关注和保护,造成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责任心。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孩子懦弱、依赖、自我中心的性格,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也从根本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

(3)学校环境的影响---重知识轻体验,教育方式单一,缺乏沟通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的第二个重要教育场所,对学生生命观的形成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然而,在社会压力增加的大环境驱使下,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的。而到了大学,学生突然由之前的“高压教育”转变为“自主管理型教育”,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管理的实践、缺少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导致生命观产生偏差。同时,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过分单一,缺少体验式教学和有效沟通,也是导致当今大学生生命观产生偏差的原因之一。

(4)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

在人的生存过程中,特别是在维持生存而进行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人的生存构成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6]。人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和人际关系中生活的。社会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社会依从性。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与定型阶段,表现出可变性的特征[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赶缺乏……等问题。”[8]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各种思潮已经冲击着校园, 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生命观的形成。

四、高校实施和推动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教育意识

在教育理念中重塑生命教育,确立生命是教育之本的理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教育在本质上是培育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生活能力的活动,是拓展人的价值的直接手段。因此,教育绝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在创造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尽管很多学者认同生命教育或全人教育就是教育应然的状态,但在实际实施中,生命教育仅仅是作为现有教育体制的的矫正与补充”[9]。因此,长期以来的结果是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单面人,而不是“全”人,这给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教育只有以人的生命为本,加强生命教育意识,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才能改变功利主义教育观主宰以及异化教育的不良局面,实现教育向“人”的回归。

(二)开设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一词在中国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4年l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2005年5月,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着手构建12年一贯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科学体系;同年,湖南省也出台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10]。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的生命教育已经进人实践阶段。而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时间是1994年到2005,由此时间可以看出,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几乎都错过了我国生命教育实践阶段,而高中阶段忙于高考,无暇顾及生命教育。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有的只是一种自发的、不全面的、不够正确的认识,缺乏一种自觉的、系统的认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的生命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因此,应在高校开设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包含生存意识教育、生命磨练教育、生命的审美教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生命信仰教育等内容。通过课程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教育——全人教育的认识和应对生命挫折的能力。

(三)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含义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信仰不能硬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去,而要通过环境的作用,来唤起学生的某种反映。”[11]学校是这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以影响成员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12]简而言之,教育不仅仅是通过理论灌输与知识讲授来进行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的。而生命教育这一体现个人生存内涵的教育,只有以具体行为或亲身体验来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在生命教育中,一方面强调课外实践,针对不同特点的大学生安排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包括劳动技能实践,还可以包括对生命感悟的内容,如老人院的实践活动、贫困灾区的自愿者等。这样不仅让大学生感受到人生的不同面,也进一步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需要注意身教、言教、境教等不同教学方式的有效利用,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此外,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建立相关预防机构等,如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等,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以达到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的最优组合。

(四)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

生命不仅是指个体的自然生命,更是指人的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只有意识到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才能充实个体的自然生命。实际上,“生命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高度复杂的、有序的、耗散的系统,其生长取决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3]而个人的生命观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社会等。因此,要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综合教育机制,以形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合力。首先,高校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社团互助活动、情景演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安全保护技巧、抗挫策略等。其次,家庭作为与学生生命连接最紧密的团体,应在学生进入大学后,更注重与学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交流,为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观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最后,社会各界应利用媒介的积极导向作用,针对社会实际,大力宣传生命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传播现代化的生命教育的人文科学信息,从而达到影响人和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良好氛围。生命教育不只是一种响亮的口号,它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应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教育的本意,正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是能够拓宽大学生生命边际,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14]。让每一位大学生积极面对生命,在社会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坐标点。

[1] 邓涛. 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 2002,(8).

[2]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7.

[3] 冯光. 大学生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关系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8, (7):115-119.

[4] [日]池田大作.我的大学[M]. 铭九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51.

[5] 江晓萍.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 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6.

[6] 罗明东.“三生”教育本质论[J].昆明学院学报, 2009,(3):6-9.

[7] 李军凯. 大学生的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硕士论文, 2007.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中国教育报, 2004-10-3(7).

[9] 苏海针.生命教育内涵之综述[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3):51.

[10] 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6).

[11] [美]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2] 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3] 刘慧. 生命德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75.

[14] 周守红. 生命教育: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7):157.

Research and Analyses on College Students’ Life View

LI Dan, YAN Ran, WANG Hong
(School of Law and Business,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China)

We should value our lives because we just own it for once.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unconcern and harm for life, it aroused the public attention for student’s life view.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from tw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Wuhan, we found that some students haven’t understoo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Although the students have strong willing ness to be guided,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couldn’t satisfy them. So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reasons why there are deviations on the view of life, and bringed us the measures for it.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 View; Research and Analyses

G40-502.4

A

1009-5160(2011)-0078-05

李丹(197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2008B062).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