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2011-01-31 07:36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李桂恩林楚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腧穴面瘫面神经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李桂恩,林楚克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李桂恩,林楚克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因子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均连续治疗4周。通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应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面神经麻痹;热敏疗法;穴位;艾灸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主要是由于茎乳突孔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造成面神经功能障碍。其病理表现为此段面神经水肿,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或轴突变性。临床上以病侧面肌瘫痪的系列症状为主要表现,如表情肌失用,口角歪斜,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鼓腮漏气等。中医称之为“面瘫”或“口僻”,认为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夹痰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角歪斜。其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恰当等[1]。而临床上多采用药物、针灸、物理因子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虽然临床疗效较好,但一部分患者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4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面神经麻痹患者102例。将其分两组:①观察组(n=52):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13~63岁,平均(31.48±5.69)岁;病程2~63 d,平均病程(10.37±5.53)d;其中病程<7 d 11例,7~ 14 d 30例 ,>15 d 11例 ;左侧24例,右侧28例;②对照组(n=50):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1~60岁,平均(33.52±6.19)岁;病程1~61 d,平均病程11.06±5.42 d,病程<7 d 10例,7~14 d 29例,≥15 d 11例;左侧23例,右侧2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符合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2]。入选标准:均为单侧发病。排除标准:①神经损伤所遗留的周围性面瘫;②肿瘤因素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③中枢性面瘫;④糖尿病神经病、Guillain-Barre综合征、雷-亨综合征、脑桥-小脑角综合征;⑤妊娠期和产褥期;⑥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⑦腮腺炎、中耳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累及面神经而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

1.2.1.1 药物治疗 泼尼松片30~60 mg/d顿服,7 d后每周递减10 mg至停药;地巴唑片10 mg,每天3次;维生素B1口服,每次10 mg,每天 3次;活性维生素B12500 μ g(弥可保)肌肉注射,每天 1次;均连续使用2~4周。

1.2.1.2 物理因子治疗:微波或超短波、直流电、中频电刺激等。

急性期(病程<2周):①应用DL-CⅡ型五官超短波电疗机,直径8 cm圆电极分别置于患侧茎乳突区及耳屏前下方(面神经总干及分支处),无热量治疗 12 min;②应用 500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上海),波长810 nm,聚焦光斑直径5 mm,接触照射患侧翳风、下关、阳白、迎香、地仓等穴位,照射输出功率 100~180 mW,每穴照射3 min。每天1次。

恢复期(病程>2周):①停用超短波,改用 A-2000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面瘫处方,耐受量,一电极置颈后,另一电极置患侧面神经总干及分支处,每次治疗20 min。对伴有面肌痉挛的患者,则不用电刺激,而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疗法,作用电极置于患侧面部(接阴极),非作用电极置于颈后部(接阳极),电流强度0.05 mA/cm2;②半导体激光治疗同前。每天1次。

治疗时间最长为4周。

1.2.2 热敏化穴艾灸治疗 ①选择舒适体位,并充分暴露病位。②热敏穴的查找:用点燃的纯艾条,以头面部、腹部、上肢上段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翳风、下关、颊车、太阳、神阙、手三里、足三里等区域。 ③热敏穴灸的方法:根据上述穴位出现热敏化的不同,按下述步骤分别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2 min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 min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1 min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直至热敏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对热敏穴完成一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标准为热敏穴的热敏现象消失。每天1~2次,每周5~ 6次,共4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热敏化穴艾灸治疗。

1.3 疗效评定 采用面神经功能临床简易评定量表[3],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具体评价方法为:以健侧为对照,观察患侧额纹深浅、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示齿和静止时鼻唇沟深浅及人中偏斜情况。评分标准:①3分:健、患侧表情肌运动一致;②2分:患侧面部表情肌运动比健侧减弱;③1分:患侧面部表情肌运动时稍有运动;④0分:患侧面部表情肌无任何自主运动。满分为30分,分值越低,病情越重。

疗效标准:①痊愈(27~30分):面神经运动功能完全正常或基本正常;②显效(21~26分):面神经运动功能部分恢复;③好转(21分以下):面神经运动功能稍有恢复,比治疗前好;④无效:面神经运动功能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面神经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P<0.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2.2 疗效评定 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总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观察组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见表3。

表2 两组疗效评定[n(%)]

表3 两组治疗疗程比较

3 讨论

面神经麻痹发病急,病程长,恢复慢,及早控制病情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临床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4-5],其治疗原则是立即采取措施改善血液循环,及时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改善骨性卡压,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1]。在临床治疗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对迅速解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起到积极作用[5-6];地巴唑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以改善缺血面神经的血液循环;维生素B1和活性维生素B12(弥可保)可以有效防治病变面神经的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7]。

在物理因子治疗方面,超短波可以控制炎症的发展,消除神经水肿,减少神经受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电刺激治疗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但是,对于伴有面肌痉挛的患者,则禁忌使用电刺激,而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改善面神经及面肌营养代谢,促进慢性炎症的消散。

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P<0.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这说明,恰当应用药物、物理因子等常规综合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会取得一定疗效。但加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8]。另一方面艾灸疗法可以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性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在患者面部实施温灸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增加面神经末梢的血液及营养供应,迅速消除面神经的炎症。

然而,艾灸疗法有许多种。有人认为灸法有补无泻,灸法只能应用于虚证、寒证。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是仅仅强调灸法是温热性刺激,而忽视了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整体观念。艾火作用于腧穴,是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不只是温暖身体的作用。以温补来定论灸法,也违背中医学的另一特点——辨证论治[9]。现代研究还发现,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①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艾灸感传现象发现,若施艾部位偏离穴位,患者不出现感传现象,治疗效果亦明显下降。②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体内多种联系系统的综合概念,也就是说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10-11]。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的全新疗法。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病理反应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研究表明,腧穴热敏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是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的适应证[12]。

本研究结果表明,5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总显效率、有效率均提高(P<0.05),平均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这说明,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非常显著,比仅用药物和物理因子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好。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还发现热敏化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相符,而且具有时变特性,即随着时间其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化。病情越轻,其热敏化现象出现率越低;当疾病好转或痊愈时,热敏化现象出现率也会降低。

综上所述,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其临床疗效独特,经济简便,患者痛苦小,高效而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1]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4-238.

[2]殷凤礼.西医内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4-415.

[3]殷秀珍,黄永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2-34.

[4]丛志强.面神经炎诊治新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1):62-63.

[5]罗娟,吴毅,胡永善,等.急性面神经炎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41-543.

[6]代启彬.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华现代中药学杂志,2005,1(10):38-40.

[7]何勇,胡华良.面神经炎52例综合治疗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64.

[8]蔡斌,赵合庆.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16(2):208-209.

[9]钟蓝.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46.

[10]鞠传军,谢卫.试论艾灸补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1):47-49.

[11]沈钦荣,毛水泉.灸疗的作用机理概述[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6):395-396.

[12]陈日新,康明菲.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33.

Moxibustion on Heat-Sensitive Acupoints for Bell's Palsy

LIU Cui-hua,Z HANGPan-de,RONGXiao-chuan,et al.Departmentof Rehabilitation,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Foshan 528000,Guangdong,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on heat-sensitive acupoints on Bell's palsy.Methods102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52)and control group(n=5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moxibustion on the heat-sensitive acupoints plus physical therapy and medication,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by physical therapy and medicat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score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The curative rate of 88.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62%i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reatment,the scor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wo groups(P<0.001),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Moxibustion on the heat-sensitive acupoints has a high therapeutic effect on Bell's palsy.

Bell's palsy;heat-sensitive therapy;acupoint;moxa stick moxibustion

[本文著录格式]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等.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77—379.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佛山市528000。作者简介:刘翠华(1972-),女,广东佛山市人,大学本科,副主任治疗师,主要从事神经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

R745

A

1006-9771(2011)04-0377-03

2010-12-06)

·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腧穴面瘫面神经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