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应用技术及护理

2011-02-10 03:29066100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血液净化中心王林林韩咏梅李秀丽彭五美
中国疗养医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毒物灌流吸附剂

066100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血液净化中心 王林林 韩咏梅 李秀丽 彭五美

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是将患者血液借助体外循环,引入装有吸附剂的灌流器中,通过吸附作用,清除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达到净化血液、调整体液内微循环的平衡和稳定、缓解和治疗疾病的目的[1]。HP联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把灌流器置于透析器前,前者应用吸附原理,将大、中分子物质清除,随后血液进入透析装置,清除小分子物质。

1 HP的吸附剂及吸附谱

1.1 吸附剂 活性炭及树脂。

1.2 吸附谱 HP可清除一般血液透析不能清除的物质。吸附谱:①安眠药,巴比妥类、地西泮、水合氯醛等。②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类、对乙酰氨基酚类、阿司匹林。③心血管药,地高新、普鲁卡因胺等。④某些抗癌、抗菌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异烟肼等。⑤植物药、动物药、除草剂、杀虫剂。⑥尿毒症毒素和导致肝性脑病的代谢毒物等[1]。

2 HP操作方法

2.1 预冲 灌流前4 h在灌流器内注入50 mg肝素钠摇匀,使灌流器充分肝素化,治疗时将灌流器垂直固定在支架上,置于患者右心房水平,动脉端向下,静脉端向上。用2 L生理盐水冲洗灌流器和管路,泵速100 mL/min左右,冲洗时轻拍并转动灌流器使空气排净,也可在静脉端反复加紧松开,以增大液流阻力,使生理盐水在灌流器内分布均匀,尽量将细小微粒冲掉。

2.2 血流量设置 血流一般在100~200 mL/min,血流越快,吸附率越低,血流越慢吸附率越高[2]。

2.3 治疗方案 一般2~3 h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接近饱和,此时血浆清除率降低,被吸附的物质开始解吸,若要继续HP治疗,应隔2 h更换一个灌流器,一次灌流时间不要超过6 h。对中毒量较大,导致中毒的药物或毒物为亲脂性的患者,治疗后药物或毒物重新释放入血,需间隔一段时间再行HP,经过2~3次HP,药物或毒物即可全部清除[2]。

2.4 结束治疗 HP结束时最好用空气回血,以免被吸附的物质重新释放入血,回血时流速为100 mL/min左右,将灌流器倒置。

3 HP的护理

3.1 HP前护理 ①病人一般情况、中毒情况。②血常规、凝血功能。

3.2 HP中护理 ①HP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如需输入药物,应在血液管路的静脉端注入,或经别的途径注入,否则药物会被灌流器吸附,达不到有效浓度。②保持体外循环通畅,严密观察肝素抗凝情况,若发现灌流器内血色变暗、动脉和静脉壶内有血块,应调整肝素剂量,必要时更换灌流器及管路。③观察反跳现象。HP只清除了血中的毒素,而脂肪、肌肉组织已吸收的毒物不断释放,肠道中残留毒物再吸收,使血中毒物浓度再次升高而再度引起昏迷,出现昏迷—灌流—清醒—再昏迷—再灌流—再清醒的情况,对脂溶性药物应多次灌流,直至病情稳定[1]。④心理护理。

4 HP联合HD的应用

4.1 急性药物和毒物中毒

4.2 尿毒症 HP可以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改善尿毒症患者的嗜睡及胃肠道症状;长期应用HP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瘙痒,缓解心包炎,并可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改善高凝状态;减少患者治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治疗淀粉样关节病变和尿毒症性脑病[3]。

4.3 肝脏疾病 HP用来治疗肝昏迷;有利于肝细胞恢复再生;治疗高胆红素症。

4.4 感染性疾病 治疗败血症;使烧伤的皮肤提前愈合。

4.5 肿瘤化疗 在化疗时HP既可增加抗癌药物剂量和抗癌效力,又能增加机体对药物的清除率,降低毒性。

4.6 其他 剥脱性皮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甲亢危象、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5 小结

随着新型HP器的研制与开发,吸附剂清除效率及血液相容性进一步提高,HP从单一抢救中毒扩展到了相关领域,而HP与HD的联合应用更为救治多种危重症及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及途径,为患者带来了福音,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2]秦晓新,王志刚.血液净化学[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3]李荣山.HP技术的进展和应用前景[C].中国血液净化论坛,2009:15-17.

猜你喜欢
毒物灌流吸附剂
固体吸附剂脱除烟气中SOx/NOx的研究进展
微流控芯片细胞灌流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治疗尿毒症新型血液灌流吸附剂体外实验研究
用于空气CO2捕集的变湿再生吸附剂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烟煤烟气吸附剂脱汞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快跑!有毒物 绝密毒药报告
家禽中毒怎么办
毒物——水银
掺杂Mg、La对高温CO2钙基吸附剂循环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