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各类病证的常用经穴探讨*

2011-02-10 14:32刘立公胡冬裴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三阳经穴任脉

刘立公,胡冬裴

(1.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笔者曾用计算机对古医籍中有关14经及其腧穴(简称为“经穴”或“脉穴”)的主治内容进行统计,得出各经穴治疗各类疾病的症次、该症次占各经穴总症次的百分比(简称为“症占经比”),从而得到各经穴的常用功效,其结果已在2002~2010年间的《上海针灸杂志》与《针灸临床杂志》上陆续发表。根据上述结果,结合文献原文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临床上各类病证的常用经穴如下。

1 分部病证所选经穴

1.1 头面五官疾病

因为阳经上达头部,因此治疗“头”病,多取诸阳经穴,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居首位;少阳在头部穴位为多,为其次;再次为太阳和阳明;肺经也可治疗头病,但其症占经比较低,因其不直接抵达头部。治疗面颊疾病,则以胃经穴与大肠经穴为主,因其经脉循行到面颊部。

治疗五官科中的目疾,以手、足少阳经穴为多,因其经循行至目周;其次为小肠、大肠经穴,该两经行至面部,与目相近;再次为膀胱经、督脉和胃经穴,该三经穴的功效较多,故治疗目疾的症占经比不如上述四经穴。治疗耳疾多取手、足少阳及手太阳经穴,该三经均到达耳周。而治疗鼻疾则多取督脉与大肠经穴,因前者经素髎穴,后者抵迎香穴。

治疗口齿疾病,亦多取阳经穴,因为阳经穴多与口齿相关,但膀胱经穴不在此列,因其不达口部。阴经中的任脉、肾经、肺经穴也有健口强齿的作用,其中任脉、肾经到达口部,而肺经与大肠经(齿脉)相表里。

1.2 颈项咽喉疾病

治疗颈项、咽喉疾病以手三阳经穴为多,因为手三阳均行经颈项部,而其功效又比较单纯;足少阳经穴治疗瘰疬瘿瘤的症次较高,故其常用功效中也有“疏颈理项”一项;肺经行于“肺系”,肾经“循喉咙”,因此肺、肾二经穴有利咽之功。

1.3 胸部疾病

治疗“胸”病多取阴经穴,同时取胃经穴,其中手三阴经穴的症占经比之和高于足三阴经穴,这是手阴经穴偏重于治疗上半身之故。

治疗肺部疾病的经穴比较广泛,在14经穴中除了手、足少阳外,其余12经穴均常被选用。因为阴经与胃经均循行到胸部,阳经中膀胱经与督脉通过背腧穴与肺相连,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小肠经属手太阳,主表,故它们均有宣肺作用。其中尤以肺经、任脉的症占经比为高,其次为肾、膀胱、胃经穴。

治疗心部疾病以心经、心包经、任脉穴为主,因为该三经与心的关系较为直接;其次为三焦经穴,其与心包经相络。

1.4 腹部疾病

治疗“腹”病多取阴经穴,因其多与腹部相连;在阳经中,胃经循经腹部,膀胱经通过背腧穴与腹相连,故该两经穴亦有调腹作用;在调腹诸经脉中,任脉的症占经比为最高,其次为足三阴经穴,再次为胃、心包、膀胱与肺经穴。

14经穴的常用功效中均有“健脾和胃”一项,因为脾、胃经与脾、胃有属络关系;任脉、肾、肝经循经腹部;而膀胱经、督脉通过背腧穴与脾胃相连;手三阳分属大肠、小肠与三焦,手三阴则分络该三腑,胆经属胆,这些均与消化功能相关。其中以脾经、任脉和胃经穴的症占经比为最高,其次为肾、心包、膀胱、肝经穴,再次为肺经、督脉与心经穴,最后为手三阳与胆经穴。

治疗胁肋肝胆疾病,以肝、胆经穴的症占经比为最高;其次为手少阳三焦及与其相表里的心包经穴;再次为脾、膀胱经穴;小肠经的腕骨等穴可以祛除黄疸,故小肠经也有疏肝理胁之功效。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及疝疾,以任脉、足三阴及膀胱经穴为多,这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膀胱经则通过背腧穴发挥治疗作用。

1.5 肩背腰疾

治疗肩腋疾病多取手三阳经与心经穴,其中手三阳循行到肩,而心经循行抵腋。治疗背脊疾病以膀胱经与督脉穴为主,而三焦经穴因其功效比较单纯,故其治疗背脊疾病的症占经比相应较高。治疗腰臀部疾病则以膀胱、胆经与督脉穴为主。

1.6 四肢疾病

因为手六经循行于上肢,故均治上肢疾病;足六经循行于下肢,故均治下肢疾病;而任督二脉穴治疗四肢疾病的症次较低。从症占经比来看,阳经穴多于阴经穴,因为在四肢疾病中,运动系统的病变为多,而治疗运动系统病变多取阳经穴。

2 辨证施治所选经穴

2.1 散寒与清热

治疗寒疾以阴经穴和下部穴为多,其中外寒多取肺、大肠、小肠经穴;内寒多取阴经穴(除肺经穴)以及胃经穴;而膀胱、胆经及督脉穴则兼治内外之寒。

治疗热疾以手三阴经穴为多,其次为大肠、小肠经穴,再次为督脉、肾、足三阳等经穴。从文献内容看,清表热多取肺、大肠、小肠经穴;清里热多取脾、肝、肾、心、心包经和任脉等阴经穴,以及足阳明胃经穴;而膀胱、胆、三焦经及督脉穴则兼清内外之热,胆经穴还治疗疟热证。

2.2 祛风

治疗风证以阳经穴、上部穴为多。从文献内容看,祛外风多取肺经穴;祛内风多取胃、心包经穴;而膀胱、胆、三焦、大肠、小肠经及督脉穴兼祛内外之风。

2.3 补虚调气

补虚以任脉穴为多,其次为膀胱与胃经穴,再次为足三阴、心包经与督脉穴。其中任脉穴以补元气为特点,督脉穴以补命门、升阳气为见长,此外,脾胃经穴补脾胃,肝肾经穴补肝肾,心包经穴补内脏,膀胱经穴除了补内脏外,还补头面、背部和下肢等部位之虚,可见各经穴的补虚有各自的特点。

气证多表现出胸腹部症状,而任脉循行于胸腹下正中,且为“生气之源”,“聚气之会”,故调气以任脉穴为多;其次为足三阴与胃经穴,其亦循行于胸腹;再次为心包与肺经穴,心包经联络上、中、下三焦,而肺主气。

2.4 安神开窍

“安神”,即治疗心神不宁的病证,包括癫、狂、痫以及五神、七情等病证。14经穴皆有“安神”功效,因为针灸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影响,当神经受到针灸的良性刺激时,大脑皮层异常的兴奋灶可得到抑制,而14经穴所在部位皆有神经分布,故均能治疗心神病证。其中小肠与心相表里,肾经穴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故小肠、肾经穴的症占经比为高;而痰饮上扰也可致心神不宁,故运化痰湿的肺、脾、胃经穴的症占经比也较高。

“开窍”则是治疗昏迷惊厥之证,故取心经、心包经、督脉穴以开窍定惊,取任脉穴以回阳救逆,患者又有角弓反张等惊厥症状,故取三焦、肝、大肠、膀胱、胆经穴以舒筋缓急。

2.5 消肿与止血

治疗肿证以肝经穴为突出,因为其治疗鼓胀的症次为高;其次为胆、脾、胃三经穴,因为胆与肝相表里,脾胃有运化水湿的功效;再次为手三阳,因其主治比较单纯,故其消肿的症占经比也偏高。相对其它功效而言,古人治疗肿证的选穴特点不够突出,因为古人消肿以治疗各经循行部位的局部之肿为多,多采用局部取穴法,所以取穴比较分散。

治疗出血病证,古人多取阴经、膀胱经及督脉穴,因为诸阴经与膀胱经穴可治各内脏之出血,而督脉穴则治疗便血与鼻衄。在止血诸经穴中,脾、心、心包经穴的症占经比较高,这是脾统血、心主血的缘故。

除了上述各项功效外,肺经穴还可“调汗”,小肠经穴还可“截疟”,而大肠经、胆经则可“除痹”,这些功效在其他经穴的常用功效中少见,故令人注目。

猜你喜欢
三阳经穴任脉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罪恶聊天群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