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及典型场次旱灾对比分析

2011-02-10 02:25刘建刚谭徐明万金红马建明张念强
中国水利 2011年9期
关键词:大旱旱灾场次

刘建刚,谭徐明,万金红,马建明,张念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100048,北京)

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及典型场次旱灾对比分析

刘建刚,谭徐明,万金红,马建明,张念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100048,北京)

2009年10月—2010年4月,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秋冬春三季连旱,耕地受旱面积、受灾人口和农村饮水困难情况都达到了近10年来该地区的最高水平,受灾率和成灾率均为1943年以来的最大值。通过历史场次旱灾对比分析发现,西南干旱并非偶然发生的现象,1951—1990年该地区同时发生干旱的次数为12次,且有缓慢加重的趋势。以云南为例,本次灾害与1963年旱灾在时空分布、灾害成因和灾情方面较为相似。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认清西南地区干旱特性与旱灾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加强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以及政策的制定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南地区;典型场次旱灾;对比分析;云南;灾情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如水旱灾害频发,对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10年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深的特点,造成了众多中小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打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旱灾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发现旱灾的时空发展规律,为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重要资料基础和历史借鉴。

2009年10月—2010年 4月,西南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秋冬春三季连旱,旱情极为严重。这次特大干旱是2009年10月起源于云南,其局部地区出现中度干旱,随后干旱范围扩大到广西和贵州,在12月时形成三地区分块的重旱,此后干旱区域持续扩大,2010年1月云南与四川干旱连片,且云南西部出现极旱的情况,2010年2月云南和贵州出现连片重旱,同时极旱区域向东转移,至3月中下旬,西南五省重旱区连片,同时极旱区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广西西北部均达到特大干旱等级。

图1 云南省旱灾对农村饮水困难的影响情况

图2 1949—2010年西南地区受旱和成灾率变化趋势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2010年4月9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受旱面积9553万亩(636.87万 hm2)、占全国同期的 78%,作物受旱 7516万亩(501.07万 hm2),其中重旱 2464万亩(164.27万 hm2),干枯 1644 万亩(109.6 万 hm2),另外,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037万亩(135.8万 hm2); 有 2019.9万人、134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同期的80%和75%。云南在这次大旱中灾情最为严重,888.5万人和486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是该地区近10年来的最高值(见图1),同时云南也是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最大的省份。

一、西南地区历史场次灾害对比分析

1.西南地区概况

本次选作研究对象的西南地区主要是指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该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典型特征是冬干夏湿、干湿分明,年降雨量在900 mm以上。本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大江大河如长江、珠江、澜沧江(湄公河)等,同时也分布着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高原湖泊。

2.西南地区旱灾频次分析

如果不考虑旱灾的历时长短和灾情的严重程度,对西南地区的旱灾频次进行分析。1951—1990年40年间西南五省同时发生旱灾的次数为12 次,分别是 1963、1965、1969、1970、1972、1975、1978、1979、1981、1987、1988和1989年,其中1987—1989年为三年连旱 ,1969—1970 和 1978—1979为两年连旱。

表1 西南地区历史典型场次旱灾事件一览表

3.西南地区历史灾情对比分析

不考虑旱灾历时长短和旱灾是否在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发生,仅从空间尺度对西南地区1949—2010年干旱的灾情进行对比分析(见图 2),可以发现 1959—1966年、1978—1980 年 、1985—1993 年 和1999—2010年是西南五省旱灾频繁发生的时段,其中尤以1985—1993年发生的频率最高,连旱时间最长。从整个区域的发展趋势来看,旱灾缓慢加重。在西南地区60多年的旱灾长序列里,2010年大旱受灾率和成灾率最高。

4.西南地区典型场次旱灾的对比分析

根据文献记载,广西易发生春秋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易发生春夏旱。表1是西南地区1943—2000年的历史场次旱灾一览表,现对该地区发生多季连旱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西南地区分别在 1943、1960、1961、1963、1966、1979 和 1988 年 发生了比较重大的旱灾,其中1943年连旱时间最长,达5年之久;1963年的旱灾为无有效降雨时间最长的一次,局部地区达11个月;1961年是成灾面积最大的一次;1966年的伏旱则是受灾面积最大的一次。

二、云南省2010年与1963年典型场次灾害对比分析

2010年西南大旱的时空分布规律、致灾因子、灾情与1963年旱灾相似。如图3所示,云南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旱灾的灾情比较轻,但之后干旱有明显的加重趋势,且旱灾发生的频率加快,云南是2010年西南干旱灾情最为严重的省份,现以云南为例进行2010年和1963年典型场次灾害的对比分析。

1.场次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两次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相似,干旱持续的时间和重灾区的分布基本相同。2010年旱灾是从2009年10月开始持续到2010年的4月,1963年旱灾是从1962年10月开始持续到1963年的5月,1963年旱灾的持续时间更长一些;两次旱灾都是起源于云南,都是在上一年冬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恶化的,而且云南均为重灾区;两场旱灾均属于秋冬春三季连旱,历时较长。

2.场次旱灾致灾因子对比分析

受厄尔尼诺现象等的影响,西南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北方冷空气难以到达,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海温异常影响云南等地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水汽蒸发量大。

(1)降水持续偏少

基于《中国水旱灾害》历史资料和中国天气网的实时数据,对2010年和1963年旱灾的降水距平进行对比分析。与常年同期相比,2010年旱灾降水量减少52%,而1963年减少46%~62%。两次旱灾的降水量均减少50%以上。

(2)气温持续偏高

两次旱灾中,西南地区温度较多年平均值偏高,但温度升高幅度的分布范围并不一致。2010年旱灾云南地区极端气温最高,从2009年9月1日—2010年2月28日,云南省平均最高气温为22.7℃,比多年同期平均最高气温(20.5℃)偏高 2.2℃,是自 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值;而根据1963年西南地区1—6月气温距平分析,云南接近多年平均水平,低0.2%左右。

(3)水汽蒸发量大

气温升高必然导致蒸发量增加,2009年7—12月,云南省平均水汽蒸发量为822.5 mm,比多年同期平均值(733.6 mm)偏多 88.9 mm,偏多 12%;1963年云南1—6月均比多年同期的平均值偏高11.6%左右。

3.灾情对比

(1)受灾县数

2010年的旱灾云南地区共有129个县受灾,而1963年赶在云南地区的受灾县数为39个,2010受灾区域更大。

(2)受灾面积

2010年的旱灾云南地区受灾面积为316.2万hm2,较1963年的60.5万hm2多255.7万hm2,受灾面积是近50年该地区的最高水平。

(3)成灾面积

2010年的旱灾云南地区成灾面积为 197万 hm2,较 1963年的 28.5万hm2多 168.5万hm2。云南是 2010年西南大旱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而1963年旱灾受灾面积较小。

三、防灾减灾防范措施

2010年西南大旱,凸显了我国在应对旱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大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

历史场次的干旱事件表明,干旱灾害会对水资源、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业及其他经济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应对干旱问题的对策是开源节流,主要防治对策包括:①正确评价水资源量;②推广节水技术,挖掘节水潜力;③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和植被建设;④加强对山区雨水资源的利用;⑤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抗旱经验,等等。农业应对干旱的主要措施包括:①搞好水土保持,②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③培育耐旱作物品种,④因地制宜发展旱地农业,⑤开辟新水源。

四、结 论

通过西南地区历史场次旱灾的对比分析发现:

①1949年以来西南地区大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大范围冬春连旱,西南大旱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曾发生过三年连旱的情况,旱灾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②从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2010 年西南大旱与 1960、1963、1979、1988年过程相似,干旱均开始于秋末,都是秋冬春三季连旱。

③从气象干旱的角度来看,2010年西南大旱重灾区连续6个月无有效降雨,尚未达到该地区无有效降雨的历史最高水平,即1963年旱灾部分地区11个月没有有效降雨。

④从灾情来看,2010年西南大旱农作物的受灾率和成灾率达30.6%和17.5%,超过了1966年伏旱28.6%的受灾率和1961严重伏旱年15.8%的成灾率。

通过2010年和1963年云南地区典型场次灾害的对比分析发现:

①两次旱灾发生的范围和时间基本相同,云南都是重灾区。

②两次旱灾的致灾因子基本相同,降水减少、气温高和蒸发量大是造成干旱的主因。

③云南是2010年大旱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受灾县数较多,而1963年受灾较轻,灾情严重程度的地区分布略有差异。■

[1]中国水利报社.全力以赴打赢抗旱减灾这场硬仗 [DB/OL].http://sfdh.chinawater.com.cn/.

[2]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贾汀.2006年全国旱灾及抗旱减灾情况[J].中国防汛抗旱,2007,17(1).

[4]高路,陈思,周洪建,等.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1).

[5]冯琳.2007年全国旱情及抗旱情况[J].中国防汛抗旱,2008,18(1).

[6]蒙昌洪.重庆市2007年旱灾趋势及对策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 2007,7(5).

[7]张世发,苏逸神,等.中国历史干旱[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

[8]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年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0]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01年全国旱灾及抗旱行动情况[J].中国防汛抗旱,2001,11(1).

[11]冯琳.2008年全国旱灾及抗旱行动情况[J].中国防汛抗旱,2009,19(1).

[12]杨年珠.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广西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3]罗宁.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贵州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4]詹兆渝.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5]刘建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云南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6]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李计初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2010 severe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ypical drought disasters

Liu Jiangang,Tan Xuming,Wan Jinhong,Ma Jianming,Zhang Nianqiang

A prolonged drought hit southwest China from October 2009 to April 2010 encompassing autumn,winter and spring three seasons,making it the severest in the last decade for that region in terms of the area of scorched farmland,suffering population and difficulty of drinking water supply in rural areas,and the most serious since 1943 in terms of percentages of disaster stricken areas and droughts turning into disasters.Comparative analyses of droughts in history show that the severe drought in 2010 is by no means accidental.From 1951 to 1990,droughts had hit this region for12 times,with a slow trend of escalation.This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is similar to that in 1963 in term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cause and loss.Achievements of this study serve as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distributions and evolution patterns of droughts in southwest China,establishing drought combating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system,and formulating policies.

southwest China;typical drought event;comparative analysis;Yunnan;disaster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CB951102);科技部2009年科技基础性工作(2009FY220200);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清代旱灾故宫档案整编(史集1032)。

X43

A

1000-1123(2011)09-0017-03

2011-03-28

刘建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旱灾害、水利史和水资源等。

猜你喜欢
大旱旱灾场次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基于运行场次用时误差的载人设备故障预警可视化研究
排考场次分配方法及其SQL实现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重见天日
地铁观影指南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洞庭湖流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价
农业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