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1-02-12 12:45王少波田向荣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西安71003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18期
关键词:家族史患病率心血管

王少波 田向荣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2)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997年全世界有1.35亿糖尿病(DM)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DM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其发病率和对人类健康的危险性,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病。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DM患者已达3 500万左右,患病率在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型 DM(T2DM)患者占全部DM的90% ~95%〔1〕。T2DM的具体发病因素尚不清楚,但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大量的因素容易导致DM的发生。T2DM的危险因素一般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2〕,国际DM联合会(IDF)将其分为非变更性因素和可变更性因素〔3〕。针对T2DM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治疗预防措施,对减少其发病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非变更性因素、可变更性因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三个方面对T2DM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阐述。

1 非变更性因素

1.1 遗传因素 T2DM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影响T2DM的遗传因素主要包括DM家族史、基因、民族与地区差异三个方面。

1.1.1 DM家族史 T2DM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谢自敬等采用多级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及喀什市的汉族及维吾尔族DM家族史及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与早发T2DM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汉族T2DM有家族史者(男77.5%,女83.1%)明显高于维吾尔族(男33.3%,女49.3%,P<0.01),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数学模型中,DM家族史是汉族T2DM方程中的主要成分〔4〕。班安然等对早发T2DM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中也显示,体重指数和DM家族史是早发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因此,如果父母患有DM或者有一个得DM的孪生兄弟(或姐妹),那就应该加以注意。

1.1.2 基因 基因在T2DM的遗传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还不能明确鉴定出T2DM由那个具体的基因决定。国外学者针对基因因素将T2DM分为单基因型和多基因型〔6〕。目前,关于基因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染色体组扫描和候选基因法〔7〕。Tabassum等研究发现,DOK5是一个新颖的T2DM易感基因〔8〕。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线粒体mtDNA 16189T→C变异和线粒体DNA ND1基因中3394位点T→C突变可能与我国老年人T2DM的发病有关〔9,10〕,其可能原因是通过影响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使ATP产生受阻,从而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血糖摄取和糖代谢,导致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1.1.3 种族与地区差异 T2DM的遗传性与种族和地区差异有关。研究表明,美国非白种人患病率比白种人高2~6倍〔11〕,印度和中东的患病率为 10% ~20%〔12〕,而欧洲和北美患病率则为5% ~10%〔13〕,中国香港和台湾T2DM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国大陆〔14〕。

1.2 年龄 T2D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中国20世纪70年代资料显示,50、60、70、8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DM患病率分别为2.5%、3.6%、4.2%和6.4%。据美国1987年普查结果显示,美国20~74岁DM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5〕。老年人容易患T2DM的可能原因是由于胰岛素作用减低而导致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胰岛细胞负担加重,最终发生DM〔16〕。因此,年龄可能是T2DM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先前的妊娠期DM 妊娠期DM是指妊娠前无DM,妊娠后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妊娠期DM在分娩后DM的临床表现均可逐渐消失,大部分妊娠期DM患者在分娩后糖耐量可完全恢复正常。然而,部分患者分娩后可持续存在高血糖、糖尿及糖耐量减低,这部分患者有可能发展为潜在的T2DM 患者〔2〕。

2 可变更性因素

2.1 肥胖 肥胖是T2DM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肥胖者急剧上升,WHO估计当前全世界有11亿人体重超标,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可能会增加到15亿〔17〕。肥胖可以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BMI是早发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5〕。腰臀围比能够反映出腹部是否肥胖,这是一个比BMI更好地预测T2DM发展的判断标准。因此,直接针对减肥可降低T2DM的患病率。

2.2 体力活动 最近几十年,人类的体力活动水平明显降低,这是当前全球肥胖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运动量的减少,体内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的比例发生变化,影响了体内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增加了老年人群T2DM的患病率。研究表明,进行中等水平运动的个体与经常坐着的个体相比,前者患T2DM的风险显著降低〔18〕。

2.3 营养因素 由于目前缺乏搜集准确的饮食资料,营养因素能否引发DM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多数研究一致性显示,高脂肪饮食、低碳水化合物、低纤维膳食的摄入、高的血糖负荷和低的多不饱和脂肪与饱和脂肪的比率可能会诱发T2DM〔19〕。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和增加发生T2DM的危险,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DM,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以阻碍胎儿胰岛β细胞的发育。

2.4 其他危险因素 尽管上面提到的可变更性因素在T2DM的危险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他一些可变更性因素例如吸烟、饮酒、社会心理等方面在T2DM患者的危险因素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刘茂玲等对T2DM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吸烟、饮酒、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均与T2DM的发病有关,在单因素分析中,饮酒史与年龄、缺少运动和家族史有明显的一阶或二阶混杂交互作用,但在多因素分析中吸烟史、饮酒史与T2DM的发病无统计学意义〔20〕。

2.4.1 吸烟 吸烟可增加T2DM的发生、增加DM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增加DM死亡率〔21〕。广东省DM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调查显示,男女每日吸烟大于25支明显增加50岁以上人群和低职业运动量人群的DM患病风险〔22〕。因为吸烟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升高血糖,并与向心性肥胖相关,显著加重胰岛素抵抗,升高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及循环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加重血糖内皮功能失调。

2.4.2 饮酒 适度的饮酒能够降低T2DM的危险性,而重度的饮酒能够增加T2DM的危险性。Nakanishi等于1994年起对日本2 953人进行为期7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年龄、DM家族史、BMI、吸烟和体力活动后发现酒精的消耗与DM发病率之间呈U型关系,当酒精摄入量23~45.9 g/d时,DM的发病率最低,此时发生T2DM的危险性降低;重度饮酒时(≥69.0 g/d)T2DM的危险性升高〔23〕。适度的酒精降低T2DM危险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弱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大量酒精的摄入可促使过多热量摄入和肥胖,诱导胰腺炎,干扰碳水化合物和葡萄糖代谢及肝功能损伤,降低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的吸收,降低糖耐量。

2.4.3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及患者的人格状态在T2DM发病及血糖水平的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米连兵对81名T2DM患者和30名健康老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胰岛素注射治疗组较对照组存在抑郁和恐怖的心理问题;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较对照组存在抑郁问题;控制饮食治疗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状况与T2DM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4〕。因此,要高度关注T2DM患者除肥胖、营养等危险因素外,还要高度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 糖耐量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的危险因素

许多潜在的DM患者都具有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例如腹部肥大,高的甘油三酯(TC)水平,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和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MS。研究表明,DM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非DM患者的2~4倍,T2DM患者常常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5,26〕。刘军等研究发现,我国城市T2DM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也十分普遍,在所有危险中,收缩压(SBP)、BMI、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TC、LDL-C、HDL-C、尿蛋白排泄率(UAE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是影响男性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主要的危险因素,而SBP、BMI、TC、HDL-C和UAER是影响女性主要的危险因素〔27〕。因此,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更应该积极治疗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以便减少危险因素集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T2DM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非变更性因素和可变更性因素对DM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影响,非变更性因素决定了DM的易感性,而多种可变更性因素是导致T2DM患病的外部因素。因此,针对非变更性因素,采取积极的综合预防治疗措施,对于降低T2DM患病率和死亡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一些潜在的DM患者通常存在着糖耐量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等危险因素,因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治疗,在T2DM的治疗中不可忽视。

1 王 宇,施 榕.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2):53-5.

2 文爱东.有效控制糖尿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0-4.

3 Alberti KGMM,Zimmet P,Shaw J.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a consensus on type 2 diabetes prevention〔J〕.Diabetic Med,2007;24(5):451-63.

4 谢自敬,樊 勇,李琳琳,等.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发病率中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1):13-5.

5 班安然,李庆祥,微路佳.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6):513-5.

6 McCarthy MI.Susceptibility gene discovery for common metabolic and endocrine traits〔J〕.J Mol Endocrinol,2002;28(1):1-17.

7 Malecki MT.Genetic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ice,2005;68(1):10-21.

8 Tabassum R,Mahajan A,Chauhan G,et al.Evaluation of DOK5 as a susceptibility gene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obesity in North Indian population〔J〕.BMC Medical Genetics,2010;11(1):35.

9 纪立农,高蕾莉,韩学尧.线粒体16189T→C变异与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81(12):711-4.

10 于 佩,于德民,刘德敏.线粒体DNA ND1基因nt3394 T→C突变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3):133-5.

11 Brancati FL,Kao WH,Folsom AR,et al.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frican American and white adults:the a 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JAMA,2000;283(3):2253-9.

12 Ramachandran A,Snehalatha C,Kapur A,et al.Diabetes Epidemiology Study Group in India(DESI).High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India:National Urban Diabetes Survey〔J〕.Diabetologia,2001;44(9):1094-101.

13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Diabetes Atlas〔M〕.3rd ed.Brussels: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2006:15-39.

14 Wong KC,Wang Z.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f Chinese populations in Mainland China,Hong Kong,and Taiwan〔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6;73(2):126-34.

15 金世鑫,金燕宁.老年糖尿病.见:钱荣立.21世纪的糖尿病防治〔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08-27.

16 金军华.老年糖尿病与衰老和肥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0):634-6.

1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 and overweight:Factsheet No 3011〔C〕.Geneva 2006.

18 Hu FB,Li TY,Colditz GA,et al.Television watching and other sendentary behaviors in relation to risk of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women〔J〕.JAMA,2003;289(14):1785-91.

19 Hu FB,Manson JE,Stampfer MJ,et al.Diet,lifestyle,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women〔J〕.N Engl J Med,2001;345(11):790-7.

20 刘茂玲,吕郁豪,邹宇华,等.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136-9.

21 Wannamethee SG.Shaper AG.Perry IJ.Smoking as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in middle-aged men〔J〕.Diabetes Care,2001;24(9):1590-5.

22 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吸烟、饮酒的糖尿病危险性分析〔J〕.广东医学,2001;22(6):459-62.

23 Nakanishi N,Suzuki K,Tatara K.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or type 2 diabetes in middle-aged Japanese men〔J〕.Diabetes Care,2003;26(1):48-54.

24 米连兵.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8):2112-3.

25 Kuusisto J,Lempiainen P,Mykkanen L,et al.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predict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ic men〔J〕.Diabetes care,2001;24(9):1629-33.

26 Lehto S,Ronnemmaa T,Pyorala K,et al.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clustering with insulin predic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ologia,2000;43(2):148-55.

27 刘 军,刘 芳,陈 影,等.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31(2):171-5.

猜你喜欢
家族史患病率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