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京三线为首都再“鼓气”

2011-02-13 13:06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1期
关键词:鼓气建设者管线

■ 文/本刊评论员

陕京三线为首都再“鼓气”

■ 文/本刊评论员

记得1997年第一条陕京天然气管线竣工投产时,京城上下为之欢呼雀跃,大小媒体为之大书特书,国家领导人为之庆功祝酒,那份荣光,那份隆重,凡亲身经历者无不刻骨铭心。他给首都送来了中国石油人的深情厚谊,也给首都的生产生活送来了全新的能源体验。这条“气龙”的开创意义、里程碑意义、划时代意义,不知被拔高了多少尺,渲染了多少次。总而言之,那是一件很“给力”的大事。

2005年陕京二线通达北京时,动静就远没有陕京一线那么大了,人们很快就适应了管道天然气所带来的惬意生活,并把这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视作理所当然。到了2010年底,陕京三线天然气管道实现全线贯通,三条长输管线同时向北京供气,给这个让人感觉格外寒冷的冬季增添了特殊的热力。据了解,陕京三线西起陕西榆林,东至北京,全长1026公里,穿越太行山、吕梁山、黄河、汾河、滹沱河和拒马河等山川河流,穿越高速公路11次、铁路13次,管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年输气量150亿立方米。这条“气龙”的竣工,对保障北京及华北地区用气安全意义重大。

不过说实话,陕京三线引来的社会关注甚至还不如陕京二线。也许是司空见惯,也许是见多识广,大家对此显得很淡定。可陕京三线的建设者们清楚,这项工程的艰巨艰难艰险,与一线二线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用建设者的话来说,至少包括征地难、上山难、过河难,并行施工难、气候恶劣难等等。可以想象,为了这项重大能源保障工程的顺利竣工,多少建设者挥汗如雨,夙兴夜寐。对于他们来讲,铺就这条钢铁巨龙的过程,堪称自己人生中一段大喜大悲的乐章,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会有一种报效国家的浩然之气充斥胸中。

与陕京一线相比,陕京三线受关注度的降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世界的变化太大了,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十几年前认为是大的事情,今天已经变得相对渺小,特别是十几年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一句话,背景变了。守候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与第二个十年交替的历史时刻,中国人关注的是朝鲜半岛局势“一触即发”、美国核动力航母在家门口游弋,“十二五规划”开局在即、转变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加速进入汽车社会导致城市道路拥堵、北京被迫采取严厉的治堵措施,中国高铁引领世界速度、“北斗”卫星提速织网、“嫦娥二号”常驻月空等等。保障能源供应,加快天然气的普及应用,尽管仍然是重要的,但相比之下已经失去了曾经的轰动效应,日益回归平静、回归市场、回归其本来的意义。

这种回归表明,社会对能源行业的期望值更高了,要求更苛刻了。与此相对应,整个行业感受到的压力更大了,责任更重了,能留给自己的回旋余地也更小了。在外界看来,保障能源供应是行业应尽的责任,属题中应有之义。无论什么原因,如果出现“汽油荒”、“柴油荒”、“天然气荒”等等,板子当然要打到供应商身上,而且不容辩解,辩解也无人愿听。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油气供应的安全与均衡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刚性,我们唯有兢兢业业、未雨绸缪,才可能把工作的失误降到最小。

陕京三线通气,为保障首都的燃气供应无疑又增添了新的安全系数,这是一件大好事。建设这条管道是重要的,而管理、维护、运营好这条管道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一旦管线投入使用,外界对其关注度将会更低。什么时候会引起注意呢?就是当管线运营出现问题时。

陕京三线的开通肯定也会引起社会关注,有传统角度的关注,有时髦角度的关注,还有复杂心态下的关注。关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只见其一,漠视其二。企业行为归根到底在于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无论别人关注与否,我们必须十二万分地关注,关注我们的责任,关注我们的工作质量,关注企业的生命。

陕京三线通气,为保障首都的燃气供应增添了新的安全系数。建设这条管道很重要,而管理、维护、运营好这条管道更重要。

猜你喜欢
鼓气建设者管线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建设者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我们为什么要庆祝新年?
福照到家!
平凡建设者申晓春:海外10年写不凡人生
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管线应用设计与实现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牛和蛙
匀质地下管线大变形的控制微分方程及其近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