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框架的我国矿区生态产业发展探讨

2011-02-15 08:48马立强
中国矿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矿区资源生态

马立强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生态产业是根据生态全息链的原理,从信息的高度上建立一种生态整体观,对所有的产业层次进行有机的整合。这种整合包括企业层次的“废物排放最小化”(一般称为清洁生产),到区域层次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典型代表是生态产业园),再到社会层次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从发展模式上看,长期以来,传统的“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使矿区经济总量迅速提高,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矿区发展生态产业模式无疑是一条值得我们探索和深入研究的发展模式,但是矿区如何发展生态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对矿区发展生态经济的环境作出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

1 我国矿区生态产业发展的优劣势(SW)分析

1.1 优势(Strength)分析

1.1.1 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解决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以后,源头治理思想开始引起人们关注,2002年10月我国开始正式在全国推行循环经济,加快了发展生态产业的步伐。近几年来上他产业在我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主要从宏观和中观角度出发,论述了我国发展生态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了生态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对一些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2002年我国科技部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了科技创新的指导原则,即国家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关键技术与技术集成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已在矿产资源利用和能源环保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成功研发或改进了能耗回用水固化除盐技术、洁净煤技术、有毒有害废液再生处理技术等,并逐步应用到煤炭产业的生产和深加工过程中。

1.1.2 具有较强的资源综合优势

生态产业的本质依然是一种经济活动,必然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矿区作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源头,同时拥有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综合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矿区产业大都是以矿产资源为核心展开的,比如传统的煤炭工业走的是大量消耗、破坏环境的外延式发展道路,但这种道路注定无法长期走下去。从生态经济的角度看,煤炭采掘和洗选加工仅仅是产业链和产品链的起点,煤炭的多种共伴生矿物,乃至受开采损害的土地都是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比如平煤集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产业的探索,进行了煤矸石、煤泥的综合利用,围绕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物利用最大化,初步形成了以煤电、煤焦和煤化工三条产业链主导、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1.1.3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典型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近几十年来,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加大对“三废”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开发力度,选择一些企业、矿业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围绕资源的深开发和利用,在三个层次上逐渐开展生态产业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典型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在矿业城市和省区开展了生态产业的试点工作,由多个矿业城市组成的区域生态产业模式。目前已有辽宁和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受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约。2002年6月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在全省展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持体系;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金融和科研机构等在生态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生态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共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1.2 劣势(Weakness)分析

1.2.1 大多数矿区产业结构单一

单纯依赖煤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产业、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等都表现出了单一化的问题。大部分矿区五小企业比例较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小企业。多数企业属于原材料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不够,资源存量无法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整体分布比较零散,企业之间按关联度低,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产业区域吸附能力不强,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尚未无法充分体现,发展生态产业规模小,缺乏规模支撑。以上游产业为主,许多矿区的原煤未经分选就已经输出,其他外输产品也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和就地加工增值程度低,煤电一体化发育不好,许多矿区煤矸石利用率不到10%,大量煤层气也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小煤矿煤炭回收率仅为10%~20%,土法炼焦丢掉煤焦油等有用成分,洗精煤丢掉煤泥,以及没有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或未对暂时不能开发的矿种进行有效保护。

1.2.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

在煤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的问题,煤炭从开采、储运、加工、转换到消费终端的总效率目前还不足10%。一些企业为追求高产增收,对煤炭资源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煤炭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小煤矿开采方式落后,资源回采率近10%~15%,全国煤矿的资源回采率仅在30%~35%,远未达到原设计要求的50%~70%。我国的煤炭企业多以原煤开采为主,大量煤炭没有经过加工而直接燃烧,煤炭利用率低。在全国消耗的煤炭总量中,直接用于火力发电、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和家庭炉灶等燃烧的煤炭占85%。大量原煤直接燃烧,既增加能耗,又污染环境,煤炭消费总量中用于发电的比例目前仍在50%左右,低于先进国家80%~90%的水平,燃煤发电机组的热效率还停留在33%~35%。

1.2.3 煤炭开采和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矿区由于其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害,具体体现为:一是采煤引发土地塌陷造成的破坏。煤炭开采破坏了地壳内部缘由的物理平衡状态,引发地表塌陷,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也造成地表水利设施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对地表、地下水系的破坏,造成了水资源的匮乏。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水资源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巷道和工作面,为保证采矿安全,防止水害发生,需将矿井涌水排出。三是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煤矸石和粉煤灰是最主要的固体污染物,长期存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破坏自然景观,而且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煤矸石自燃形成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粉煤灰的吹扬都会导致对大气的污染。此外,一些选煤厂未经处理的煤泥水外排,还会带来严重的水体污染。

2 我国矿物生态产业发展的机会威胁(OT)分析

2.1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2.1.1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煤炭产业虽然为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对矿区的大气、水、土地等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给人们的生态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致使人口与环境、经济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企业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获得更多的利润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矿区发展生态产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矿区第一、二、三产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举措。

2.1.2 矿区环境治理的内在要求

产业系统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而且不断增值的产业活动必将对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的挤压,不仅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而且还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换将产业政策的不断改进,企业的环境保护将于经济发展处于同等主要的地位,甚至决定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生态产业体现了控制工业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把尽可能多的物质转化为原料与产品,实现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把传统的环境保护从生产的末端向前推进到生产的源头和生产全过程。因此,理想的产业系统是能够模仿生态系统的运行,每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能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物,而不是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从而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运动,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1.3 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两种,前者是靠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产出,是数量型增长;后者是靠提高要素投入生产率增加产出,是质量型增长。矿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有数量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开发、简易加工、低效利用的发展道路,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如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等,但是仍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问题。而生态产业模式则改变了线性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威胁(Threats)分析

2.2.1 产业结构趋同

煤炭工业发展煤资源深加工等多元化生态产业,并非越多越好,更不能简单的把非煤产业比重的高低作为企业优劣的衡量标准,要摆脱僵化的思维定式,切实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结合当地和企业的具体条件,经过充分论证,再行决策,以免陷入盲目性。矿区在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中,要防止出现产业结构趋同。例如,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淮北、大同等矿区,在考虑下一步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时想法基本一样,比如说都要上大电厂,但是这是否与我国的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发生矛盾?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宏观指导和协调。各地区在考虑具体沿何种路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生态产业时,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正确的决策。

2.2.2 矿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没有解决

受隶属关系、条块分割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采矿业是将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分开进行,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和浪费,即使在采矿企业之间也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按照这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但会造成只重视自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忽略其他共生矿、伴生矿资源的开采、加工、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矿物的随意存放、丢弃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按照生态产业发展的要求,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矿物的综合加工、利用,应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产业之间尽可能充分利用产品,尤其是副产品、废弃物。采矿权主体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并没有承担其经济行为的全部成本,而是转嫁给了社会和其他利益主体。而发展生态产业进行生态建设具有正外部性效应,这种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会被其他主体分享,而生态产业的建设者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这也会影响其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

2.2.3 扶持煤炭企业发展生态产业的政策缺位

发展生态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换经友好型矿区,这不仅是矿区和企业应努力做到的,而且政府也应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从某种角度上讲,政府对发展生态产业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政府对生态产业越重视,生态产业就会发展得越好。在国外,政府对发展生态产业是非常重视的,一般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税、政府投入等手段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煤炭工业是工业废弃物排放量最大、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直接、对环境影响最严重、与区域经济关系最密切的行业之一,也是发展生态产业条件最充分、对发展生态产业要求最迫切、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环境治理难度最大、各方面制约因素最多的行业之一,因此,急需政府在政策、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在发展生态产业政策扶持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位。

3 结 论

我国矿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矿区生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以上通过对我国矿区发展生态产业环境的综合分析,从产业内部环境角度出发,总结了矿区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与劣势;从外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了其他发展生态产业的机会与威胁。矿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不仅需要矿区企业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不是企业或政府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发展生态产业是运用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来调整产业宏观布局不合理的状态。如大力发展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缓解铁路运输压力,节约运输成本,降低了沿路转移的污染和损耗,从而为国家带来宏观经济效益。从煤炭企业及矿区微观层面看,可以拓宽内部市场,分散经营风险,可使整个矿区单一行业内部各工序之间紧密相连,也可使不同行业之间有机配置,形成安排有序、布局合理的整体性的生态产业网络体系。

[1] 张昕,林本忠.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18(11):45-47.

[2] 李东升,胡希宁,邵成山,等.煤资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0-23.

[3] 孙顺利,周科平; 胡小龙.矿区生态产业链延伸风险及其控制分析[J].中国矿业,2007,16(11):30-32.

[4] 丁日佳,朱亚平.矿区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8-21.

猜你喜欢
矿区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