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1-02-19 04:24陈训秋司法部副部长北京100020
中国司法 2011年4期
关键词:发展

陈训秋(司法部副部长 北京 100020)■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陈训秋(司法部副部长 北京 100020)■文

Speeding up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从根本上讲,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稳定,“十二五”时期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本文仅从我国工业化中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在我国工业化中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6.3%,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5%①参见:中国统计年鉴。,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我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大。由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影响稳定的重大事件时有发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类矛盾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一矛盾比较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缩小这些差距解决这些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二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2008年3.31倍的高位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11页。。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接近80%的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接近的一些周边国家60%以上的水平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46页。。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我国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劳动生产率不到第二产业的1/7、第三产业的1/3,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④同上,第74页。,城镇化进入稳定阶段,还有2—3亿农民要转移到城市⑤同上,第126页。。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在G DP中占比为10.3%,就业人口占比却高达38.1%⑥参见中国统计年鉴。。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导致的心理失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房地产业发展不健康导致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在城市安居。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⑦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71页。;2008年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在G DP中占比为0.1%,仅为同等收入国家水平的1/10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32页。,住房保障状况难以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等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1亿多农民工虽然已统计在城镇人口中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25页。,仍只能居住在集体宿舍、工棚、城中村当中,无法在城市留得住,人口在城乡间剧烈流动造成资源双重浪费,家庭不团圆导致劳动者的行为无家庭约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公共服务业发展不足导致农业人口生活保障程度较低。公共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我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3项支出仅占政府总支出的37.7%,与人均G DP 3000至6000美元的国家相比,低16.3个百分点[10]同上,第214页。,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农民及大量农民工在享有公共服务的种类、水平等方面还不能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如果加上公共服务的因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将远远超出3.31倍[11]迟福林、傅治平:《转型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30页。。

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房地产业及公共服务业健康发展,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充分就业,走共同富裕之路,有利于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对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12]。2010年一季度,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2%,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重化工业比重大导致所需劳动力少,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矛盾。重化工业资本密集,政府和企业资本所得比重高,劳动者个人所得比重低。1995年至2007年,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在G DP中所占比重从36.3%持续提高到46.1%,而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比从51.4%持续下降到39.7%[1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10页。,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增长很快,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加剧了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二是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导致就业不充分。三大产业中,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最强;各类企业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最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率仅34.1%,而世界发展中国家一般在50%以上,发达国家一般在60%至70%之间[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94页。。2008年我国每千人口拥有企业数量为11.66个,远低于发展中国家20—30个、发达国家40—50个的水平[15]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250页。。这些都导致我国就业压力加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产业关键环节薄弱导致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我国产业过度集中于生产和加工制造等价值链中低端,决定市场地位和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严重滞后或缺失,利润率非常低。美国IT产业从研发、设计、技术标准和销售中得到的利润占60%,日、韩、台湾地区等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利润占30%,而我国大陆在加工装配中所得利润仅为10%[1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3期第37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为了保持价格竞争优势,还不断压低劳动力成本,如东部地区外来农民工工资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提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充分就业、实现共同富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西安天下安”,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但从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看,东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段,而西部地区大体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段。西部地区农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能源和矿产的资源优势还没有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特色旅游业还不能强有力地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等等,都是造成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大开发,是缩小东中西部之间地区差距的必然要求。

二、美、日、俄、巴等国在工业化中期,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社会不稳定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工业化中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社会不稳定问题,其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美国、日本和“金砖四国”等六个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6.2%,G DP占世界的48.8%,人口占世界的48.2%[17]参见中国统计年鉴。,美、日是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日、俄、印为我国的邻国,其中美、日、俄、巴四国都是在近一百多年历史中走入工业化中期的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在工业化中期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尤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

(一)美国。从1860年至20世纪初的50多年间,大体上是美国的工业化中期。1884年美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达53.4%[18]何顺果著: 《美国史通论》, 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第196页。,190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0%[19]王然:《美国与巴西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13页。,1920年城市人口达51.9%[20]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76页。。这一时期美国南北区域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了分裂和内战。1860年,北方23个州的工业产值占全国92%,南部11个州工业产值占全国8%[21]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405页。。林肯当选总统后,南卡罗来纳、乔治亚等州退出联邦,1861年成立南部邦联,美国开始了长达4年的内战,其间先后有11个州加入南部邦联,南北双方交战达2400多次,伤亡惨重、损失巨大[22]何顺果著:《美国史通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56页。。全国两极分化严重,工人农民生存状况恶劣,社会矛盾激化。1896年占美国1%的人拥有全国50%以上的财富,12%的人拥有全国近90%的财富,同时约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公害严重,安全生产事故频发,1907年仅铁路业就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1534人,伤残8.7万多人[23]何顺果著:《美国史通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87页~188页。。城市中贫民窟问题严重,1890年美国平均每套住宅居住5.45人,纽约更高达18.52人,1900年纽约近40%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24]丁则民主编:《美国通史》第3卷第312页。。这些都导致美国工人运动空前高涨,著名的芝加哥“五·一”大罢工、芝加哥女工“三·八”游行示威等都是发生在这50多年间,仅1886年至1890年美国就发生罢工6000多起,参加人数达200多万人[25]丁则民主编:《美国通史》第3卷第239页。。

(二)日本。日本在一战前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915年至1931年,日本大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特征明显。1930年,日本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比提高到45%,城市就业人口达51%[26]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39页~140页。。这一时期日本把缩小与欧美的技术差距、实现工业生产设备国产化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加速发展重化工业。与此同时,财阀垄断资本暴敛了大量财富,工人农民生活状况日益恶化,社会矛盾激化。城市工人运动逐年增加,1930年达906起8万多人参加;农民运动空前高涨,1931年达3419起81万人参加[27]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43页。。当国内这些社会矛盾上升时,日本采取了发动侵略战争、向国外转移矛盾的办法。“9·18”事变之后,日本大踏步地走上法西斯军国主义之路,用重化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一家独大的跛行产业结构支撑国家经济,陷入“战争—重化工业—战争”的恶性循环,给周边各国和亚太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战争创伤,最后也使自己遭受了“原子弹”的灭顶之灾。

(三)俄罗斯(前苏联)。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77.4%,其中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57.8%[28]张建华著:《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91页。,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到1959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8%[29](美)沃尔特·G·莫斯著,张冰译:《俄国史》,海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442页。。但苏联一、二、三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衡。为了争霸需要,苏联卷入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1913年至1953年苏联(俄国)重工业增长45.5倍,而轻工业增长7.8倍,农业仅增长0.46倍[30]姜春明、佟家栋主编:《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6版,第525页。。1979年苏联生产规模只占美国的一半,国防开支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而同期的美国只有6%[31]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72页;张小劲主编:《大国复兴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11页。。这种重国力、轻民生的倾向,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严重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以致民怨四起、人心涣散,加剧了民族矛盾,削弱了苏共的执政基础,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共的下台。此后的俄罗斯对产业政策逐步调整,但仍把石油、天然气、铂金属等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一时期,俄罗斯经济复苏,2004年人均G DP为4000美元[32]张小劲主编:《大国复兴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38页。,但国内恶性恐怖事件多发,车臣等民族分裂问题严重,社会矛盾依然凸显。

(四)巴西。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间,巴西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模式,G DP年均增长6%,1974年重工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52.8%[33],巴西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但同时,巴西国有大企业对主要工业垄断,中小企业受到排挤、面临破产,严重影响居民就业。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超过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采矿、钢铁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过大,难以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就业机会,1965年第一产业在G DP中占比不足20%,而就业人口高达49%[34]王然:《美国与巴西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12~117页。,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多。区域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东南部是经济最发达的工业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44%,工业生产的89%,而29%的人口生活在东北部,仍以粗放耕作的农业为主,成为巴西乃至整个拉美最贫困的地区[35]张小劲主编:《大国复兴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349页。。居民之间贫富差距巨大,1980年20%顶层的富人是20%底层穷人收入的26倍,3200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36]同上。,城市中大量居民住在贫民窟中。在政府“先增长、再分配”政策指导下,这种城乡、地区、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正常现象,这些最终导致了1985年巴西军人政权的倒台。

虽然印度也是“金砖四国”之一,但从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地位和城市化率来看,印度还没有进入工业化中期。1951年至2008年间,印度工业在G DP中占比虽然有所上升,但仅占29%[37]中国统计年鉴。,农业就业人口至今仍维持在60%左右[38]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38页。,城市化率在30%左右[39]同上,第391页。。因此,尽管印度农村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农民贫穷,但其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基尼系数基本在0.3到0.4之间。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上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国情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工业化中期由于产业结构不能及时调整等诸多方面原因,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财富分配极不平衡,造成各种矛盾激化,留下惨痛教训:有的在内战中造成巨大创伤;有的在侵略战争中引入灭顶之灾;有的在冷战中造成国家解体;有的在两极分化中导致政府倒台。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必须“爬坡”、“过坎”,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落后状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道路,不允许也不可能靠“热战”或“冷战”来支撑国家经济;不允许也不可能走收入差距先拉大后缩小的歧途;不允许也不可能走整个社会先动荡(乱)后稳定的死路。在实践中,我们通过总结和吸取这些国家的教训,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积极有效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各种矛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我国城市没有出现大面积贫民窟的现象,基尼系数正在得到控制,区域发展不平衡正在逐步解决等等。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就一定能够平稳爬坡、安全过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快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产业发展中一产不够稳、二产不够强、三产不够大,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矛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一)在统筹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中更加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统筹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互动,特别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在此基础上,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我国工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步使我国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比重再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50%以上的水平,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促进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的解决。

(二)在统筹大、中、小、微型企业协调发展中更加重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可以适度放宽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准入及监管,减轻税费负担,通过适时修改《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依法保障和促进资本市场中小、微型企业直接融资,发展小额贷款,解决其融资难等问题,使每千人口拥有企业数量逐步达到发展中国家20个以上的水平。要把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作为贯彻“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扩大中小、微型企业就业人口比重,充分发挥中小、微型企业在扩大就业容量、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在统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中更加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着力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品牌培育和供应链管理等,以提升国际分工层次,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单纯的加工组装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要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提升,在充分吸纳就业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

(四)在统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中更加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全国约有30%人口得不到安全饮用水,40%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威胁,城市上空“气溶胶”现象严重[40]《新华文摘》2010年第20期,第26页。,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上访、群体性事件等不断增多。在此形势下,要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以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避免和减少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要大力发展生物工程、医药等产业,确保食品药品安全,防止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其产业链长、对其他产业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优势,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五)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更加重视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定。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当前,应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继续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70%,切实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六)在统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更加重视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推进西部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农牧区条件艰苦、农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加快发展能源和矿产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共享开发成果;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西部地区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在此过程中,尤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扶持力度,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要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基尼系数在0.47的基础上不能再上升,通过不懈地努力要逐步降到合理区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适时开征遗产税、物业税。妥善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减贫、脱贫问题。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规范流转、拓展居民金融投资渠道等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充分考虑农民工进城需要,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和在城市落户问题。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建立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社情民意调查机制等,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做好流动人口等的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和流动。

(责任编辑 张文静)

注:这是陈训秋同志2010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发言。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