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热点问题研究

2011-03-18 06:57赵玉宇温州市图书馆浙江温州325000
图书馆建设 2011年6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资源

赵玉宇 (温州市图书馆 浙江 温州 325000)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是人们为了保存数字时代的记忆、应对数字资源的脆弱性和短暂性、保证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完整的数字资源保存活动应由政策、战略和行动三部分组成。其中保存政策用于明确组织的保存职责、规定保存格式和等级、确保保存活动与现有的数字信息标准和最佳实践相吻合,而数字保存的战略和行动则致力于解决保存信息的创建、整合和维护问题[1]。美国和欧洲联盟各国由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信息化水平较高,很早就意识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重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保存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上述国家保存活动的最新进展和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为我国的相关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对数字资源保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

与传统资源相比,数字资源的存在总是依附于特定的载体,需要借助一定的软硬件设备才能为人们所使用,对载体和技术的依赖性强且生命周期短暂,一旦损失将难以恢复。所以,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数字资源的飞速增长,数字资源保存在欧美等国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据Pauline Sinclair等人对欧洲96所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调查显示,有93%的受访对象表示关注长期保存所带来的挑战;在人们认为需要保存的资源中,排名居前四位的依次是文献系统、文献扫描程序、互联网和电子文献管理系统;保存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是所保存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整体性,保存策略是否与已有数字信息管理标准相吻合,能否保证记录在未来50年内可获取且可以应用迁移策略来应对技术过时[2]。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RL)2009年度的《成员馆数字资源保存实践调研报告》[3]指出:(1)馆藏建设工作在不断变化,扩展到对包括博客、研究报告在内的多种类型网络出版资源的搜集。在研究机构内部,图书馆正被赋予新的使命:与大学其他部门合作长期保存有价值的数字资源。(2)因为经济和技术的限制,数字资源保存工作不能由1个部门独自承担,变化着的机构职能、关联和共同利益要求合作迎接现在和未来将要面对的保存挑战。(3)数字资源保存计划需要考虑保存的组织模式和政策,明确在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保存行为、成本收益和风险,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和灾难备份计划。(4)跨机构的长期保存合作战略需要有权威性的国家领导部门进行协调,图书馆间需要更多的资源共享以减少数字拷贝行为。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联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长期保存实践。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展了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保存项目(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eservation Program,简称NDIIPP),该项目负责搜集、保存重要数字信息,以备将来使用。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实施了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项目——Pandora,并制定了《保存网上出版物的选择方针》。瑞典皇家图书馆设立了网络信息资源收集项目——Kulturarw3,用于收集、保存瑞典的网络信息资源并提供网上获取。法国国家图书馆开展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项目每年进行若干次大范围的网络信息自动收集,对经过选择的网站进行持续的自动收集,对不能自动收集的深层网站采取人工收集策略,对某些极易消失的网站则开展基于事件的专题收集。荷兰政府早在1995年就启动了世界第一个接受深层网络信息缴送并予以长期保存的项目——荷兰电子出版物保存计划(Deposit of Netherlands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简称DNEP),用于搜集电子文本、论文、数据库和参考信息等资源,荷兰皇家图书馆也与Elsevier Science和Kluwer Academic等大型出版机构签署了协议,由出版社定期将经过筛选的电子出版物通过物理载体移交或网络传递给保存机构。

在我国,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Springer科学和商业媒体集团签署了长期保存协议,双方同意由Springer定期向国家科学图书馆提供其现刊数据库的长期保存数据,并将其转载到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长期保存系统,按照双方共同确认的可信赖流程和系统进行长期保存。该协议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国外出版机构签署的第一个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协议,对我国引进国外数字资源、进行可靠长期保存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4]。

2 保存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

数字信息资源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按资源来源可分为政府信息、商业信息和公共信息等,按资源载体可分为视频信息、文字信息、音频信息等。完整的数字资源体系不仅包括资源本身,还包括资源的载体和利用设施,所以数字资源保存的范围应广及多种类型的资源和相应的载体及利用设施。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NDIIPP项目不仅建立了保存特定学科资源的联合保存网络,通过个人多备份资源保存 (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简称LOCKSS)网络使全球范围内的机构能够分布式地协作保存与商业、社会和技术相关的信息资源[5],而且该项目还资助了一系列多个领域内的数字资源保存项目,如长年资助图书馆员和档案工作人员抓取和保存网络上政府信息的“网络危险计划”,资助建立数字视频文件保存库项目,资助MetaArchive等保存文化记忆项目,资助社会科学资源数据存储联盟(Data Preservation Allianc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简称Data-PASS)识别、获取和保存处于危险状态的社会科学数据[6]。

Web2.0的兴起、草根文化的盛行使撰写博客成为时尚。博客凭借其内容新颖、时效性强、传播迅速成为重要的信息源。伦敦大学计算中心和大英博物馆联合开展了以搜集和保存博客内容为目的的ArchivePress项目。该项目的开发者们摒弃了传统全局保存的网络存档理念,认为博客是一组完全分开的网络资源,帖子是分散的,博客内容的布局、颜色等属性对许多用户而言是多余的,所以他们开发了一种建立在网络种子功能基础上的保存方式,有选择地抓取博客信息,整合源自不同博客的资源内容[7]。

数字资源的使用依赖于特定的软硬件环境,所以软件保存也是数字保存的形式之一。Esther Conway等指出,由于相对数字资源保存而言,软件保存的紧迫性不强且复杂度较高,所以现有的数字对象保存研究很少关注软件保存,但人们不应忽视[8]。Esther Conway等人将软件保存定义为保存软件的副本以便将来能重构和执行,强调保存软件是保存其他数据的必备条件,是保证数据存在及可重用的基础;讨论了软件保存的仿真和迁移方式,并设计判定软件保存方法完备性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软件保存的概念框架,包括软件的表现形式、描述模型和需要保存的属性3个方面[8]。

数字资源的存在与利用总是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实现的,载体的更新换代容易导致资源内容无法读取或丢失,所以对载体保存的研究也应得到人们的重视。David Tarrant提出了用关联数据保存数据载体格式的理念,指出网络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有联系的数据平台,通过建立联系可以增加网络数据的价值,使用户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基于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简称RDF)和网络本体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简称OWL)构建的关联数据可以减少冗余、促使发现最大化[9]。David Tarrant对全球数字格式注册(Global Digital Format Registry,简称GDFR)等数字保存组织基于关联数据理论创建的“统一数字格式注册”平台进行分析发现,该平台能将文件格式的相关信息(如文件格式的历史、可读取软件等)进行集成,为数字保存中的格式风险管理、应用和转换提供比个人或组织更多的解决途径[9]。

数字资源的表现形式丰富,具有个性化特征,对历史研究人员而言,特殊的字体表达往往隐含着重要意义。Geoffrey Brown和Kam Woods认为,成百上千万法律文献的正确翻译有赖于文献中所含的特殊字体,但是这些信息在数据导入过程中并没有被很好地控制[10]。法律文献中有很多的特殊字体,在应用诸如Office等软件创建文献副本时,由于不能正确表达文献字体,可能造成关键信息的损失。Geoffrey Brown等人利用包含225 000个Word文档的资源集评估字体库匹配特殊字体的困难并指出,在资源保存过程中应该明确关键字体的替代措施,使用Unicode码协助语言识别,同时使用语言识别工具鉴别人类语言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字体,并开发测试使用替代字体后的文本质量的工具[10]。

3 关注数字资源保存的经济成本问题

数字资源保存项目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持续地投入大量资金,所以对不同保存方式的成本分析有助于项目的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保存的成本、风险和收益,制订合理的管理政策,选择恰当的保存方式,同时也有助于项目的投资者评估所需经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成立了由图书馆、档案馆工作人员及多领域学者组成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访问蓝色丝带特别工作组”,以期加深人们对可持续性数字保存经济价值的认识[11]。

在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 Committee,简称JISC)等机构的联合资助下,伦敦大学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启动了电子文献信息生命周期(Lifecycle Information for E-Literature,简称LIFE)项目,旨在探索数字资源保存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花费,建立通用的数字保存生命周期模型,探索评估生命周期各阶段花费的方法。该项目目前已进行到第三阶段(LIFE3)。LIFE3致力于开发数字资源保存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成本估算系统,建立周期中每一阶段或元素的成本模型,用户只需输入内容信息 (包括内容类型、文件格式、复杂度、规模)、组织信息(包括现有基础设施、保存政策、法律限制)和环境信息(包括通货膨胀情况、硬件成本、员工花费),该估算系统就能自动估算资源获取、导入、比特流保存、内容保存和检索等过程的花费。LIFE3的成果将有助于保存机构完善已有的保存活动,调整馆藏管理政策[12]。

丹麦文化部资助了为国家文化保存机构建立数字资源存储的成本计算模型项目,以为未来数字保存的财政拨款需求提供比较和评估技术,促进数字资源保存活动的资金使用效率。该项目借助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OAIS)模型确定保存活动的主要花费项目,如检测技术的开发、保存决策和标准的制订、存储包的设计和迁移计划、相关标准和政策的建立、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文档信息的更新等。Ulla Bogvad Kejser等人利用OAIS模型对丹麦档案馆的两个数据集(一个采用正常计划,另一个采用迁移计划)进行了测试发现,该模型提供了很好的成本统计分析框架,但其中一些功能还需要额外的细节信息准确计算成本[13]。

4 关注数字资源的整合和互操作

促进资源的共享和持续利用是长期保存活动的根本目标。数字资源共享性强,但与传统资源相比,其共享依赖于不同系统间的互操作性能,因此对保存系统的互操作研究也是数字资源保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Reinhard Altenhoner指出,长期保存已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但对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资源整合方案的研究却不多,现今还没有能将数字存储与文化传承组织、数据中心和数据生成者整合在一起的数字基础设施,适用于整合全球数字资源保存的基础设施发展缓慢[14]。Reinharda Altenloner以德国的现状和经验为例,讨论上述问题的成因,并从战略层面上提出了解决方法[14]。

Priscilla Caplan等认为,由于过量的信息、连续性的规划和软件的迁移,存储库之间必须能相互交换文档信息[15]。鉴于此,他们发动了致力于解决在不同保存库间迁移复杂数字对象问题的存储库互操作(Towards Interoperable Preservation Repositories,简称TIPR)计划,设计了存储交换包(Repository eXchange Package,简称RXP)。RXP是一种符合元数据编码、传输标准(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简称METS)和保存元数据应用策略(Preservation Metadata: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简称PREMIS)的数字对象组件与元数据文件结构,可以作为所有存储库都能读写的中介格式,能克服不同存储库之间无法匹配的问题。RXP已在佛罗里达州图书馆自动化中心、纽约大学图书馆和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间进行了转换测试[15]。

Dirk Roorda和Rene van Horik介绍了文件格式转换存储库(Migration to Intermediate XML for Electronic Data,简称MIXED)计划中用于格式转化的“灵活迁移”方案。该方案在数据导入过程中,将特殊类型的数据格式转换为用XML数据表达的中间格式,该格式包含元数据、内容和数字对象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简称DOI)等信息[16]。

5 关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过程分析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从资源导入到重新利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各要素之间前后相继,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因此有必要按照一定的脉络顺序,借助特定的模型或流程图对长期保存过程中所涉及的要素予以分析。

Wolfgang Wilkes将长期保存与文档生命周期结合起来分析长期保存过程,将长期保存的周期划分为创建(提取元数据、转换为标准格式)、集中(OAIS转换、存储、后期获取)、利用(转换格式以适应特定工具的格式需求)和重用(将保存数据融入实际应用)4个阶段,指出长期保存应存储包括文档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数据(早期的需求分析文件、设计的逻辑依据)、产品运行过程中的经验性数据和当时的社会环境,Wolfgang Wilkes还特别强调了有关特殊版本的工具及其服务功能的工程信息也应被记录[17]。

Esther Conway等认为保存科学数据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数据集本身,还包括向未来用户群体传递知识的能力,因此长期保存活动必须基于特定的目标用户等具体情境开展。针对上述要求,Esther Conway等人以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保存项目(Cultur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 Preservation, Access and Retrieval,简称CASPAR)为例,详细描述了该项目的存储分析方法,包括进行数据存取的初步调查(了解用户从数据中抽取的信息、区分所保存数据的描述类和表达类信息、正确理解信息及信息之间的关联)、归档分析、定义存储目标、清晰地界定目标用户群体,讨论了如何与其他数字保存项目交互,保存科学数据集以及必要的工具和技术以应对未来挑战[18]。

6 关注数字资源的元数据及其互操作

元数据通过对资源内容、物理状态、应用环境和管理环境等要素的揭示,反映资源的内容特征、形式特征和环境特征,是人们发现、检索和利用资源的基础。Angela Dappert等指出,高效地开展数字资源保存活动和提供服务依赖于一系列元数据,特别是描述数字对象的应有属性和描述数字保存服务需求的元数据,以确保数字对象能被长久保存[19]。Angela Dappert等人还设想利用词典注册库、元数据字典和属性注册库描述资源属性,表达资源特征和组织需求,并建议长期保存活动的元数据方案需要描述目标特征(文件尺寸、页数、像素)、环境特征(保存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类软件、保存活动中的数据处理类型、硬件设施的处理器和内存速度)和行为特征(成本、速度、CPU占用率),元数据方案中需要包含有关资源、环境、行为和组织需求的元数据要素[19]。

David Giaretta针对在数字资源保存过程中关键属性一直被赋予各式各样的定义、保存元数据方案不易确定的现状,结合OAIS模型定义了长期保存过程中关键属性、信息真实性和起源信息等概念的内涵与作用[20]。David Giaretta指出,关键属性就是必须存储的数字对象的主要特征,对数字对象的迁移和转换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判别转换能否被接受,检测新对象的真实性;真实度是指对象达到预期目标程度的判定;起源信息是关于对象的历史信息,可以用来作为支撑真实度的工具[20]。据此其认为,关键属性应包含优先选择信息、起源信息、语境信息、固定信息和获取权信息等描述信息[20]。

Rebecca Guenther和Robert Wolfe以整合元数据标准以支持对数字资源的长久保存为目标,按照METS标准,利用PREMIS中的存储元数据设计了以容器格式整合数字资源的不同格式元数据。该整合规则发掘METS标准中的公共部分,能够适应数字系统中不同功能、支持各种格式的元数据结构,并且能根据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变更而改变,以适应未来的保存需求[21]。

Angela Di Iorio认为,尽管采用的保存方法和工具各异,不同机构的长久保存资源应该共享,以实现互操作和数字资源的完美交换保存,确保分布式长期保存的可行性。Angela Di Iorio详细介绍了基于PREMIS的存档信息包传输项目(Archives Ready To the AIPs Transmission,简称ARTAT)的元数据互操作措施,该项目致力于试验采用通用的存储元数据标准作为互换语言,创建了符合PREMIS编目标准的保存元数据层,整合不同存储库的保存元数据,使不同存储系统的保存元数据框架与PREMIS框架一致,以便合作成员间进行数字资源交换,实现长期存取资源的共同目标[22]。

7 关注长期保存活动的组织问题

长期保存活动是一项持久性工程,在人员、技术和管理方面对保存机构提出了挑战。现有的长期保存活动多是基于项目开展的,缺乏持续性,所以应该研究保存机构如何应对挑战,如何保证长期保存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Sabine Schrimpf介绍了德国Nestor项目由实验项目成为长期组织的经验。Nestor是2003年德国开展的数字存储网络项目,其中心目标之一就是准备建立能提供数字资源保存服务的持久性组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协调措施,如指定协调者、制定项目计划、召开4年一度的项目会议、定期向项目的投资者汇报等。最终于2009年7月,Nestor转变为持久组织,拥有7个项目成员,其建立持久性组织的准备措施对其他项目来说是一笔有价值的经验[23]。

法国国家图书馆为了迎接数字资源保存的挑战,在人员、部门设置等方面作出调整。该馆意识到按照OAIS模型进行数字资源存储不仅是技术调整,还需要图书馆开发和维持相应的技能与组织,将数字资源保存活动融入图书馆工作流程。为了应对数字资源存储所带来的机构和人力资源挑战,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各个层面上采取了措施,如改变组织、持续培训员工、建立任务小组等,在部门设置上,建立了存储与保存部门,将数字化项目从数字图书馆转移到保存部门;在人力资源方面,开设了包括元数据、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数字存储在内的数字信息管理方面的培训课程,界定了数字馆员的内涵。这些活动的结果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国家图书馆如何开展长期数字资源保存活动[24]。

8 关注数字资源保存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法律问题是数字资源保存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数字资源保存在资源导入、格式转换、资源整合和提供利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系列的知识产权问题。2008年7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发布了一份由NDIIPP、JISC、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开放存取知识法律项目及荷兰SURF基金会联合参与完成的《版权对数字保存影响的国际研究》报告,该报告建议[25]:各国应当制订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其他机构在无任何商业目的的情况下,对存在风险的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和不同格式的版权资料进行长期保存,并允许这些机构在存在风险的版权资料恶化、损坏或丢失之前以及各种与资料存取相关的软硬件过时之前,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但必须以适当措施保护权利持有人的合法权益。该报告建议的保存活动包括为确保有效的数字化保存而复制和保存的文件副本,为应对技术发展和标准变化而对版权作品进行的格式转换,为防止灾难性损失而保存的多余副本,保存机构内部或保存机构与法律授权的第三方仓储机构之间积极开展的交流。

Mags McGinley详细分析了开展数据保存和提供获取服务可能会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他认为数字时代信息公开获取与版权所有者对获取和利用的强大控制力之间存在争论,提醒人们应该关注相关法律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的例外原则和数字资源的许可、保存、风险分析等问题[26]。Mags McGinley列举了可能会影响数字资源保存和获取服务的知识产权问题,如版权法、数据库所有权和作者的道德权利,并分析了相关法律中可能存在的例外条例,如出于非商业研究、个人研究、批评和回顾等目的的合理使用原则,法定存储法案可以扩展到数字领域等[26]。

9 关注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保存系统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提供了必要的软硬件环境,是开展保存活动的基础设施。保存系统的优化、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等直接关系到数字资源的安全和保存活动的顺利开展。

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满足该校各机构的多样化需求,重新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架构。其中将数字存储库的管理和保存功能分解为互操作、应用(包括转换、搜索、索引和数据输入)、解释、保护等一系列微小独立的但内部之间能进行互操作的微服务[27]。这些服务细小而且独立,容易开发、应用、维护和升级,复杂的恢复功能可以通过服务因子的战略组合实现。此方式强调内容的永久保存而不是管理系统,文档没有与特定技术绑定[27]。该框架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根据具体策略而进行弹性调整,可持续发展能力强[27]。

英国教育部、文化和科技部联手资助的Planets计划以“服务为中心”定义和评价保存战略,注重数字资源的逻辑保存,开发了具有自动提取、迁移、比较不同格式数字实体等功能的保存工具,同时记录这些实体的原始运行环境,以确保资源可以长期获取且被正确解释。Planets的整合环境中还提供了一些面向终端用户的应用,以便数据管理者执行保存活动及对其进行科学评价。Rainer Schmidt在《分布式长期保存工作流的方案模型和架构》中关注Planets方案的环境,展示该方案如何创建复杂的保存工作流[28]。Rainer Schmidt强调保存系统对法律和第三方服务有很强的依赖,因此,研究统一保存界面、标准的服务文档和服务模型,对保存工具与对象的互操作及重用性能十分关键[28]。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是信息环境下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记忆的必要措施,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涉及的资源范围广泛,牵涉因素众多,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系统工程和长期项目。现有研究在数字资源保存的成本评估、元数据方案设计、组织调整和流程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研究适用于不同资源类型、不同保存需求和不同国情的、普适性强的保存标准和保存方案。

[1]Definitions of Digital Preservation[EB/OL]. [2011-02-18].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lcts/resources/preserv/defdigpres0408.cfm.

[2]Sinclair P, Billenness C, Duckworth J, et al. Are You Ready?Assessing Whether Organisations are Prepared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EB/OL]. [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Sharpe.pdf.

[3]Safeguarding Collections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Describing Roles & Measuring Contemporary Preservation Activities in ARL Libraries [EB/OL].[2011-02-18].http://www.arl.org/bm~doc/safeguarding-collections.pdf.

[4]国家科学图书馆与Springer签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协议[EB/OL].[2011-02-18].http://www.luolang.com.cn/Article/library/200909/Article_20090917082053_27526.html.

[5]Victoria R, Rosenthal D. Distributed Digital Preservation: Private LOCKSS Networks as Business, Social, and Technical Frameworks[J].Library Trends,2009(3):461-475.

[6]Myron P, Abrahamson M, Adams M O,et al. From Preserving the Past to Preserving the Future: The Data-PASS Project and the Challenges of Preserving Digital Social Science Data [J].Library Trends, 2009(3):315-337.

[7]Pennock M.ArchivePress: A Really Simple Solution to Archiving Blog Content[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services/uc3/iPres/presentations/Pennockm.pdf.

[8]Conway E.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Software Preservation[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ConwaySoftware.pdf.

[9]Tarrant D.Where the Semantic Web and Web2.0 Meet Format Risk Management:P2 Registry[EB/OL].[2011-02-18]. 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Tarrant.pdf.

[10]Brown G,Woods K.Born Broken: Fonts and Information Loss in Legacy Digital Documents[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Brown.pdf.

[11]Lavoie B,Rumsey A S,Anderson M, et al.Perspectives on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igital Preservation (Panel discussion)[EB/OL].[2011-02-18]. http://www.cdlib.org/services/uc3/iPres/presentations/Lavoie.pdf.

[12]Wheatley P.LIFE3: Predicting Long Term Preservation Costs[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Wheatley.pdf.

[13]Kejser U B, Nielsen A B, Thirifays A.Cost Model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Cost of Digital Migration[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Kejser.pdf.

[14]Altenh.o.ner R.E-Infrastructure and Digital Preservation: Challenges and Outlook[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Altenhoener.pdf.

[15]Caplan P, Kehoe W, Pawletko J. Towards Interoperable Preservation Repositories (TIPR) [EB/OL].[2011-02-18]. 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Caplan.pdf.

[16]Roorda D,Horik R V.MIXED: Repository of Durable File Format Conversions[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VanHorik.pdf.

[17]Wilkes W, Brunsmann J, Heutelbeck D, et al. Towards Support for Long-Term Digital Preservation in Product Life Cycle Management[EB/OL].[2011-02-18]. 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Wilkes.pdf.

[18]Conway E, Dunckley M, Giaretta D. Cur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for the Long Term: A Preservation Analysis Method in Context[EB/OL].[2011-02-18]. 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ConwayCurating.pdf.

[19]Dappert A,Farquhar A.Implementing Metadata that Guides Digital Preservation Services[EB/OL].[2011-02-18]. http://www.cdlib.org//services/uc3/iPres/presentations/Farquhar.pdf.

[20]Giaretta D,Matthews B,Bicarregui J,et al.Significant Properties,Authenticity, Provenance, Re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and OAIS[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GiarettaSigProps.pdf.

[21]Guenther R, Wolfe R.Integrating Metadata Standards to Support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Assets: Developing Best Practices for Expressing Preservation Metadata in a Container Format [EB/OL].[2011-02-18]. 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Guenther.pdf.

[22]Iorio A D.A Translation Layer to Convey Preservation Metadata[EB/OL].[2011-02-18]. 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DiIorio.pdf.

[23]Schrimpf S.Lessons Learned: Moving a Digital Preservation Network from Project Organization to Sustainability[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Schrimpf.pdf.

[24]Bermès M, Fauduet L.The Human Face of Digital Preservation:Organizational and Staff Challenges and Initiatives at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Bermes.pdf.

[25]Internation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opyright on Digital Preservation[EB/OL].[2011-02-18].http://www.digitalpreservation.gov/partners/resources/pubs/digital_preservation_final_report2008.pdf.

[26]McGinley M.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ir Impact on Digital Preservation and Access[EB/OL].[2011-02-18].http://www.dpconline.org/whats-new/download-document/172-digital-rightsasset-management-forum-mcginley.html.

[27]Abrams S, Kunze J, Loy D.An Emergent Micro-Services Approach to Digital Curation Infrastructure[EB/OL].[2011-02-1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Abrams.pdf.

[28]Schmidt R, King R, Steeg F, et al.A Framework for Distributed Preservation Workflows[EB/OL].[2011-02-18].http://homepage.univie.ac.at/rainer.schmidt/publications/iPres09.pdf.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答数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