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知识、外显知识对文献分类理论的意义❋

2011-03-18 01:38尹银怀
图书馆 2011年5期
关键词:权威信念概念

尹银怀

(湘潭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 411105)

文献分类理论在图书馆学和档案学领域具有基本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界主要采用的是杜威分类系统,即我国的文献分类理论基本上是一元论的。然而,近年来国际学界出现了文献分类的多元论倾向。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及其知识的本质的反思,已经成为国外图书馆界学者探讨知识管理及其组织之间的关系的热点。〔1〕文献资源分类也受到这种影响。

本文将对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之间的关系及文献分类理论的意义作初步探讨:第一部分通过探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知识必然是价值渗透的,由此表明价值在文献分类中扮演着基本而必不可少的作用;第二部分结合现代西方的三种文献分类理论来具体分析这种作用,由此直观地揭示两种知识对文献分类理论的意义。

1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知识的价值渗透

人类的知识或者是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或者是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1.1 内隐知识的含义

内隐知识是隐含的,被隐藏在自我意识的后面。我们的大多数知识是内隐知识:这种知识是真实的,即使我们能够通过达到对这些状态的适当反思而觉察其存在,但我们仍然不能觉察到这种知识的相关状态。在这一方面,内隐知识与我们的许多心理状态相似。一种心理状态在一个人心中的存在并不需要这个人觉察到这种状态,尽管或许它要求这个人觉察到这种状态所关涉的对象。〔2〕

由此可见,人们通常不能够觉察到他们所拥有的内隐知识,并且通常不能够觉察到内隐知识如何能对别人有价值。人们有效地传播知识一般要求广泛地接触和信任。例如,具有骑自行车能力的知识,就是内隐知识的典型例子。在这种情形中,表面上具有的知识是知道如何掌握平衡,当自行车向左边倾时,就向左转,而向右边倾时,就向右转。但是只知道这种表面上的知识,对学习骑自行车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因为知道这些却并不能学会骑自行车,而必须亲自去学习骑自行车。会骑自行车的人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说出他是如何掌握骑自行车的技能。内隐知识并不容易为人们所共享。尽管内隐知识的获得包含学习和技巧,但不是以一种能够被写下来的方式学到的,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内隐知识通常隐含在我们不能辨认的习惯和文化之中,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规范及其取向渗透在这种知识之中。

1.2 外显知识的含义

外显知识是自我意识到的,知者能够觉察到知识的相关状态。外显知识能够清晰明白地说出、编码、解释、记录并被制成文档储存在一定的媒体中,并且能够容易地传播给他人。各种网络资源、图书馆的各种纸质的、电子资源(例如各种文献、图书、音像制品等)都是外显知识的形式载体。

由此可见,外显知识是可以通过可见的、空间化的物理形式实现并且表现出来的,因而是外显的。〔3〕内隐知识只是隐藏在个人的心灵之中,作为个体的心理状态而存在,尽管这种心理状态内化了个人的习惯和社会的传统和习俗。

1.3 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之间的区别

通过下表,能清楚地看出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之间的差别和特征:

表1 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之间的不同特征〔4〕

1.4 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之间的联系

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尽管存在区别,并具有各自的特征,但两者并不是毫无联系、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相反,它们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相互转化而构成知识的连续统一体。这些可以从以下二方面得到说明。

1.4.1 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知识和信念的定义表明,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是相互渗透的。自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可以确证的、合理的真信念”以来(哲学上称为知识的三重定义),用真信念来解释知识已经成为定义知识的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因为Gettier问题表明知识的三重定义是不充分的。任何信念要成为知识,至少必须是可确证的、合理的、真的,至于成为知识必须具备的其它条件,则是哲学家仍然在艰难探索的问题。哲学家公认,信念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由于这种心理状态,一个人会在某些条件下同意一个命题。〔5〕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作为知识的两种类型,必定同样是可确证的、合理的、真的信念,而信念作为人的心灵状态,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心灵实体,而具有流动的本性,由此表明知识是一种过程集合,而这种过程证明了知识的动态本质。与数据库和纸质的静态信息不同,知识总是随着人的经验而变化。与静止的、能够保存在数据库和纸上等物理的东西上的信息不同,知识以有感情的人为基础,并且从人类的心灵中流露出来,知识总是伴随着人类的经验而变化。在人类的组织之内,由于个人的工作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必然具有一种活动的和社会的维度。如果人们承认“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我们就必须承认,知识具有的强大力量,能够用来克服障碍、影响决定的作出,并且能够增强个人或组织的力量,以便他们能够成功地实现目标和完成工作。这些力量的发挥依赖于将个人具有的内隐知识转化为组织共享的外显知识。由此二者必然相互渗透〔6〕。

1.4.2 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相互转化构成知识统一体

这两种知识由于相互渗透并彼此相关而构成知识创造和扩展的连续统一体,该统一体渗透了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关于它们由于相互转化并渗透而构成知识的统一体可以图示如下:

图1 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构成的知识连续统一体〔7〕

内隐的个人知识(tacit personal knowledge)包括:直觉、指法规则(rules of thumb)、探索(heuristics)、感觉(feelings)、个人技巧(personal skills)、知道为何(know how)、信念、价值取向、习惯、创造性、猜想的智能(conjectural intelligence)、机敏性等。

外部过程(external process)指:面对面交谈、同时讨论、学徒和训练、闲谈、请教专家、发送邮件、记录谈话和团队相互影响等。

组织的知识产品(organizational artifacts)包括:书籍、数据库、设计、会议记录、谈话记录、手册、指南、报告、声像产品、专利等。

内隐的组织知识(tacit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常规(routines)、文化、认知方案(cognitive schemes),共享模式(shared models)、历史、故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案(problem solving schemes)等。

内在过程(internal process)包括:经验、反思、对天赋的运用、评价、阅读、听、观察、运用直观知觉等。

外显的知识指处于特定社会和文化中的个人和组织能够明白意识到的那些知识。

通过图1明显可以看出,这两种知识在相互渗透和转化过程中是价值渗透的:一方面,内隐的个人知识借助外部过程转变为组织的知识产品时渗透着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因为这种转换的外部过程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是持有特定信念、具有特定经济利益、怀有特定目的和价值取向、并在特定社会和行业的价值规范之类活动的人,由此知识创造必然交织着人类的理性探求和价值追求行为,这种过程是价值渗透的;另一方面,外显知识借助于个人的内在心理过程转化为内隐的组织知识时更是价值渗透的,因为个人的经验、评价、情绪必定带有主观性和非理性特征,这些特征渗透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不可能纯粹客观和无偏见,而个人总是社会化的,社会的文化价值及其标准必然渗透并内化在个人的心灵中,并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和价值取向,正是通过无数个人的内在活动才创造了内隐的组织知识,内隐的组织知识又通过文化传承成为社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内隐知识。由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是文化的产物,是社会的构造。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就是价值渗透的。这一结论对于文献分类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两种知识的价值渗透对文献分类理论研究的意义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的相互关系表明,知识是价值渗透的。这一重要结论直接导致文献分类理论领域的多元论,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对传统分类理论追求价值无涉的客观主义理想的颠覆。

在图书馆和信息研究领域,传统的文献分类理论主要是“唯一最好的分类系统”理论和“分类的民俗理论”两种理论,而后者更为大多数文献分类理论所采用,包括我国图书馆广泛使用的杜威分类系统。“唯一最好的分类系统”理论基于两个假定:一是“知识分类的本性上在一种经典的、系统的意义上说就是等级的和逻辑的”。二是赞成这一观念,我们能或者应该试图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去产生一种能够满足所有目的的唯一最好的分类系统。〔8〕这两个假定紧密地与一种共同的研究范式相连。该研究范式假定,知识被分类为逻辑的类,并且这些类能以确定方式为我们所存取和可知。其中,我们能够以一种单一的分类结构复制这些逻辑类的结构,并且能为满足所有目的而组织所有信息。这种文献分类理论能够得以运转,是因为在历史上看,它在两个方面寻求共同性和普遍性:一是它在不同的领域寻求共同性;二是它给所有分类系统寻求普遍规律和原则。“唯一最好的分类系统”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广泛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该系统过于强调文献分类理论的客观性和普适性,而忽视文献分类活动中的不同问题集,没有充分理解知识组织与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基本关系,而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相互关系表明,知识组织过程是价值渗透的,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客观和普适的文献分类理论。〔9〕

不过,在文献分类领域(包括我国广泛使用的杜威分类系统),大多数分类理论研究基于一种民俗的、或者朴素的分类的民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事物出现在一种定义好的类之中,而这些类借助共享的性质所刻画,并具有对这些类的一种正确分类。这种分类的民俗理论不但根源于上述“唯一最好的分类系统”的两个假定,而且在文献分类理论中,它规定文献是概念的占有者,而概念是文章的前后关系和人类的独立构造,而分类基于类似性而将概念带到一起。因此,类似性这一观念构成了文献分类理论之基础。近年来,对分类的民俗理论的批评和挑战正是基于对这一观念的批判。批评者认为,类似性不能用来解释分类,类似性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和特征,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一种特定分类不是由被分类的事物所给出的,并且不足以去发现和分析事物的本性。〔10〕分类是由人类根据特定目的、在特定的语境中建构出来的,因为分类所依据的类似性与人类本身的目的和价值追求密切相关,事物之间的类似性关系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创造和扩展变化。根据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相互关系理论,这一变化过程是价值渗透的,不可能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类似性关系系统,因为对事物之间的类似性关系的确定是随着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这依赖于人类的概念的变化,人类是根据概念来确定不同事物的类似性的,并最终依照概念来分类不同事物。但是,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表明,概念的变化是一种个人的心灵状态和外部世界的状态、特别是文化状态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绝对不变。例如,物理学这一概念在牛顿所处的十七、八世纪属于哲学概念之下,心理学这一学科在19世纪因属于哲学的分支而从属于哲学概念之下,但是今天它们却是作为与哲学并列的概念来使用的。由此分类的标准——类似性——也就伴随着概念变化的历史而变化。不过,由于人类文化及其社会实践具有一些普适原则,因此尽管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使人类知识具有相对性,不过,与这些原则相一致的概念也就相对稳定,对事物的分类也就变得可能和相对固定不变。但这并不说明文献分类理论可以是完全中立的、价值无涉的。近年来兴起的可信赖的分类理论正是建立在此。

可信赖的分类理论认为,任何分类系统都存在两种不同的权威:管理权威和认知权威,管理权威设计和编辑分类系统,他们从事于分类系统的技术工作,保证分类系统在技术上是可信赖。认知权威则作关于世界及世界中的实体之间关系的本体论陈述。一个分类系统的可信赖性通过这两种权威的协同性而获得:管理权威提供分类系统的技术的可信赖标准,而认知权威提供本体论陈述的可信赖标准。尽管这一理论的基本细节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并没有像杜威分类系统那样被广泛采用,但作为文献分类的新理论而倍受关注。〔11〕这一理论之所以成为文献分类的新兴理论,除了是文献分类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进程的结果外,明显受到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理论的影响。这两种知识的关系表明,知识和真理是社会的建构,本体论陈述是认知权威共同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权威的确立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而这种作用本质上符合上述两种知识转化关系。因为我们对分类系统的两种权威的信赖,本质上依赖于用户与权威之间共享概念及其相互商谈活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用户与权威之间共同所受到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构成的知识的连续统一体中显露、发展出来。

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制定的《学校图书馆指南》指出,图书馆提供信息给读者时,应该能够帮助学生从信息中总结出真正的意义,帮助读者找到有权威的信息,而文献分类也必须满足这种要求。〔12〕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关系表明,文献分类是价值渗透的,只有把价值因素放到文献分类理论的建构中,才能既可有利于读者总结出信息的真正意义,又找到有权威的文献,国际学界文献分类从唯一最好的分类系统理论和可信赖的分类理论的提出,正是在此适应这种要求而发展出来的,这正是两种知识对于文献分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

1,3,4,6.Claire McInerney.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Dynamic Nature of Knowledg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53(12):1009-1018,2002:1011

2,5.Robert Audi,edited.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73

7.Miksa F.The DDC,the University of Knowledge,and the Postmodern Library.New York:Forest Press.1998:81

8,9.Jens- Erik Mai.Classification in a social world:bias and trust.Journal of Documentation.Vol.66,No.5,2010:628 -630

10.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孙利平,郑步译.学校图书馆指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1,34,35

猜你喜欢
权威信念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信念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