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宁土戏剧目的历史变迁审视壮剧的人文意蕴——以《侬智高》、《螺蛳姑娘》、《阿寿还乡》为例

2011-03-20 06:23农金佩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壮剧富宁壮乡

农金佩

(文山州壮剧团,云南富宁663400)

一、富宁土戏历史的简要回顾

云南壮剧由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组成。富宁土戏是文山壮剧中最古老的一支,也是迄今发展最好的一支。富宁作为云南通向两广和沿海的必经之路,明末清初的商业繁荣给富宁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清澈澄明的普厅河和驮娘江赋予了壮乡人民水的灵动和清新,两广戏剧的渐次浸染,激发了壮族人民的戏剧灵感,生活的安定富足迫切要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在壮族人民浩如烟海的山歌、说唱和宗教仪式的基础上,富宁土戏承载着富宁壮乡人民的情感和期待应运而生了。

两百多年的历史沉浮,涤荡着富宁土戏的灵魂,使其变得更加坚强和丰满。富宁土戏留给了人类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而这些文化遗产集中地体现在其优秀剧目里。土戏或取材于壮族的历史故事,或取材于宗教祭祀,或取材于动人的山歌,也有直接取材于质朴的现实生活。可以说,这些优秀的土戏剧目,沉淀了富宁壮族人民的精神史和文化史,是壮乡人民性情和历史的真实写照。

在云南壮剧拥有的一千多出传统剧目中,大部分属于富宁土戏剧目。其中有取材于演义和民间故事的传统剧目,如《三国演义》、《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杨家将演义》、《大闹三门街》、《五虎平西》和《七剑十三侠》等;取材于历史事实的剧目如《侬智高》、《温大林》、《末代土司覆灭记》等。改革开放以后,在省政府及文化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在壮剧专家的努力下,富宁土戏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如《换酒牛》、《卜荷戏土司》、《白云村姑》、《螺蛳姑娘》、《曼瑞毕侬》、《和睦皈朝》、《野鸭湖》、《三七姑娘》、《彩虹》、《曼节勒少》、《曼布依之歌》、《竹乡情》、《鹞鹰岩》、《姆秀招亲》、《木棉花开》、《岔河涨水》、《阿寿还乡》、《棒打偷鸡贼》、《盘江渡》、《油菜花开》、《憨憨戏主》、《百鸟山》、《农户招商》、《末路皇姑》等二十多部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优秀剧目[1],体现了富宁土戏无限的生命力。

二、对《侬智高》、《螺蛳姑娘》的人文审视

富宁土戏是在富宁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经过不断地积累而形成的。在每一个特定的时代,土戏都以她的铿锵和柔情伴随着富宁壮族人民的成长和生活,构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土戏形成的清朝中叶,到建国初期,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富宁土戏都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成长和存续在这块土地上。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清朝的土戏剧目《侬智高》,形成于建国以后的《螺蛳姑娘》和形成于改革开放大发展的形势下的《阿寿还乡》。这些剧目都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富宁土戏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和人文内涵。

历史的变迁带来了剧目内容的改变,但是却改变不了其中淳朴的民间信仰情结。特别是《侬智高》、《螺蛳姑娘》都与富宁壮族人民淳朴的宗教情感有关。

《侬智高》写的是壮族的民族英雄侬智高带领壮乡人民反抗异族的剥削压迫并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不公正待遇的故事。这个剧本是根据史实及民间故事而写成的。作为壮族英雄,侬智高领导壮族英勇地反抗交趾国的掠夺和骚扰,有力地促进了壮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融合,又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壮族劳动人民的利益。他曾经多次真诚请求归属宋王朝,希望能够得到宋王朝的支持和帮助,而宋王朝一再拒绝他的合理要求,使得他和壮族人民处在生死存亡的夹缝之中。在这样的时刻,他不得不举起反宋大旗。在壮乡人民的心目中,侬智高就是一位杰出的英雄。

而由黎方、李贵恩等编写的《螺蛳姑娘》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螺蛳姑娘”,改编后成为一部经典的壮剧剧目。剧中描写的是一段发生在普厅河水中的螺蛳姑娘与老实巴交的壮族小伙子阿甲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剧中的故事背景是壮乡一年一度的陇端节,看着河岸上对唱情歌、互诉衷肠的壮族青年男女们,螺蛳姑娘好不羡慕。在众人间,螺蛳姑娘爱上了忙于打鱼卖钱的老实阿甲,在邻居们的帮助下二人喜结良缘。但是却被富州土司百般破坏,在双方斗智斗勇之后,富州土司又想耍赖霸占螺蛳姑娘,结果被螺蛳姑娘搬来河水将其淹没。

无论是《侬智高》中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还是《螺蛳姑娘》中的惩恶扬善,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有关联。因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主要以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特征,而富宁土戏的内容也具备这些特征。

首先,《侬智高》体现了壮族人民祖先崇拜的宗教情怀。壮族人民普遍相信祖先虽然不在人世,但是仍在另一个世界保佑着他们。在世的后人不仅要敬神,更要供奉自己的祖先,才能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而侬智高作为壮族先民中的英雄,自然得到壮族人民的厚爱和敬仰。因此,壮族人民为侬智高修建了土庙,并将其故事编演成剧,使其名流千古、受到世世代代壮族人民的供奉。由此可见,壮剧《侬智高》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淳朴的英雄崇拜情结,更体现了他们祖先崇拜的宗教观念。唯其如此,侬智高的英雄事迹才会被编成壮剧长演不衰,并随着富宁土戏的发展而代代相传。

其次,《螺蛳姑娘》反映了壮乡人民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从剧中的主角可看出,螺蛳姑娘是水中的一种生物,而非人类本身,但是壮族人民却赋予了她人的情感和智慧。而民间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就是指人们相信和承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具有人一样的情感,并具有神性,能惩恶扬善。故壮族人民各个村落多建有土地庙等专门供奉自然物的庙宇。剧中的螺蛳姑娘的形象就与这样的自然崇拜观念不谋而合,因此人们借助这一具有法力的螺蛳姑娘对穷凶极恶的富州土司进行惩罚,使淳朴善良的阿甲获得了美丽的爱情。这样一种借助自然物来达到惩恶扬善的写法,正是宗教观念在富宁土戏中自然而然的表现。

三、土戏剧目与富宁壮族生活的联系

从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侬智高》,到取材于民间故事的《螺蛳姑娘》,再到取材于现实社会的《阿寿还乡》,富宁土戏剧目的编写无不体现着不同时代壮乡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可以说,从这些戏剧中,我们看到了富宁壮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实现人格独立和完整、向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

土戏《侬智高》大约形成于清朝,当时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益严重,文化管制也更为严格,再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给壮乡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富宁壮族人民在此时编写并表演了《侬智高》剧目,在剧中描写了壮族首领侬智高率领壮族人民同心协力地反抗交趾国侵略,并率兵反抗北宋统治者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最终使壮族人民摆脱了外族的欺凌并使北宋在岭南地区的统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改变了北宋王朝拒绝壮族首领内附的政策,使其同意接受广源等州及左右江地区壮族首领的归附,为壮族人民争取了更多的政治机会,并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稍微改变了岭南壮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这样的剧情描写,除了表达壮族人民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情怀外,也表达了壮族人民对改变现实生活的迫切愿望,表达了富宁壮族人民对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期待和摆脱封建统治枷锁的愿望。

同样,《螺蛳姑娘》成戏于建国后公社化运动时期,借助螺蛳姑娘的神力,惩处了专横霸道、欺压百姓的当地土司。同时也重点描写了壮族乡民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或许,正是通过这样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土戏形式,表达了壮族人民对新中国、新形势的赞扬和歌颂,和对赶走土司,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生活的歌颂。这种全体壮族人民团结协作、团结一致奋斗抗争的精神也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精神的真实写照,又是朴实的壮族人民日常伦理道德要求的写照。

不同于前两部剧目,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阿寿还乡》显然少了许多沉重的色彩。这部戏的剧情讲的是,改革开放后,壮族的农民阿寿抛弃了家中的妻子和老母,独自到城里去做生意,不曾想过要帮助家乡改变贫困的面貌。几年以后,阿寿带着城里的妻子和赚来的几万块钱想要回家摆摆阔气。谁想到回到家乡,发现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被他抛弃的妻子金凤更是成了饮料厂的厂长。这样的变化,令阿寿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而令这部戏最能反映壮乡人民的精神品质的还在于,面对阿寿起初的挖苦和咄咄逼人,金凤和迪香却没有以怨报怨,反而热心地赠送他们橘子并邀请到家作客,金凤还在阿寿离家的几年中承担起赡养其老母的义务,终于令阿寿和新妻子悔悟,表达了壮族人民的质朴和宽容;对阿寿偷东西的责备,也表现了壮族人民是非分明,嫉恶如仇,遵守乡约的道德品质。剧中有一段唱词唱到:

“莫将农村看不起,农村今日非往昔。你看那家家新楼平地起,你看这硕果累累挂满枝。山上栽八角,园中种三七,办起饮料厂,收入也不低。未因家乡贫穷甩手就往他方去,没有丢下乡亲个人钻营求发迹;我们是依靠科技来进步,我们是团结互助齐富裕。”[2](P294)

这段唱词既形象地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的支持下富宁壮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通过短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壮族人民的伦理特质。即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大家都会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共同摆脱困难的局面;壮族人民历来重视孝道,有浓厚的家族意识,会极力谴责不孝的人,若一家致富必带领其同胞共奔富裕之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富宁壮族土戏的发展和剧目的编写排演都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同时又反映着壮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和伦理道德观,每一段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土戏表演内容和主旨。这是因为,无论是怎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必须根植于其特有的地域条件、历史条件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及需求。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富宁土戏同样只能是客观现实的写照,它反映了富宁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社会需求,同时又推动着现实生活的发展和进步。富宁土戏表达了壮族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宽容又团结和睦的道德观,反映了一种熟人社会的伦理观念;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壮族人民的宗教情怀。可以说,这三个剧目作为三个历史时期的典型,都生动地表现了特定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内容。但是,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差别,又各自表达了不同的主旨和需求,同时也很好地反映了壮族人民伦理道德观念的演化和承续。

四、土戏的伦理学价值及人文内涵

富宁土戏是文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却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依然挺立在富宁这片沃土上,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戏剧艺术除了包括乐器、舞蹈、曲调、唱腔、服装等方面的内容和表演形式外,主要还是通过一定的故事反应一定的人文主题。戏剧自古以来就以表现人的价值为己任,关注生命、关注人文自古就是戏剧的永恒主题。富宁土戏也是如此,她既能反映地方文化和精神,又能够培养观众的人文素养与健全人格,是壮民族实现娱乐、放松享受的重要途径,又是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挥的重要平台。

壮剧素材的来源甚广,包括历史事实、演义著作、民间故事、现实生活等,而这些故事的主题大多表现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张扬,是对独立自主人格和善良品格的追求。此外,在壮剧剧本编写的过程中,要求编剧者必须具有历史的全局眼光、丰富的知识和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了解,还要有敢于突破和超越的创新精神。

而对于土戏演员来说,实践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演员是戏剧内容和内在精神的演绎者和诠释者。因此,除了必须了解戏剧的表演形式外,还要透彻地理解戏剧所要表现的人文精神,将纸上的东西生动细致地表现于动作、语言和演唱之中,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进而让观众能够在欣赏戏剧的乐美和舞美之余,充分地体会到蕴含在其中的体现伦理、宗教和情感的主旨,了解编者所要体现和张扬的人类的价值,实现土戏表演的宗旨。

富宁土戏不仅能够培养戏剧工作者的精神文化气质,在其表演和宣传的过程中,也能够于无形中为观看表演的壮族人民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因为,富宁壮族土戏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有对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系的展露,对壮族人民善良品质的歌颂,对奸邪恶道的惩罚,还有对美好人格的歌颂等。这些人文价值能够使观众在享受土戏艺术美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净化和升华,建立起追求善良美好的事物、追求真理的理想;对完善人格、提升道德情操、健全伦理道德观念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说,富宁土戏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和人文内涵。

五、关于打造文化品牌

刘诗仁先生早在2001年也提出过这一观点,他认为:在云南,民族歌舞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的,而壮剧却是文山所独有的,抓好了壮剧艺术的发展,也就是抓住了一个人无我有的艺术品牌。[3]特别是从2008年6月,国务院将云南壮剧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文山州越来越重视将云南壮剧打造为自己的文化品牌。而作为云南壮剧的最早一支,富宁县也在努力将壮剧列为自己的文化品牌。

富宁将壮族土戏列为自己的文化品牌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富宁土戏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清代,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次,土戏在历史的变迁中虽经历了许多沧桑和巨变,但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陪伴着壮族人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成为富宁壮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象征;再者,富宁土戏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其演唱形式、唱腔曲调、舞美、剧目和剧团等发展都已经比较完备;最后,富宁土戏不仅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受到广戏的深刻影响,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富宁地处于滇、黔、桂的交界处,其优势的地理环境,使得将土戏发展为富宁自身的文化品牌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便于宣传和吸收邻近地域的优秀文化。[4]

但是,在打造这一文化品牌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丢了壮剧的人文和伦理内涵,因为这是富宁土戏的魂,是除了特有的唱腔曲调和表演艺术形式之外,表明壮剧的个性和文化含量的核心。若丢开了富宁土戏所表现的壮族人民的精神特质的内涵和所表现的宗教情感和民族文化,那么富宁土戏就成为有肉无灵的艺术形式,不再具有文化品牌的意义。丢开了其广阔的民族文化视野和历史远见,抛弃了创造性的精神和对时代的人文关怀,富宁土戏将会变得味同嚼蜡。

富宁土戏是屹立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的一朵充满着永久魅力的花朵。从清代中叶开始产生以来,她不仅作为壮民族的一种休闲娱乐形式,更作为壮民族的一种语言存续至今,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精神特质。富宁土戏是富宁壮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必须得到保护和传承。在发展和传承富宁土戏,将其打造为一种文化品牌时,一定要保住人文内涵,鼓励创新,注重实践性和人文教育性,如此,才能使其在民族艺术之林永放光彩。

[1] 兰波.壮剧——一束不朽的花朵[J].文山学院学报,2011,(1):9 -10.

[2] 刘诗仁.剧坛耕耘录[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

[3] 刘诗仁.在困境中跋涉——文山州壮剧团调查报告[J]. 民族艺术研究,2001,(增刊):76.

[4] 金重.云南壮剧与文化品牌关系浅议[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6-18.

猜你喜欢
壮剧富宁壮乡
江都市教育局
壮乡好消息
壮乡美
梦飞壮乡
滇南桂西地区白苗族群音乐的传播方式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探索有效发挥云南壮剧保护的主体职责
我家在壮乡
壮剧来啦
广西壮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