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沦》析西方文学思潮对郁达夫作品的影响

2011-03-20 15:23王珍珠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沉沦卢梭郁达夫

王珍珠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井冈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和作家。他精通几种外语,涉猎广泛,在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充满热情与忧郁气质,诗歌成就更是斐然,然而其最重要的却是以感伤色彩和浪漫倾向为风格的小说,而这种风格则与西方文学思潮对他的影响联系在一起。本文试以郁达夫前期创作的代表作《沉沦》来分析感伤主义思潮和自叙传体例对郁达夫作品的影响。

一、感伤主义对郁达夫的影响

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提倡描写自然风景,抒发情感,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强调个人的精神活动,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感伤主义作家中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卢梭。卢梭主张“返回自然”,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郁达夫和他一样都是非常情绪化的人物,多愁善感,这当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在写作时,他们大都不能很好地用理性来分析和批判而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大都因为对现实感到不满而逃到大自然的怀抱,体现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感伤色彩。在《沉沦》中,郁达夫描写了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尤其对自然景物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如:“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威风,这初秋的清气……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吧。”[3]17“那一天大约是旧历的初三四的样子,同天鹅绒似的又蓝又紫的天空里,洒满了一天星斗。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3]28当然,这种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反映了郁达夫回避现实矛盾斗争的消极厌世思想。

郁达夫的忧郁感伤不仅仅体现在某些段落、某些句子当中,而是体现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翻开他的大部分作品,读者都可以感受到那种从字里行间里散发出来的感伤情怀,“感伤的人物、感伤的情绪与心态、感伤的环境氛围与感伤的抒情语言……”,[2]202他的感伤是压抑的、苦闷的,这种忧郁感伤的基调就如同主人公的呼吸一样凝重,读者似乎都可以直接触摸得到。他的这种忧郁感伤是源于对“真”的追求,然而这种“真”与现实主义的真实并不完全一致,在某种程度上与自然主义的真实一致。读者可能都会感到,郁达夫不大注重小说情节的描写,讲究叙事结构,更多的是直抒胸臆,任感情自由流泻。

因此,也有人说郁达夫的作品有一定的消极性,作品中的忧郁感伤基调也有着一定的消极性,当然这种消极性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个人的因素。首先,郁达夫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白色恐怖日益猖狂的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五四”中热烈地幻想拯救民族、复兴祖国,可是在“五四”之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对郁达夫这些已经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日益窒息他们的精神、思想,正是他们曾有过好梦,所以对现实感到不满,于是又想逃回到大自然的怀中,浪漫的色彩就更浓起来,因此有人说郁达夫是 “颓废派”、“厌世家”、“时代落伍者”、“堕落的享乐主义者”有一定的道理。在《沉沦》中“他”把大自然比喻成“避难所”,经常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他每捧了一本爱读的文学书,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去。在万籁俱寂的瞬间,在水天相映的地方,他看看草木虫鱼,看看白云碧落,便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视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3]20其次,从个人因素来看,郁达夫的忧郁感伤是一生所经历的坎坷及从小对大自然的迷恋而形成的。出身于落魄之家的郁达夫从小就感受到了来自有钱人子弟的讥笑和冷漠对待,从而形成了他的忧郁性格,长期背井离乡的孤寂生活并没有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反而深深地渗透到他的创作和生活中。“由此,注重一己体验的郁达夫必然会在作品中将这些真切的感伤忧郁的体验表现出来,自然地形成对感伤忧郁美的执着追求”。[4]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忧郁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他非常欣赏小说人物的苦闷和忧郁,但会让读者感到窒息。郁达夫过分的忧郁感,在《沉沦》中对性的过度描写都具有消极作用。

当然,郁达夫的忧郁感伤还是有积极性的一面的。在作品中,他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他所描绘的性苦闷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而提出来的,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是一种“时代病”;同时,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觉的挑战。在《沉沦》中,“他”热爱祖国,才华横溢,渴望爱情,然而却看到祖国日渐“陆沉”,自己也被社会歧视,又找不到抚慰自己的心,以至于进妓院麻醉自己。于是,伴随着个人理想的彻底幻灭,“他”走向投海自尽的绝路。他自尽前的长叹既是他对无法摆脱的苦闷的悲号,又是对祖国的强大的热切期盼。因此,“尽管郁达夫创作风格带有某些所谓‘积极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然而其精神实质还是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1]195

二、自叙传体例对郁达夫的影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小说的创作素材往往来源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并把个人的思想感情、特征特征和人生经历融入作品当中。《沉沦》是郁达夫自传体小说的代表,包含了作家在日留学期间真实的生活体验。郁达夫自己也说:“我在写《沉沦》的时候……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哪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5]

卢梭对郁达夫的影响除了感伤主义外,其创作中自叙传体的运用也对郁达夫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两人“最根本的契合还是他们共同遭遇的内在自我的分裂和冲突,并都在文字领域中得到了精神的慰藉、解脱和释放”。[6]卢梭在《忏悔录》的开头就这样写道:“我现在要做的是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效仿的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卢梭笔下的自己不仅有道德高尚的一面,而且有阴暗甚至卑鄙下流的一面。郁达夫对卢梭的著作极为推崇。他与卢梭一样,写作时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表现自我的思想与感情,赤裸裸地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郁达夫的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都有作者本身的影子。《沉沦》中“他”对社会的控诉、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失意和性苦闷无一不是作者内心世界和留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男女关系和性欲的描写在卢梭和郁达夫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他们认为大胆表现这种欲望是人的正常表现,是合情合理的。当然,卢梭认为:“通过男女关系最能集中地表现对人性的追求,对自由和博爱的追求。”[2]200在他的作品中很难发现他在与女性交往甚至发生性关系时有任何的害怕和羞耻之心。而郁达夫在 《沉沦》中虽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畸形的性心理,如“他”偷看房东女儿洗澡、窥视别人野合等,但他更多的是表现了下层知识分子在生活失意下的性苦闷,主人公渴求爱情,渴求正常的男女关系,以至于对不正常的两性关系如到妓馆狎妓感到羞愧和苦闷。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十余年,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尤其是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和葛西善藏。受他们的影响,郁达夫在作品中对主人公的孤独、忧郁和精神世界的描写和刻画极其细腻,同时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为生活而奔波,总是负荷着悲哀和痛苦、苦闷与压抑、挣扎与矛盾、沮丧与颓废,而这些主人公都或多或少地是作者真实经历的描绘。《沉沦》中有大量露骨的描写,以及情感的宣泄,主人公内心充满着矛盾性与复杂性。如“他”在一次放课之后的路上碰到两个日本女学生,感到呼吸紧缩,而回到旅馆后又自嘲自骂地说:“You coward fellow,you are too coward!”(你这个懦夫,你太怯懦!)还说:“你既然怕羞,何以又要后悔?既要后悔,何以当时你又没有那样的胆量,不同她们去讲一句话?”复骂自己:“Oh,coward,coward!”后又在日记中写道:“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3]23这里充分地表现了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和颓伤的情感,也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郁达夫是孤独的、苦闷的。

三、结语

西方感伤主义思潮和自叙传体例都对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延续到郁达夫整个的创作生涯。当然,俄国文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曾对郁达夫的创作产生过影响,本文不多赘述。

[1]李杭春,陈建新,陈力君.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建华.郁达夫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郁达夫.郁达夫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王莉.感伤忧郁的悲剧美——论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悲剧美学特征[J].作家杂志,2008,(1).

[5]郁达夫文论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6]徐勇.浅析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猜你喜欢
沉沦卢梭郁达夫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贵人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郁达夫的诲淫冤罪与自我净化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