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

  • 论郁达夫小说《沉沦》的空间叙事
    人的经历相似,《沉沦》更像是一部自剖式自传。由于中日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社会形态的变化必定带来空间性质的变化。小说中就存在着两个异化的社会空间,分别是20 世纪20 年代的日本社会和国内社会。(一)国内外的学校空间学校是知识分子群体聚集的场所,小说通过求学场所的切换,将各个场所串联成完整的空间链条。主人公本来是一个身份尊贵的公子哥,在家道中落后,跟随着哥哥来到了“岛国”求学。“他”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堂的预科班和N 市的高等学校。在学校这个微缩的社会模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2023-09-28

  • 郁达夫《沉沦》中零余人形象的文学典型分析
    ”是郁达夫小说《沉沦》中极力刻画的文学典型类型,因其以自叙传的方式对个体意识真实的展现和表达引发了青年人的强烈反响,并也招致了持久的争议。在环境、性格、美学等多个维度中,零余人形象集中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苦闷迷茫、屈辱自卑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命运悲戚的深愁,呈现出时代与个体、主要与局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正是这些统一,使得以《沉沦》为代表的零余人形象成为“五四”文学的重要典型之一,从而表现出穿越时代和人性的魅力。关键词:郁达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2023-06-12

  • 郁达夫《沉沦》新论
    921年发表的《沉沦》始终为学术界、评论界所关注。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文学史与社会史研究等多种方法与视角考察了这部经典作品对现代文学发展脉络和中国文学“感性现代性”、浪漫主义写作模式的意义所在。【关键词】 《沉沦》;郁达夫;主体/自我;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010-04【DOI】10.20024/j.cnki.CN42

    今古文创 2023年11期2023-05-30

  • 从《沉沦》看郁达夫东渡日本的心态之变
    从他的短篇小说《沉沦》说起。郁达夫抵达日本之时,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充满了摩登与现代气息的大都会。连同日本街头形形色色行人的服装,交流的语言,都带有浓郁的西化味道。这对于一位来自20世纪前半期乡土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震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最初的新奇与兴奋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深深的失落以及无所适存的焦虑。郁达夫作为“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和最重要的小说家,1921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其中的同名小说一经发表,引起了文坛强烈的反响。

    博览群书 2023年3期2023-04-27

  • 沉沦》:正视作为人性的情欲矛盾
    起后人的关注。《沉沦》就大致属于“文学史经典”。1921 年10 月,收有这篇小说的短篇集《沉沦》在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搅动了整个文坛和读书界。其内容的大胆和格式的特异,都让人震惊。而《沉沦》这一篇尤其引人注目,成了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的中国学生,他在稠人广众之中总是感到孤独,总是感到别人对自己的压迫,以至离群索居、自怨自艾。这其实就是青春期常有的忧郁症,不过比较严重,到了病态的地步。这种忧郁症表现为在性的问题上格外敏感,如主

    名作欣赏 2023年1期2023-02-10

  • 论《沉沦》与《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悲剧异同
    ,如其前期作品《沉沦》与后期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之间,即产生了极大的变化。[4]77-801 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在《沉沦》与《春风沉醉的晚上》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都与当时的大环境、大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种悲剧不仅是主人公与其所代表的“零余者”的悲剧,也是国家、社会的悲剧。而在两部作品中,悲剧的根源则不尽相同。1.1 国家——游子到社会——个人1.1.1 国家——游子在《沉沦》里,主人公“他”作为一名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其苦闷是与“国家”这一概念密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2

  • 沉沦与救赎 ——郁达夫小说集《沉沦》中的爱情悲歌
    )郁达夫小说集《沉沦》交织爱与求爱的角逐,沉沦的苦闷与怀揣美好爱情的矛盾,渴望有“光”的使者照亮枯槁的心灵,不问归期却也要问归期,独在异国他乡的情感交错,内心无以言说的苦闷与哀愁,身心若一巨石跌落寒潭的深渊。曾以满腔的热情期待爱情的来临,却也成了梦幻泡影,在肉的情欲中觉醒,在灵的超脱中沉沦。一颗孤寂的灵魂在浩淼的广宇中呜咽。这是一场爱的挽歌,是沉沦于救赎的交响。一、《沉沦》的创作郁达夫为近现代杰出的青年学者,颇受西方人道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11-21

  • “穿越语言之墙” ——郁达夫《沉沦》中的“跨语际实践”
    孙慈姗在《沉沦》文本伊始,自我感觉“孤冷得可怜”的主人公便已意识到自己与世人之间隔了“一道屏障”。这堵无形的墙壁将他圈禁在孤独自我之内,也就隔绝于广阔世界之外。然而有学者发现,在这样一座被主人公自觉意识到的坚实壁垒耸立起来的时候,文本中的另一堵墙却“显得又低又矮,几乎可以令作者自由往返穿越,这就是由语言设置的墙”,进而指出“郁达夫的孤独者总是在不停地穿越于各种各样的语言之中……他似乎感受不到语言的约束,在文化活动里,孤独者是自由的”①蒋晖:《〈沉沦〉里的四

    写作 2022年2期2022-11-19

  • 郁达夫《沉沦》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彩往往成为进入《沉沦》文本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曲折地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面临精神困境、渴求自由解放的强烈心声,让读者在更好地理解《沉沦》之外进一步接近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因而是颇为有效的解读角度。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沉沦》取自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经历,或可借用后殖民主义批评这一理论武器来对该作品加以重新观照。笔者探究主人公的“流放”体验,分析成为“他者”的主人公流落异域的强烈“寻根”愿望,并试图从文本中出现的多民族语言入手挖掘新的文本意义,或可为一种有

    郭沫若学刊 2022年1期2022-10-28

  • 郁达夫《沉沦》的独特价值
    说集是郁达夫的《沉沦》。集子很薄,只有风格相近的三篇作品——《南迁》《银灰色的死》以及与集名同篇、也最为著名的《沉沦》。文学史上不乏处女作便是巅峰的现象,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曹禺的《雷雨》、郁达夫的《沉沦》等,这绝不是偶然。任何一个作家的巅峰之作无不是其呕心沥血后的产出,与诞生的早晚没有关系,只和他们与生命深处的共鸣相连。《沉沦》是一本怎样的小说叶圣陶当年谈及好友朱自清时说,《背影》一出,朱自清的名字就和它连在了一起。一说起朱自清,人们就会想起《背影》

    新阅读 2022年8期2022-09-15

  • 论郁达夫作品中的感伤意识
    夫 感伤意识 《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著译甚丰,包括小说、旧诗、散文、戏剧、翻译和评论等。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是其历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其创作特色,历来褒贬不一,可以说,他是最受争议的一个现代作家。他的特色,或者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关于他的“感伤主义”“颓废”“忧郁”“苦闷”的基调。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他这一“特色”的成因历来评议甚多,本文拟从心理与文化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力寻其感伤主义之根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3期2022-04-02

  • 高中“沉沦”的原因,真相了
    刘向青 佟丹孩子初中的时候学习挺好的,怎么现在上了高中就差了这么多?感觉孩子初中学习没什么压力,现在学得太费劲了!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在高中还是很普遍的。在这样一个学习关键期,为何那么多学生开始走下坡路——是单纯学习内容变化了?还是孩子厌学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大美,高一女生,成绩优秀,长得又很漂亮,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里的乖学生。高中第一次月考,她由初中的学霸变成了高中的学渣。尤其是数学,7分的成绩让她难以接受!也让她平静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独白:

    中学生博览 2021年24期2021-12-22

  • 沉沦》视野下的社会幸福感
    摘要:《沉沦》一书是郁达夫作为觉醒分子在五四运动之后创作的作品,人们对其看法不一。主流思想认为该书表达了苦闷情感和爱国情怀,研究其视野下的社会幸福感,对当今这个不断追求向上精神的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郁达夫;《沉沦》;社会幸福感;个人情感;自我排解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0 前言当处于重压之下,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个人的欲望、私人的情感得不到满足时,究竟该作何选择?《沉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2021-08-13

  • 沉沦》中零余者心理分析
    摘要:《沉沦》中的主人公从一个追求自由的青年,变为一个自卑、敏感、孤独的人。他受社會的排挤,并且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通过变态行为抒发压抑的感情,最后在颓废中自杀。显然,这是一个零余者的形象,研究其心理,对当今青年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零余者;心理;《沉沦》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是自述传抒情小说,而其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始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2021-08-11

  • 论早期短篇小说《沉沦》的艺术特色
    的早期短篇小说《沉沦》属于典型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一类,而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本论文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入手,综合考虑《沉沦》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此分析早期短篇小说《沉沦》的艺术特色,并寻求现代小说对后期小说的影响与借鉴。关键词:郁达夫;《沉沦》;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1 《沉沦》的写作背景从郁达夫自身来看,卑贱的出身成为滋生他内心最深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2021-08-09

  • 浅谈《忏悔录》《田园的忧郁》对《沉沦》的影响
    之一,他的代表作沉沦所受到的外国文学影响极深,尤其是来自于卢梭的《忏悔录》和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本文分别从意识,写作手法,写作方式,主题等方面来探求《忏悔录》和《田园的忧郁》对《沉沦》的影响。关键词:卢梭;郁达夫;佐藤春夫《忏悔录》;《沉沦》;《田园的忧郁》一、《忏悔录》对《沉沦》主题、意识及手法等的影响20世纪初,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作家的让-雅克·卢梭的作品于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入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自传《忏悔录》。郁达夫

    锦绣·上旬刊 2021年9期2021-07-15

  • 明星基金经理结构性牛市中“沉沦”爆款时代浦银安盛基金权益短板浮现
    盛世精选似乎逐年沉沦:以A类份额为例, 2019年,产品的净值增长率只有26.65%,在1794只同类基金中排在第908位;2020年,产品的净值增长率只有24.99%,在1890只同类基金中排在第1186位。再从基金经理持股变化来看,他在2016年重仓军工、金融、地产等低估板块,但是2017年以来,二级市场的投资主线逐渐向以基本面为依托的核心资产靠拢,从季报来判断,基金经理或许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才在竞争中逐渐落伍。聚焦近两年业绩欠佳的原因,《红周刊》记者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1年3期2021-04-02

  • 沉沦》和郁达夫的青楼小说
    小说,郁达夫的《沉沦》是第一部小说集。c《狂人日记》和《沉沦》作为现代文学的最初实践,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五四” 与晚清的不同联系:鲁迅发展和深化了谴责小说的社会批判,郁达夫既突破又延续了晚清的青楼小说传统。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896 年出生,也是早年丧父,小康家庭堕入困境,然后有旧式婚姻,后来又自由恋爱——这是很多“五四”男作家的共同背景。郁达夫和鲁迅都是浙东人,也留学日本,也改行从文。他们的气质、风格完全不同,鲁迅凝重坚忍,郁达夫感伤颓唐,但二

    名作欣赏 2021年3期2021-03-12

  • 迷恋与超越 ——谈《沉沦》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性别差异
    发展[1]。”《沉沦》和《莎菲女士的日记》都聚焦性压抑下“灵肉统一”的爱情理想,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做了深刻、细致的解剖,展现了两个苦闷的灵魂。不同的是,前者是压抑后的疯狂,后者是呐喊后的理性,我们可以从这两部作品中看到基于性别立场下的作家写作差异。二、迷恋——“内发于心,见诸于行”的性爱追求郁达夫在自序里写到,“《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2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2020-11-19

  • 怯弱而清醒的沉沦
    负了太多的沉重,沉沦于痛苦、悔恨中,无力自我救赎,最终因为不堪命运的捉弄走向了毁灭。周萍的悲剧反映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社会黑暗沉重的现实。关键词:周萍;懦弱;清醒;沉沦曹禺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里程碑,其中周家长子周萍,是一个极富戏剧性与悲剧性的人物,他既清醒,又怯懦;既善良,又自私;想要反抗,却又畏首畏尾。他的一生背负了太多的沉重,沉沦于痛苦、悔恨中,无力自我救赎,最终因为不堪命运的捉弄走向了毁灭。周萍的人物特点,主要通过他三个不同的身份角色表现出来。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4期2020-10-28

  • 以场域视野走进《沉沦
    要:郁达夫的《沉沦》称得上是除了鲁迅《狂人日记》之外“五四”时期最值得关注的小说,小说以其对性行为和性心理的大胆裸呈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成为五四时期轰动一时的作品。一直以来,对《沉沦》的讨论多是以文本为出发点,勾连开新文学背后一系列重要的相关议题。通过梳理当时对《沉沦》的阅读和传播过程,以返回现场的方式重新审视《沉沦》对新文学场带来的影响,这一文学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背后的场域逻辑则被揭示出来。关键词:布尔迪厄;阅读场域;郁达夫;《沉沦》作者简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7期2020-09-29

  • 从《沉沦》浅析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者的影响
    杨嘉欣摘要:《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猎猎招展的一面旗帜。数年来,读者与学者多从意识形态角度剖析主人公的爱国情怀,笔者拟从主人公的性格与背景试析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者的影响。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弗洛伊德焦虑理论;日本文化引言:故事会迎来结局、人生总有尽头。《沉沦》这面不朽的旗帜迎风飘扬百年,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何为沉沦?纵观全文,作者其实并没有提及太多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更多反映的是主人公自己内心的挣扎、反抗与妥协,日复一日地走向麻木

    神州·中旬刊 2020年9期2020-09-22

  • 桂花虽迟仍飘香
    借《迟桂花》与《沉沦》的对比探讨,品读这篇转型之作,并试图探索其精神世界的转变。关键词:迟桂花;沉沦;作家转型;郁达夫这是郁达夫创作风格的一个转折点。那是在白色恐怖日趋严重的时候,郁达夫避居于杭州,在这篇小说中,郁达夫没有注重对性的描写,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纯朴自然,有着儿童般的活泼天真,极具原始美的女性形象,近似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从作品表面来看,这种近似佛教般的清静很是令人神往,但其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归途,其最终生存的走向却不免让人产生一丝悲哀。品读《迟桂花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4期2020-09-10

  •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沉沦》主人公的病态心理
    分析理论,探讨《沉沦》主人公的病态心理。小说主人公的种种行为及心理变化,都与他自身的人格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我”对爱情与性极度渴求,但“超我”这一保守意识又极度否定“本我”的追求,“自我”处于二者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不断躲避,再加上作为“支那人”的自卑心理,最终只能一步步走向“沉沦”,人格失调让他再无生的希望,只求祖国富强起来,拯救所有同他一样饱受折磨的中华儿女。对《沉沦》主人公的精神分析,能够深刻理解他的这种病态心理,以及其行为的合理性。关键词:精神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2020-09-10

  • 从“沉沦”里被迫跳脱,在苦难中迈向本真存在
    状态、领会筹划和沉沦等展开状态,揭示了此在在俗世中存在的方式和特质。本文试图借用海氏的生存论建构理论,解读《粤教版语文必修五》中《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由非本真状态过渡到本真状态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彰显“此在”领会“向死存在”的过程对我们思考生命价值的意义。关键词:沉沦;非本真存在;畏;向死存在一、“此在”难以跳脱的“沉沦”的痛苦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概念(即“生存着的存在者的存在建构”)对理解《变形记》主人公的非本真存在状态大有裨益。海氏用“此在”暗指人,

    高考·上 2020年2期2020-09-10

  • 结合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其灵肉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灵肉观念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以其大胆的暴露自我,同其对性渴望与性压抑的露骨描写而一战成名。小说作品《沉沦》,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郭沫若在《论郁达夫》里这样说道,:“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在当时,“颇有人认为它是不道德的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9期2020-09-10

  • 论“文学是人学”
    夏雨摘  要:《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具体描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心理独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其创作中最具有涵盖意义的一部作品。本文则选取“文学是人学”这个角度切入作品,力求从自传性文体和性苦闷描写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论述作品对于“文学是人学”观念的阐述来说明文学发展历程中“人的文学”的重要性。关键词:《沉沦》;自传性文体;性苦闷;“文学是人学”作者简介:刘璐(1995.7-),女,汉族,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人,现在伊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论“文学是人学”
    夏雨摘  要:《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具体描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心理独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其创作中最具有涵盖意义的一部作品。本文则选取“文学是人学”这个角度切入作品,力求从自传性文体和性苦闷描写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论述作品对于“文学是人学”观念的阐述来说明文学发展历程中“人的文学”的重要性。关键词:《沉沦》;自传性文体;性苦闷;“文学是人学”作者简介:刘璐(1995.7-),女,汉族,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人,现在伊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假如虎妞没有死
    病;农民;堕落;沉沦;精神炼狱“虎妞死了,祥子却还活着。“虎妞死了,祥子却也死了。”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家中独一无二的市民小说家和京味小说家,人们对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更是耳熟能详。他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在城市里过着贫民的生活,因此十分熟悉社会底层市民的生活。《骆驼祥子》就讲述一名来自乡下的淳朴青年祥子来到北京城谋生活,想要凭一身力气过上体面的生活,却最终走向了堕落的故事。在小说的结尾,我们都知道虎妞难产而死,祥子自甘堕落,俨然成了一副行尸走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2020-05-28

  • 沉沦与毁灭
    关键词:陈白露;沉沦;毁灭;悲剧形象作者简介:董芳军(2000.5-),女,汉,甘肃甘谷人,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前言:曹禺戏剧《日出》主要描写主人公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明艳美丽,却掉入金钱的陷阱,放荡堕落,成为美丽、高傲的交际花。后来在目睹小东西受欺凌而死,潘月亭破产,她感觉前途无望,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难以生存,在日出之前服药自杀了。在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2020-05-26

  • 郁达夫前中后期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流变
    达夫;零余者;《沉沦》作者简介:魏昕(2001.6-),女,满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2郁达夫作为现代文学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从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到1922年回国,这一时期,其作品多描写理想破灭的知识分子的颓废。中期从郁达夫回国到1925年他到广州参与革命,这一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现实压迫下,人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2020-05-26

  • 浅析《沉沦》中的诗歌
    张熠摘  要:《沉沦》中多次出现了旧体诗和外国诗歌,郁达夫借助这些诗歌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旧体诗中不仅有主人公的内心写照,也隐藏着郁达夫的慨叹,而外国诗歌是郁达夫在留学日本期间对于外国文学的吸收。旧体诗和外国诗歌的出现,构成了《沉沦》的一条暗线。旧体诗和外国诗歌所象征的中西方文化在《沉沦》一文中展开了较量,而这场较量见证了主人公从孤冷到“沉沦”到觉醒。关键词:《沉沦》诗歌;郁达夫旧体诗;中西方文化的较量《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2期2020-05-26

  • 浅谈郁达夫《沉沦》创作手法
    创作发表了小说《沉沦》,应用自叙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递思想。这部小说虽然年代久远,可是这部小说带来的震撼依然给对后来的文学爱好者有的警醒。对这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不同年代和经历的人都会在其中读出心灵的共鸣,都会在其中吸收到生活艺术的营养成分,促使自己文学素养的提高和升华。本文从情节设计、塑造人物、自叙传抒情、多种修辞等各种创作手法进行分析,以全面理解和赏析这部小说。关键词:郁达夫;《沉沦》;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2020-04-09

  • 郁达夫《沉沦》的悲剧主义色彩
    达夫发表了小说《沉沦》,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他内心深处深深的忧伤,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小说描写了一个独自在海外求学的病态青年,带着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祖国的深情,面对着穷愁的环境和孤独的内心,逐渐自怜自哀。小说一经发表在当时文坛引起了巨大轰动,对作品的评价也形成了极端的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认为作品对青年忧郁病进行了深度解剖,并且加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使得作品很有阅读性。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作品属于不端方的文学,同时充满了阴郁与伤感,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03-21

  • 双重话语权力下的性苦闷生成与变化
    过对经典小说 《沉沦》文本的重探,基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20世纪非理性哲学的讨论,以两种话语体系施加给零余者的身体压抑为主线,为主人公的命运及最终死亡提供了新的合理性解答和理解方向。关键词:郁达夫 《沉沦》 福柯 知识权力理论 规训一、零余者:两种话语的产物众所周知,零余者的独特形象是郁达夫受到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影响后创造的。a按照郁达夫的表述:“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与人无损”b,零余者的突出特点是对于世间的多余、生命的无意义;而按后世学者的观点,这种零余是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2020-03-01

  • 日常生活的诗意生成:论朱文的小说创作
    所开创的是一种“沉沦”的现象学的方式,即作家作为主体与作品作为客体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纠缠”在一起,且作家与作品中的人物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混同起来,从而消解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简单的二元划分。关键词:日常生活 “沉沦” 诗意 主客体在南京作家朱文的小说创作中,一方面,他展示出一个浑浊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他的小说人物描画了一个琐碎的、“当下的”生活图景;另一方面,他小说里的人物以非模式化的“日常行为”方式为自身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而小说人物的主体性特征正是朱文笔下人物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5期2020-03-01

  • 冲突中燃烧的悲剧灵魂
    根源。关键词:《沉沦》 主体性冲突 悲剧郁达夫的《沉沦》一直以来颇受争议,学者们往往比较关注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照,来揭秘作者与文本的隐秘联系,窥视作者的创作密码。本文则试图回归文本,探究主人公的主体性冲突的表现及成因。一、《沉沦》个体意识冲突的表现(一)纤弱与激愤:人格分裂与性格冲突《沉沦》弥漫着阴沉的色调,诉说着作者的苦闷与凄哀。到处压抑着的令人窒息的病感,在高压下喷薄出一种灵魂为之悸动的力量。这种病态不仅来源于单纯的“忧郁病”,还在于主人公人格的拉扯感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3期2020-02-28

  • 论郁达夫《沉沦》中性描写的缘由和价值
    要:郁达夫的《沉沦》具有自传色彩,它带领我们走进主人公“我”的内心世界,讲述了这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和伴随而生的爱国情怀。在这篇文章中,国人内心深处被传统伦理道德压抑的原始冲动——性,被自然地呈现了出来。性是文学创作不应该回避的重要元素,本文从郁达夫笔下的性描写入手,深度解析何为“性的苦闷”及其产生的缘由,为今天的我们重新理解郁达夫性描写的价值提供参考。关键词:郁达夫 性的苦闷 《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个性的一个作家,开创了“五四”时期抒情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压抑下的“沉沦” ——论郁达夫《沉沦》主人公的伦理心态
    00)郁达夫的《沉沦》是带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浓厚个人色彩的“自叙体”小说,是由欲望滋生到压抑再到沉沦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不仅是郁达夫先生自我意志的展现,更是他对自己灵魂的剖析和解读。他把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内心的挣扎和彷徨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沉沦》主人公伦理心态十分复杂,郁达夫写作时直面内心的冲动与欲望,大胆表露出主人公内心的本能冲动,这冲动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理论体现。“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1]9这说明《沉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郁达夫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1-17

  • 反传统的焦虑与调适 ——论郁达夫小说集《沉沦》的“审美辩护”
    。郁达夫小说集《沉沦》(3)因小说集《沉沦》与收入该集的短篇《沉沦》同名,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的“《沉沦》”一律指小说集《沉沦》,而以“《沉沦》篇”指称文集中的短篇《沉沦》。另外,本文有关小说集各篇的引文皆出自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郁达夫全集》,下文不再一一注释。就是一典型的例子。《沉沦》面世后,以其激烈的反传统倾向,“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4)郭沫若:《论郁达夫》,见陈子善、王自立编:《回忆郁达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04

  • 后殖民主义背景下《沉沦》与《芝加哥之死》的身份认同困境
    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白先勇所创作的《芝加哥之死》跨度约为四十年,但是其题材和人物情节的设计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值得研究探讨。首先,《沉沦》中的“他”是在留于异乡的空虚寂寞中,偶然发现身体的欲望,因为弱国子民的背景影响而在仕途和感情上屡屡受挫。在“性”的苦闷和“生”的压抑下,最终经受不住煎熬结束生命,并且呼唤民族国家的富强繁荣。与之相比较,《芝加哥之死》中的吴汉魂也是在外留学郁郁不得,失去人生的方向,最后在一次性苦闷的爆发下,走向死

    文学教育 2019年17期2019-11-26

  • 浅析零余者形象性格特征 ——以郁达夫的《沉沦》为例
    余者形象。二、《沉沦》的问世《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里面。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在异国他乡遭受莫大的屈辱,从而造成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严重失衡的紊乱状态。这些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另外,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随着情节的步步深入,主人公对性爱的渴望就更加强烈,身心上的刺激就更

    新生代 2019年15期2019-11-13

  • 沉沦》中的零余者
    那矛盾的形象在《沉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郁达夫在《雪夜》说过:“独自一个在东京住定以后,于旅舍寒灯的底下,或街头漫步的时候,最恼乱我的心灵的,是男女两性间的种种牵引,以及国际地位落后的大悲哀。”[2]郁达夫在留学期间,眼观耳闻的种种残酷使他产生深深地民族自卑感和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在国际地位,还有表现了爱情不能泯灭的天性。《沉沦》这露骨的自传,正是青年郁达夫留学日本的著作。“零余者”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五四”历史背景下,他们的气质和性格用矛盾形容最适合不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2019-11-01

  • 身边小说《沉沦》和《堕落者》中的隐含作者
    摘要:郁达夫的《沉沦》和玄镇健的《堕落者》都是二十年代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也产生了广泛的争论,也引起了很多的共鸣。综观郁达夫和玄镇健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及至人物性格都很相似,从中韩比较文学、人物形象、人物心理、隐含作者等方面,都给两部作品提供了很大的可比性。关键词:隐含作者;真实作者;自我暴露;知识分子一、绪论“隐含作者”是1961年美国韦恩?布斯(waynec.Booth)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这一术语在文坛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韦恩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2019-10-21

  • 沉沦》悲剧性的体现
    孙溦摘要:《沉沦》的悲剧性美学价值在于人物性格悲剧性的塑造,“他”性格的冲突使故事的悲剧色彩增加,从而引起读者的悲悯之情。郁达夫通过在文本中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来表达自身对社会的关注。关键词:悲剧性;冲突《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害着忧郁病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形象。文学史上评论其是带有"自叙传"色彩的短篇小说,一提到《沉沦》便会想到其表现出的“灵与肉”的冲突,是一篇挖掘人物内心的作品。郁达夫在《自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2019-09-08

  • 后殖民主义背景下《沉沦》与《芝加哥之死》的身份认同困境
    心缘内容摘要:《沉沦》和《芝加哥之死》这两部小说都是站在留学生的角度来展现主人公身份认同困境的作品。二十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寄希望于用文化霸权的手段,通过掌握主流文化的方式试图渗透他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因而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两部作品中造成主人公身份认同困境的主要原因,分别从新旧身体观的对立、本土与他者的二元对立以及跨国别文化间的冲突矛盾语境下来探讨人物命运的走向。关键词:《沉沦》 《芝加哥之死》 郁达夫 白先勇一.引言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创作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6期2019-06-18

  • 论《沉沦》主人公的可怜与可恨
    膛,诚诚恳恳以《沉沦》巡展他的发肤之伤。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一出版就激起了千层万层话题巨浪:文体新、语言新、话题新、情感新……万象俱新。巨浪浩荡,传统的卫道士纷纷以“糜烂”“诲淫”“造作”的利剑攻击这篇“有辱斯文”之作;狂热的新青年则感觉如沐春风、如遇知己,有的青年甚至从无锡、苏州专程坐火车到上海购买《沉沦》,书局连印四十多版,总数达三万多册。《沉沦》成为了五四时期的畅销书,文坛兴起了“沉沦热”。然而,过高或过低的读者反馈,都可能导致危险的误解,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2019-06-06

  •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三个方面:式变“沉沦”,接纳“被抛”、操心——去存在、向死而生。我们沉沦于世,在世被抛,作为此在的存在,我们要去存在,去体会生活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看透死亡,置之死地而后生。关键词:沉沦;被抛;去存在;死亡一、式变“沉沦”,接纳“被抛”没有此在就没有世界,既有世界那么此在便是世界存在的一部分,此在是世界的此在,世界是此在的世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此在首先总已从它自身脱落、即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 即是说此在自脱落、在世的那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7期2019-04-17

  • 沉沦》与《浅草红团》中男性形象比较
    对较少。本文以《沉沦》和《浅草红团》为例通过对二人笔下的男性形象对比研究。关键词:郁达夫;川端康成;男性形象;比较1896年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反法西斯烈士,开现代浪漫派先潮的大师郁达夫出生。3年后的1899年,日本人为之自豪的小说家,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川端康成诞生。二人一生并无交集,但也许是相同时代下相似的悲情命运,使得二人笔下的男性都有都萦绕着浓浓的忧郁气质。郁达夫生活充满坎坷,幼年丧父,家境窘迫,日本留学

    读天下 2019年5期2019-04-03

  • 独行于救赎路上:北村《水土不服》解读
    服》的主题始终在沉沦与救赎之间展开,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独具特色的思考,直面人生的现实存在,探究人类生存困境,试图寻求深陷于物质和欲望之中的现代人的可能得救之路。小说中的主人公个个陷于痛苦中无法自拔,或因物质的匮乏而墮落,或因精神的空虚而沉沦,人们始终深陷于不能获得满足的怪圈之中而难以逃离。北村所揭示的苦难确实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中,其源头来自于人类心灵深处信念的匮乏。关键词:沉沦 救赎 北村 解读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时

    文学教育 2019年3期2019-04-01

  •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
    反思的作品——《沉沦》,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而不被受到歧视的这种反抗,最终也向持有道德观念的封建思想提出大胆的挑战,体现出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反响,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作品。一、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概述这部小说发表于1921年,讲述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因为开放的性格和大胆追求自由的向往,做出了封建旧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事情,然后被学校开除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他是所有年轻人的代表,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和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2019-03-05

  • 沉沦》的身体书写与国族想象 ——兼论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的主体建构
    361005)《沉沦》自发表之初就因其中大胆裸露的身体书写而受到褒贬不一的评论,但我们对它考察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无论《沉沦》是如何私人化也无论郁达夫如何追求纯文学的书写,作品总会留下时代的印记。正如詹姆逊所说:“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力比多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1]523由此,以往评论者多将《沉沦》置于民族主义的框架下进行阐释,挖掘郁达夫的爱国情感:对中国半殖民地化历史境遇的哀叹以及对国富民强的追求。但《沉沦》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20

  •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
    是以现身、领会、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沉沦“是此在在世的一种主要方式。关键词:此在 沉沦 优先地位“此在”提出的哲学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在海德格尔看来,多年来存在问题之所以一直蔽而不明,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的迷误所致。传统形而上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对促成以主体征服客体为特征的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形而上学同时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致使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遭到破坏。一、“此在”及其“优先地位”(一)此在1.此在的含义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2018-11-28

  • 论郁达夫的自卑心理 ——以《沉沦》为例
    感受的结果。在《沉沦》的第三节、第六节,郁达夫几乎采用完全写实的手法叙述了“他”孤独的童年、贫穷的家庭、辗转的求学以及兄弟龃龉、弃医从文等经历。据研究者考证,小说中的这些内容与郁达夫的《自传》、《自述诗》也是极其相似的。[2]因此,对《沉沦》中“他”的自卑心理形成,不能仅仅从郁达夫留日期间所受民族歧视出发,还应该联系作家儿童时的经历。童年的孤独是郁达夫产生自卑的首要原因。郁达夫出生于清光绪的苦难时代,三岁丧父,在五、六岁时,郁达夫表现出非常的孤冷。“既不下

    长江丛刊 2018年1期2018-11-15

  • 赏析郁达夫《沉沦》创作手法
    吻行文的风格!《沉沦》里整个故事都是以主人公病态情绪起伏为主线,颠覆了传统小说围绕人物性格安排情节的模式。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情节安排,带给读者巨大的阅读享受的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病态的伤感情绪。二、环境描写、心理坦露 助力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多处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孤寂心情。最典型的一处是“他的旅馆,是一家孤立的人家,四面并无邻舍,左首门外便是一条如发的大道,前后都是稻田,西面是一方池水……这一间宽旷的旅馆里,只住了他一个客人……晚上,四面都是沉沉的

    长江丛刊 2018年11期2018-11-15

  • 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
    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这是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解说。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认

    红旗文稿 2018年18期2018-11-06

  •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
    期作品,特别是《沉沦》可以发现,其早期的创作活动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沉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经历了留样的青少年在发生人格性心理失调以后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对这种情绪调节失败最终导致了沉沦,这种现象其实与心理学当中的人格结构有所关联,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郁达夫早期作品必然受外国文学影响,也表现出来了中外文学作品的一定渊源。关键词:郁达夫;《沉沦》;外国文学在上个世纪初期,我国在文学作品上百花齐发,出现了一大批至今影响

    文存阅刊 2018年22期2018-10-21

  • 以弗洛伊德的“三我说”分析《沉沦》中的三个矛盾
    摘要:《沉沦》零余者形象是郁达夫小说中的经典形象,其内心复杂而纠结的心理给人们留下了探索的空间。在众多研究方向中,以弗洛伊德心理学说进行的性心理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弗洛伊德的“三我说”正与《沉沦》中主人公的性苦闷心理相契合。关键词:弗洛伊德;三我说;郁达夫;沉沦郁达夫是现代作家中艺术风格极为特别的一位作家。与茅盾的社会科学家叙述、鲁迅的泼辣凌厉、老舍的中年视角不同,他以充分暴露自我的自叙传小说在文学史中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沉沦》中主人公的性格,似与作者本

    赢未来 2018年2期2018-09-25

  • 从《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到《迟桂花》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变化
    夫出版了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在其代表作《沉沦》中,郁达夫用“自叙传”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留学日本、内心苦闷的知识青年的形象。《沉沦》一经问世便遭受了一众文坛卫道士的讥讽嘲骂,小说情感的不节制和大量的性描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郁达夫这种无节制的对感情的赤裸的描写变得收敛了,主题也有所变化。在相隔近十年之后写下的《迟桂花》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自叙传”的特色和浪漫诗意的色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2018-07-12

  •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厌恶”
    了一群自甘堕落且沉沦的庸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哲理小说表达的是消极厌世的思想,相反,它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它向我们揭示的是面对这些沉沦和平庸,我们该何去何从。关键词:存在主义;冷漠;沉沦;厌恶一、冷漠之下的“信任”《厌恶》这部小说主要是由主人公洛根丁在布城期间的一些日记构成,通过这一时期的日记,我们读者可以清楚的看到洛根丁在布城的一些生活轨迹和心理变化。该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它讲述的是主人公洛根丁在进行了一系列漫无目的的旅行之后,来到布城定居。他选择在此定居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