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2011-03-20 15:48李凯旋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六堡梧州普洱茶

李凯旋

(梧州学院 图书馆,广西 梧州 543002)

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李凯旋

(梧州学院 图书馆,广西 梧州 543002)

茶文化研究是提高茶产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普洱茶文化研究的现状对比,指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严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六堡茶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六堡茶文化研究机构设置、加大六堡茶宣传力度、打造“中国六堡茶名茶茶城”、打造“中国六堡茶都”、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作多种形式的六堡茶文艺作品等主要对策,总结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借鉴“普洱茶模式”过程中切忌盲目照搬,要精确、深刻提炼出六堡茶精神,形成“天下六堡”的文化影响力。

六堡茶文化;茶产业;对策

六堡茶是指原产于广西苍梧县(隶属梧州)六堡乡的黑茶,后来产地发展到广西20多个县,但仍以苍梧六堡镇的黑茶味道为正宗,所谓红、浓、醇、陈四绝皆备。六堡茶产业不仅是广西梧州市农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广西农业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各级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5月,全市共有新老茶园2.5万亩。六堡茶生产企业(包括毛茶加工)已达23家,从业人员约2100人;企业的设计产能已由2004年的4900吨提高到目前的10000吨。又据《梧州市2009-2015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梧州市六堡茶产量要达到30000吨,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加工两项实现总产值27亿元[1]。

由此可见,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但从上述成就和经济规划中也不难看出,对六堡茶茶文化及其衍生的六堡茶文化产业的研究几乎成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盲点。然而六堡茶产业真正要做大做强,从梧州走到广西,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单单靠茶园面积的扩张、茶厂数量和从业人数的增加,却缺少对六堡茶文化和六堡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2],显然是不明智、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六堡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六堡茶文化及产业研究的现状分析以形成可以实际操作的对策,由此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广西梧州六堡茶文化研究及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软实力,也是茶产业的灵魂和精髓,与同属黑茶类的普洱茶相比,六堡茶的文化研究十分薄弱,而且其产业化程度也非常低。

(一)学术研究薄弱。从学术层面上看,通过以“六堡茶”为题名、1979-2010为时间跨度在中国期刊网进行精确搜索,共有相关文章43篇,如果除去一些宣传性、报告性、介绍性的文章,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不到20篇。至于针对六堡茶产业的硕士、博士研究论文,目前仅有广西大学2008级工商管理硕士苏悦娟的毕业论文《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的营销战略研究》。相比之下,同样属于黑茶类的普洱茶,用相同的检索条件搜索,结果是中国期刊网有关文章1080篇,硕士学位论文31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显然,二者的差距非常大。

在研究专著上,关于六堡茶文化的研究专著公开出版的仅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梧州市人文丛书编委会编辑的《六堡茶》,该书为梧州人文系列丛书之一。该书对梧州六堡茶的历史渊源、生产工艺、民间传说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论述。另外由广西苍梧六堡黑石顶农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苍梧县文化馆编辑的《六堡茶寻真》虽未出版,但已经成书。除这两本研究著作外,关于六堡茶文化研究的专著再也无踪可觅。与此相比,关于普洱茶的研究专著数量非常多,而且相关文化研究已经形成体系化、科学化、品牌化。普洱茶文化研究的图书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黄桂枢独著的《普洱茶文化大观》;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出版、蒋文中和张明春著的《普洱茶文化百科》、《中国普洱茶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沈培平著的《中国普洱茶文化》(上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木雯弘和胡波合著的《普洱茶文化辞典》等。

(二)报刊、电视台宣传不足。从六堡茶文化的报刊、电视台宣传来看,以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平台、2000-2010为时间段,再分别以六堡茶和普洱茶为标题进行搜索,关于六堡茶的报道共有8篇,仅3种报纸报道,分别为《广西日报》、《广西政协报》、《中华合作时报》,而普洱茶的相关报道有736篇,分布在上百种重要报纸上,二者的差距达到近百倍之多。在电视台的宣传上,普洱茶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系列报道,已经闻名全国、全世界;而梧州六堡茶则一直默默无闻,不说中央级电视台,即使本地电视台也没有录制专题节目进行广泛宣传。这样,梧州六堡茶除了通过传统的外销渠道销售到东南亚和港澳台之外,很难为国人所熟知。

(三)从文化产业的开发上看,梧州六堡茶即使在本地,除了数十家六堡茶专卖商店外,专门的六堡茶馆、六堡茶博物馆、六堡茶具专卖店都几乎是一片空白。至于近两年刚刚兴起的文化旅游,因为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的落后,个别有远见卓识的茶商虽然有意投资建设六堡茶文化旅游基地,但目前仍停留在设计层面而远远没有落实。其他如参与或主办春茶节这样的展销活动,影响则仅限于区内业内,远远不如围绕宣传普洱茶文化开展的“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的影响力大。

(四)与六堡茶相关的文学艺术发展滞后。普洱茶曾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出现过,这条材料被研究普洱茶者广泛引用,普洱茶历代茶歌更是被四处传唱。以普洱茶有关的网络小说有桦休的《普洱之恋》。此外,与普洱茶相关的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也制作成功,并在电视、网络中广泛传播。与其相比,六堡茶在古典名著中是否出现过尚无人发现,也没有人去注意。六堡茶的历代诗词、民间传说、故事以及茶歌也无人去系统整理,只是零星见于文献资料上。至于与六堡茶相关的小说、电视剧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即使号称“全国诗词之乡”的梧州,也极少文人、作家用古体或白话诗歌描述六堡茶。

二、广西梧州六堡茶文化研究及产业发展的对策

六堡茶文化研究上的薄弱将随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最终成为严重制约六堡茶产业继续发展壮大的一个“瓶颈”,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六堡茶文化研究,采取以下对策促成六堡茶文化产业与茶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六堡茶文化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基于六堡茶文化研究人才的困乏现状,从梧州到广西区今后都应该高度重视六堡茶文化研究队伍的建设。这需要对相关专业进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3]引进方面,可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引进茶学及旅游专业的高级人才,既可以由六堡茶企业公开招聘,也可以由区内高校引进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才。考虑到引进人才的成本和对梧州本地情况的陌生,更为切实可行的途径是通过企业派出职员进修学习和省内高校开办茶学专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比如在梧州唯一的本科院校——梧州学院开办茶学专业或茶艺培训班,由该校面向企业对口培养并输送源源不断的茶文化研究、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翻译的专业人才。

(二)设置专门研究机构

可由政府和企业出资,在梧州设置专门的机构,深入进行六堡茶文化的调查研究。目前有关六堡茶的市场调查、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尽管有梧州市六堡茶协会和梧州市图书馆负责,但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专门的中国六堡茶文化研究所,聘请资深六堡茶文化研究人士,对梧州六堡茶市场、六堡茶文献资料、六堡茶文化产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彻底弄清六堡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在相关学术刊物上不断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编辑出版六堡茶文化研究系列图书。

(三)加大六堡茶文化的宣传力度

在充实六堡茶文化研究人才和设置专门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宣传六堡茶文化,展示六堡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让梧州本地民众,还应让整个广西、全国人民对六堡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积极接受,这方面普洱茶的很多宣传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梧州也可以组织船队,满载六堡茶,从六堡镇出发,沿“茶船古道”航线远行,寻找当年六堡茶茶帮的遗踪。[1]141随行可请国内知名媒体和电台进行追踪报道,从而达到大力弘扬六堡茶文化、塑造六堡茶品牌形象的目的。上述媒体中要特别重视对互联网媒体的利用,因为目前互联网网民人数最近已达到3.3亿,而且是以文化素质较高的中青年网民为主,他们都是六堡茶文化宣传和消费的最佳对象。具体方法可以通过网站、论坛、博客甚至QQ群宣传六堡茶的历史文化。

(四)打造“中国六堡茶名茶城”,将梧州建设成“中国六堡茶都”

“中国六堡茶名茶城”已列入2009-2015年度梧州市建设规划项目。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六堡茶城”的设计不应当是一个仅仅提供交易平台的商贸城,而应当同时具有展示六堡茶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功能。比如,六堡茶名茶城内应该建有“六堡茶博物馆”、“六堡茶茶艺馆”、“六堡茶研究所”、“六堡茶公园”等文化旅游休闲场所。消费者可以在“中国六堡茶名茶城”欣赏到一切与六堡茶有关的专著、期刊、诗词、歌舞、故事、绘画、婚礼、楹联、习俗、茶艺表演、茶疗、陶瓷茶具等文化现象。所有的茶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都可以在“中国六堡茶名茶城”举办。

“中国六堡茶名茶城”打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梧州建设成像“人造宝石之都”一样,并且更加天然纯正的“中国六堡茶都”。结合梧州的人造宝石文化、龙母文化、凉茶文化,成立专门的“中国六堡茶文化旅游公司”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中国六堡茶都”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利用梧州的地理优势,加上将来的交通枢纽地位,使梧州成为桂东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旅游胜地。

(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文艺创作

充分调动梧州乃至整个广西文艺界的创作积极性,围绕六堡茶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如诗歌、小说、散文、六堡茶赋、六堡茶歌舞以及拍摄与六堡茶有关的影视剧。广西的出版社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等要围绕六堡茶文化进行选题,组织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进行实地调研、采风创作、艺术拍摄,推出六堡茶文化系列图书、音像制品,以求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要注意4点:首先是六堡茶文化研究著作要特别注意挖掘六堡茶文化的民族民俗内涵,如六堡镇的瑶族种植、制作、饮用六堡茶的工艺、历史和民俗等。其次是在文艺创作上,要充分发挥全国诗词之乡的作家才能,由梧州市文联组织诗词作家、书画家、摄影家到六堡茶山实地采风、写生、拍摄,然后择优举行文艺展览,传达六堡茶文化的形象魅力。再次是要注意提炼出精确、深刻的六堡茶精神。从六堡茶特有的槟榔香、及茶品的红、浓、醇、陈等特点入手[1]168,结合六堡茶发展演变的曲折历史,六堡茶人(包括种茶人、茶商、饮茶人)的性格特质总结出六堡茶特有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成为整个六堡茶产业的茶文化精神,甚至适用于整个梧州、整个广西的茶文化精神。最后,由梧州文联或梧州六堡茶研究协会负责主办一份期刊,名字就叫《六堡茶》,专门用来刊登与茶文化有关的新闻、文艺作品及研究论文。这方面普洱茶已经办了一份刊物《普洱茶》,办刊方法值得学习。

三、结语

对六堡茶文化的研究及产业开发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个性,深度挖掘六堡茶产业的高文化附加值,最终实现整个六堡茶产业的长期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六堡茶文化研究内容及产业开发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便捷地借鉴同属黑茶的云南普洱茶的现成模式,从而可以减少探索的成本与代价。但六堡茶与普洱茶从茶味、茶艺、产地、茶文化历史等方面也有程度不等的差别,这需要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不要盲目照搬,尤其注意吸收普洱茶产业发展和宣传中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属于六堡茶、属于梧州、属于广西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之路,把广西梧州六堡茶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推向广西、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最终形成“天下六堡”的文化影响力。

[1]梧州市人文丛书编委会.六堡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2]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3]丁以寿.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农业考古,2006(5).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Research of Liubao Tea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Li Kaixuan
(Library of 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Research oftea cultur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soft power oftea industry.Having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the research ofPuer tea culture,this paper lists some serious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cy in the research ofLiubao tea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culturalindustry.Consequently,it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such as introducingand cultivatingresearchers,establishing research institutes for the research of Liubao tea culture,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of Liubao tea,building a“Tea Town of China’s Liubao Famous Tea”,building a“Capital ofchina's Liubao Tea”,stimulating the initiative of literary and art workers,creating various kind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and son on.Finally,it comes into a conclusion that blindly copying should be avoided during the course ofmakingresearch intoLiubaotea culture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y as referring to the“Puer Tea Model”,and that the spirit ofLiubaotea should be exactlyand deeplyextracted soas toformthe cultural force as“LiubaoTops the World”.

Liubaotea culture;tea industry;countermaesure

F719

A

1673-8535(2011)03-0015-04

2011-01-20

李凯旋(1972-)男,梧州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学、文献学和文化研究。

高 坚)

猜你喜欢
六堡梧州普洱茶
中共梧州城工委
参观六堡开茶节游记
第十四界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昆开幕
六堡茶机采茶园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普洱茶怎么泡
与茶相逢在六堡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