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理念 新变化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反思

2011-03-23 01:11浙江省上虞中学312300孔国庆
地理教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黄花新课程探究

浙江省上虞中学(312300) 孔国庆

新课程 新理念 新变化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反思

浙江省上虞中学(312300) 孔国庆

一、案例背景

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经过四年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考虑最多的是教师“如何教”,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学生“如何学”。 教学方式方法也由以前的“满堂灌”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笔者有幸作为绍兴地区的代表参加了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参赛课题是选修Ⅵ第三章第二节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湘教版),喜获一等奖。反思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颇有感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的变化。

二、教学实录

(教师向学生展示加拿大一支黄花实物)

师:同学们能认出这株植物吗?

生(很多):加拿大一支黄花。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一支黄花的危害吗?

生:“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洲,是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的。它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能导致其它植物消亡,破坏原有植物的多样性,带来严重的生态失衡。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请坐。

(实物投影两天前的舟山日报 中“舟山又到一枝黄花灭除时”一文)

生:(轻微的感叹声。)

师:老师手中的一支黄花是从我们学校周边拔来的,其实生态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究这一问题。

(幻灯片展示课题)

师:首先,我们进行漫画大挑战!请抽中幸运学号的同学请判断出漫画中反映的是否是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是,请再说出反映的是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依次展示幻灯片:龙的对话——翰林书杯——“十”字架的沉重——愚公“哇”山——危险行动——武林群侠传)

生1:是。反映了是水土流失问题。

生2:不是。是环境污染问题。

生3:是。森林资源匮乏问题。

生4:不是。是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5:是。土地荒漠化。

生6:是。反映的是生物多样性减少。

师:同学们的判断完全正确。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

生:漫画中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水土流失问题,二是森林资源匮乏问题,三是土地荒漠化问题,四是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请坐。

(同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四种环境问题的漫画)

师:这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们现在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生1: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有什么样的危害呢?又该如何防治呢?

生2:我们这里有没有这些问题。

生3:为什么会形成这些问题的。

生4:我想说的他们都已经说了。

生5:现在已经达到的危害程度。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板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危害、分布、对策、成因和现状)

师:对环境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从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和对策五个方面加以考虑和分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分布,掌握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的方法,而危害和对策我们将下一节课中继续学习。

(展示幻灯片: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

师: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强大而普遍,那就让它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去得出该如何探究环境问题的方法。

(展示幻灯片: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图)

师:图中反映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一个?

生:山西省。

师:山西省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生2:历史上对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十分严重。

生3:山西省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而且多暴雨。

生4:山西省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开矿的过程会破坏地表植被。

生5:开矿还会使土壤变得更疏松。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回答整理一下:对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究,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加以分析,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不合理的垦殖、开矿和交通建设等。

(展示幻灯片:舟山市水土流失现状)

师:我们市的水土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作为舟山人,我们更应该关心自己的家乡,找出水土流失的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现在我们就依据刚才所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来找出舟山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分组,按小组提供材料)

[材料一] 舟山市地形图。

[材料二] 舟山市气候图。

[材料三] 舟山市植被覆盖状况图。

[材料四] 舟山某山区工程建设图。

[材料五] 舟山某处山区植被破坏图。

[材料六] 地理图册P23页——水土流失程度与植被覆盖率的关系图。

师:你们哪个小组愿意邀请我参加你们的讨论啊?

生:老师,来我们这里;老师,我们欢迎您。

(教师加入第3小组参与讨论,同时关注其它小组探究行为,适时给予指导)

师: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交流一下。在前一小组代表交流成果时,我们其它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并适时作些记录,等会儿,你们可以对前面小组的探究成果加以补充或修正。

小组1代表:我们小组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认为,舟山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我们这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而且我们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丰富;人为原因就是某些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了地表植被,也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小组2代表:我们小组同意前一小组的观点,但觉得还不够完善,在自然因素上还要再加上土质疏松,植被疏稀,人为原因上还有不合理的垦殖因素的存在。

小组3代表:前一小组的土质疏松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这里的山上主要分布的是红壤,红壤并不是疏松的。

小组4代表:舟山经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暴雨天气对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影响。

师:同学们的答案十分完整。老师对刚才提到的红壤再作些解释,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具有酸性、贫瘠、粘重的特征,适于种植茶树等经济作物。

(分发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要掌握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依据探究方法和老师提供的材料继续探究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再次展示实物一支黄花)

师:生态环保,从我做起。我们可以加入到清除加拿大一支黄花的行动中去,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教师折断一支黄花,并把黄花分发给学生)

师:请同学再认识一下一支黄花,并请记住最后一定扔到垃圾箱里。

三、案例反思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思想。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地理课堂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变得更“和谐”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朋友、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师生的情感上的。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平台。笔者并不是舟山人,但在课堂中,把“你们”替换成了“我们”,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探究水土流失的成因时的一句“你们哪个小组愿意邀请我参加你们的讨论啊?”更使得教师的角色一下子从传统的“可敬的长者”转变成了“可亲的兄长”,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新课程理念,师生和谐平等的关系也一下子得到了体现。

2.变得更“有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主动探索知识。而直观的教具、乡土材料的运用及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等,均可吸引和牵动学生思维,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昂扬的学习斗志。例如,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中,以漫画的形式来引起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既达到了目的,又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巧用幸运号的抽取来组织提问,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气氛活跃,紧扣心弦,使学生兴致高涨,注意力和思维集中,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变得更“有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强调的理念之一。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生活性”,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既走进生活寻地理,在学校周边拔得加拿大一支黄花作为教具向学生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要求学生运用地理为生活,根据习得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方法来解决当地实际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更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4.变得更“有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可持续的课堂。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西方的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教育学就是让学生逐步摆脱教师的过程。”东、西方的教育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真是不谋而合,而且又是那么通俗,那么精辟!要达到“不教”和“摆脱教师”的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由“学会”变成“会学”。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究方法(见下图);又通过精心创设情境,借助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舟山市水土流失严重的成因,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黄花新课程探究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