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有效提问

2011-03-23 01:11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王晨光
地理教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热带雨林气温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 王晨光

例谈有效提问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 王晨光

例一

1.学习内容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阅读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对比各纬度地区洋流的流向和盛行风带的风向,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什么样的结论?

2.学习内容 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参照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从经营规模、商品率、机械化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3.学习内容 遥感技术的特点

学习过遥感的原理和应用举例后,提出:与传统上通过地理考察获得地理信息相比,遥感在获取信息的速度、精度、监测范围、人力物力的投入上有何优点?

解读课堂提问准确、明了,学生能有效投入到思维活动中去,进而做出正确的回答。

例二

1.学习内容 城市化

比较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说出该地区的城市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学习内容 城市热岛效应

读北京各地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有何特点?试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学习内容 常见的天气系统

读卫星云图,分析台风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4.学习内容 热带雨林的优势和脆弱性

(1)阅读热带雨林的图片。与其它类型的森林相比,热带雨林有何突出的特点?

(2)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说说为什么雨林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荒漠”?

5.学习内容 岩浆圈的物质循环

阅读相关材料,在岩浆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填出三大类岩石,并说出各箭头的含义。

解读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图像的效果远比文字表达效果好;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或者地理过程,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示意图则一目了然。地图又是不可缺少的地理教学用具,指导学生有效使用地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探究问题,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方式。

例三

1.学习内容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卫生防护带的设置)

下列设施,适合布局在卫生防护带的是?

A. 学校 B. 医院 C. 仓库 D. 商场

2.学习内容 地形倒置

向斜成山的形成原因是?

A. 岩层向上拱起

B. 堆积形成

C. 岩石较坚硬,受侵蚀慢

3.学习内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因素是?

A. 对外开放程度 B. 科技水平

C. 资源 D. 消费水平

4.学习内容 区域边界类型

江苏淮安在市内一座桥上建设了“中国南北分界”的球形标志,开发旅游资源。请你从边界类型的知识出发,评价该做法的科学性。

解读对难理解、易混淆的知识,及时检测、反馈。

例四

学习内容 地中海农业变迁(人教版必修二课本案例)

(1)地中海气候区早期适合农业的发展吗?为什么?

(2)该地区后来为什么变得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当时产量为何不大?

(3)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当地为何能成为 “时鲜业” 的大规模专业化基地?

解读充分利用案例材料,设计系列问题,逐步揭示材料反映的主题:农业生产受到自然以及科技、交通、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处于变化之中,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例五

1.学习内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师展示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高山、飞瀑、林海、白云蓝天、动物,指出以上等事物都是地理环境要素,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1)(教师出示骆驼的图片)看到骆驼,大家会想到那些相关的地理要素?

(2)以上地理要素是不是偶然的组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2.学习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山河破碎,深埋瓦砾中的生灵等待救援,但交通瘫痪、通信中断,致使灾区情况不明,这让抗震救灾处于被动。我们用什么方法能迅速了解灾区受灾情况?

(2)地震发生后,地面标志物损毁,道路堵塞,救援人员如何辨明方向,开辟道路,准确到达受灾地区?

3.学习内容 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出示图片“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1)请两组同学分别站在西欧人与巴西人的立场,指出对方的问题。(2)最终解决问题,需要共同努力。请在谅解、合作的前提下,表达诚意,提出本方的行动计划。

解读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也是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

例六

学习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

如图所示,比较近地面的甲乙两地气温高低,有两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1)距离太阳越近,温度越高,所以甲高于乙。

(2)依据爬山的经验,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高处不胜寒,甲低于乙。

解读探讨近地面大气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规律,容易错误迁移“距离太阳越近,温度越高”的经验。设置相应的情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辨析,为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做好了铺垫,从而在辨析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

例七

学习内容 热带雨林气候

(1)指导学生看三圈环流示意图中侧面的剖面图。提出问题:赤道及其两侧地区受什么气压带控制?垂直方向上空气如何运动?推测该地的气温与降水有什么特点?

(2)看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降水图,读出气温与降水数值,总结其气候特点。

(3)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说说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哪里?

解读大气环流是宏观的大气运动,不能直接感知,学生掌握有困难。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气候的形成分布与特点,注意搭好阶梯,逐步引导。有效提问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教师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精心设计的。

猜你喜欢
热带雨林气温内容
热带雨林“斑秃”之谜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燃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
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之虎
主要内容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