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妇女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
——艾丽斯·沃克主要作品中黑人妇女成长的历程

2011-03-31 02:16于爱琴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玛格丽特

于爱琴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辽宁葫芦岛125001)

从“妇女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
——艾丽斯·沃克主要作品中黑人妇女成长的历程

于爱琴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辽宁葫芦岛125001)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先后刻画了几十位黑人女性形象,充分显示了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她在书写女性的同时,自觉地揉入了自然的因素,深刻认识到种族、性别、自然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沃克的小说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沃克的创作思想。

艾丽斯·沃克;妇女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美国当代文坛杰出非裔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非常关注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为表明自己的反“(白人)女性主义”立场,沃克杜撰了“妇女主义”这一术语,意指“黑人女性主义者或有色人种女性主义者”。[1]随着生态运动在全球范围的展开,沃克在其作品中也表现出对生态危机的极大忧虑,她所创作的多部小说都体现出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笔者试以沃克所提出的妇女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为理论支撑,系统梳理其主要作品中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探寻黑人妇女成长的历程。

一、父权统治下失去自我的女性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提出了“父权统治”,用来描述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沃克在第一部长篇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中塑造的善良贤惠的玛格丽特和梅姆就是父权统治下失去自我的女性形象。黑人女性背负社会与家庭的沉重负担,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

玛格丽特是格兰奇的第一个妻子,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没有自我意识。周六晚上,格兰奇“刮脸,洗浴,穿上干净的衣衫,开车去城里”[2](P12),玛格丽特不清楚自己是否还存在。年幼的儿子甚至觉得“他妈妈有点像条狗”[2](P4)。身负重债的格兰奇为了摆脱困境,甚至想卖掉自己的妻子。玛格丽特对丈夫的虐待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丈夫的暴力,她竟无法生活,最终自杀身亡。格兰奇的儿子布朗菲尔德娶了美丽文雅的教师梅姆为妻,他常常殴打梅姆,将她踩到脚下,只有这时,他才感到“瞬间的轻松和愉快”[2](P55)。但是,梅姆根本没有想到反抗,她忍受着这种非人折磨,对丈夫言听计从,最终却被丈夫开枪打死。善良的玛格丽特和梅姆没有起来反抗,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二、走出“围城”觉醒抗争的女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给黑人妇女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发表于1976年的小说《梅丽迪安》中,沃克塑造的黑人妇女梅丽迪安开始冲破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抗争。梅丽迪安代表着新时期具有觉醒意识的女性,她们为自我,也为所有黑人的解放而斗争,终于使自己成为走出“围城”觉醒抗争的女性。

梅丽迪安17岁时就因怀孕而被迫辍学结婚,照顾丈夫和抚养孩子,成了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她幻想着以杀死或抛弃孩子甚至自杀来摆脱这种令人窒息的现实,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丈夫终因对她不满而遗弃了她,但她没有像玛格丽特那样在绝望中自我毁灭,而是开始觉醒,意识到她毕竟生活在一个“可以选择的时代”[3]。她参加了革命,认识并爱上了民权运动战士特鲁门。当她发现特鲁门爱的只是她的肉体时,就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面对一次次的打击,梅丽迪安没有像传统黑人妇女那样屈服,而是通过弃子、堕胎、绝育等反常行为来与命运抗争,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时期的女性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父权社会的传统观念还在左右着人们的头脑,人们对女性角色的认定还未改变。

三、与男人和谐相处的成熟女性

走出“围城”觉醒抗争的黑人女性,如何实现全面的人生价值?沃克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一书中,提出“妇女主义”的概念,将对妇女解放的理解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她认识到妇女解放不仅意味着女人的解放,也意味着男人思想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在她的第三部小说《紫色》中,主人公茜莉成为新一代黑人妇女完美形象的化身,她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也改变了丈夫的观念,成为与男人和谐相处的成熟女性。

茜莉在屡遭继父强奸后,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鳏夫。而这个鳏夫娶她的目的是他可以得到一头母牛、一个免费照看孩子的保姆和一个可供他发泄性欲的工具。在男权至上观念的长期影响下,茜莉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被奴役的地位。在丈夫的情人莎格的帮助下,茜莉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最终走出了绝望的深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茜莉写给上帝的信体现了她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精神世界。这是她的第一封署了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标志着她结束了几十年身份缺失的生活,开始了真正意义的人生。茜莉的奋斗不仅赢得了自身的解放,而且也改变了她的丈夫。通过与茜莉推心置腹的交谈,她的丈夫开始接受茜莉的价值观,认识到茜莉享有和他同等的权利;而茜莉也终于亲切地称他为阿尔伯特,他们从此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

四、人性和谐的自然女性

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关注人类的整体生存、和谐与完整,体现了一种生态女性主义观念。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应该与人和谐相处。假如没有解放自然的斗争,任何解放女性和其他受压迫群体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我亲人的殿堂》中,沃克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主人公莉西所生活的“小矮人”时代,每一棵树都是一个人的住处,整个地球被森林覆盖,树木和森林是孩子们最安全的庇护者。男主人公苏威罗意识到自己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后,开始学习平等对待女性,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最终认识到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只有不同,没有等级差别。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人们认为男女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和谐共处。霍尔和莉西的爱情正是人性和谐思想的体现。霍尔意识到妻子所承受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对妻子倍加疼爱和珍惜,达到了精神上的融合、人性的和谐统一。苏威罗建造了形状似鸟的仿古的房子,与妻子各据一侧,平等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最终完全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与“山猫、牡鹿、水獭、蛇等共享空间”[4](P387)。

沃克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不仅书写黑人女性、黑人男性,也写生态自然,找寻女人、男人、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所以,她又是生态妇女主义者。她在书写女性的同时,自觉地揉入了自然的因素,深刻认识到种族、性别、自然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沃克的小说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沃克的创作思想。

[1]Warren Karen J.Ecological Feminism[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4.

[2]Walker,Alice.The Third Life of Grange Copeland[M].New York:Pocket Books,1991.

[3]Walke,Alice.Meridian[M].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76.

[4]Walke,Alice.The Color Purple[M].New York:Pocket Books,1982.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I106.4

A

1673-1395(2011)01-0038-02

2010 11 -20

于爱琴(1970—),女,辽宁葫芦岛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理论及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艾丽斯沃克玛格丽特
逃家小兔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未来科幻城
快递爱情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笔友
世上最美丽的吻
琴缘(上)
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