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温阳化瘀法联合胰岛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2011-03-31 16:32杨翠萍王荣宝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温阳化阴阳肾病

杨翠萍,王荣宝

(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主要为微血管并发症,即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一般认为该病早期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立论。然而糖尿病症状变化多端,特别是易并发其他病变,大多兼有阴损及阳或阴阳两虚的症状,并非阴虚燥热所能概括。中医辨证以阴阳两虚,脉络瘀阻证多见,笔者选择养阴温阳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洛阳市第二中医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男17例,女23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病程1~2年14例,3~5年16例,6~10年10例;糖尿病肾病Ⅳ期且尿蛋白者15例,糖尿病肾病Ⅲ期25例。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有明确消渴病史,主症见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次症见: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有泡沫,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肾病Mogensen分期,在Ⅲ~Ⅳ期。

2 治疗方法

40病例均予重组人胰岛素30 R早晚2次控制血糖,配合养阴温阳化瘀方:肉桂10 g,附子10 g,生地黄10 g,茯苓15 g,山茱萸10 g,山药10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丹参30 g,葛根30 g。加减:久病入络,双下肢麻木严重者,加赤芍10 g,益母草30 g,水蛭10 g,泽兰10 g,鸡血藤24 g;水肿重者加车前子30 g,猪苓15 g;平素易感冒者加黄芪30 g,白术10 g;口中黏腻,不欲进食加苍术10 g,陈皮10 g,薏苡仁30 g,佩兰10 g,竹茹10 g;腰酸困畏寒者加炒杜仲10 g,菟丝子18 g,山茱萸10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250 mL,1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空腹血糖控制在7.1 mmol/L以下,口服中药12周,治疗前后比较,症状明显改善20例,有改善15例,无改善5例,总有效率87.5%。根据疗效比较发现,病程越短,病情越轻,疗效越好。

4 讨论

糖尿病肾病日久,阴虚燥热,灼伤津液,暗耗精血,血黏成瘀,瘀血阻络,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出现形体消瘦,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虚火之证,久则耗气,终必损阳,温煦不足,表现为畏寒肢凉如冰,推动无力则血流缓慢,加重血瘀的发展。笔者遵循“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原则,治宜调补阴阳,予养阴温阳化瘀通络法。“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脾阳、肾阳不足,常易挟痰、挟湿、挟瘀,故“虚”(阴阳两虚)是病机根本,痰湿瘀血是阴阳失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的病理产物。目前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与肾内血流动力学异常、葡萄糖毒性效应, 一些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以及种族、遗传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1]。此病乃全身性微血管并发症,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防治。一旦进入临床大量蛋白尿期,肾损害则难以逆转。

在本临床病例观察中,患者夜间症状加重,考虑阴阳两虚兼有血瘀,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故增加中药处方中扶正祛邪药物,同时加用少量活血、通络药物。DN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血栓素增多、血小板功能亢进、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这与祖国医学血瘀证相互吻合。目前以活血化瘀通络类中药为主的药物,在DN的治疗中已得到普遍认可[2]。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丹参能拮抗血管紧张素Ⅱ,扩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及改善血流动力学[3];葛根素能改善肾脏微循环,对肾脏有保护作用[4]。中药虽没有西药作用快,但其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药。

[1]郑筱萸,任德权,曹文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2]李小会,董正华,丁辉.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5,26(6):552-553.

[3]张李兴,曹田梅.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13-714.

[4]刘慧,于金龙.丹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2):70-73.

[5]王苏静,赵新杰.葛根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1):107-108.

猜你喜欢
温阳化阴阳肾病
温阳化浊通络方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温阳化浊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保护作用及TRPC6表达的影响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含附子-半夏温阳化痰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毒性研究*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重女轻男”的肾病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