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味安神汤加减治疗不寐40例

2011-03-31 16:3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宁心安神茯神病证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不寐(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工作压力的加大,失眠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妨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并能加重或诱发心血管疾病,对身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西医一般给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病人易出现眩晕、困倦、乏力、精细运动不协调等不良反应,久服耐药。笔者运用十一味安神汤加减治疗不寐4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均为2009年1月-2010年6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病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30~70岁;病程6月~10年。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属于重症不寐者,病程均在1年以上。

2 治疗方法

用十一味安神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酸枣仁20 g(重症可用至30~60 g),川芎9 g,茯苓15 g,茯神10 g,当归15 g,五味子6 g,知母9 g,甘草6 g,黄连3 g,肉桂3 g(后下),夜交藤30 g。随症加减:伴胸闷胁胀,善太息,不思饮食者可加合欢皮15 g,郁金9 g,柴胡6 g;伴面色少华,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饮食无味,多梦易醒者可加黄芪15 g,党参15 g;重症不寐者可加灵磁石20 g(先煎),珍珠母30 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先煎)。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 mL,分中、晚2次口服。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改善;未愈:失眠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40例中,治愈25例,占62%;好转12例,占30%;未愈3例,占8%。总有效率92%。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4 讨论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多由心神失养或不安引起[2]。其病因与心肝脾肾阴虚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位在心,主要病机为心肝脾肾阴阳失调。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包括现代医学神经官能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故松弛情志在治疗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治疗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治疗更会见效,从而建立起良性循环,以取得长久疗效[3]。本方中酸枣仁、五味子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配合茯神、茯苓、甘草以宁心安神;知母能清虚热,润燥滑肠;川芎理血疏肝,养血调肝安神;肉桂温助肾阳,上济于心;黄连苦寒助心阴归于肾,使心肾相交,当归养血补血[4]。本方诸药配伍,共奏调整阴阳、安神定志、宁心安眠之效。且临床使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

[2]田丹,张立侠.亚健康状态与情志失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64-65.

[3]王中男.不寐证中医辨证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J].吉林中医药,2007,27(5):7.

[4]范迪,孙伯岩,赵鑫,等.镇静安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症4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2,28.

猜你喜欢
宁心安神茯神病证
茯神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治神经衰弱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五味子类药比较
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肾上腺NPR—A机理探讨
我家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