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肠化滞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

2011-03-31 16:3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镜检查溃疡性结肠炎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发病率高,病程迁延,轻重不等,易于复发,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在随师临证中用清肠化滞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均来自2007年3月-2009年6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病人。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8年,平均为4.2年。均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1]中的诊断标准,持续反复发作腹泻、腹痛或胀坠不适,便下脓血或黏液白冻,并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参照1987年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标准》[2],均属于湿热下注型。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全部采用清肠化滞汤治疗。方药组成:秦皮12 g,木香8 g,黄芩15 g,黄连8 g,炒白芍15 g,槟榔10 g,白头翁20 g,地榆15 g,穿心莲15 g,甘草6 g。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14 d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参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1],服用清肠化滞汤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60例中,治愈15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或遗留疤痕);显效32例(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明显改善);好转8例(临床症状、体征,肠镜检查黏膜病变程度减轻);无效5例(临床症状、体征,肠镜检查黏膜病变均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91.67%。

4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腹痛”“久泻”“休息痢”“脏毒”“肠僻”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素体脾胃虚弱,复感湿热毒邪;或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大肠;或情志内伤,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使湿酿热生,壅滞肠道,湿热与气血相搏,损伤肠络,腐败成脓。故脾虚湿蕴是主要病理基础,湿热壅滞肠腑是主要病理变化,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清肠化滞汤为导师李守朝教授的临床经验方,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辅以白头翁、地榆、穿心莲凉血解毒止痢,加大清肠化滞之力;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诸药合用,湿祛热清,气血调和。使湿热壅滞肠道,损伤肠络之病理得到清除,恢复传化功能,故能使众多久治不愈之痼疾得到康复。

[1]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标准[J].中国肛肠病杂志,1987,12(3):42.

猜你喜欢
镜检查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对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探讨
帕瑞昔布钠联合丙泊酚对纤支镜检查患者进行无痛麻醉的效果观察
西藏地区大力开展纤支镜检查技术的必要性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