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体会

2011-03-31 16:3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颈性督脉椎动脉

(徐州市机关医院 针推科,江苏 徐州 221003)

颈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学习压力的加大,此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患者也逐渐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笔者自2006年以来临床收治了56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通过手法治疗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中,男22例,女34例;年龄13~69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年。曾经药物、理疗或其他疗法无效者16例,稍有疗效或仅有即时疗效者18例。此全部病例均具备颈性眩晕症的常见或伴随症状,以及各阳性体征,X线、CT或MRT示除4名学生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特别是钩突关节)和椎节的失稳,TCD检示有椎动脉痉挛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征象,并排除了美尼尔氏综合征、心源性、眼源性、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等引起的眩晕。

1.2 治疗方法 通过解除颈部软组织的痉挛、整复椎体关节的紊乱,恢复颈椎内外应力的平衡;通过消除对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和扭曲所致的痉挛,改善和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供。治疗部位以颈项肩背为主,头面上肢为辅;经穴以督脉、手足太阳经为主,其余阳经及肝肾阴经为辅;以风池、风府、天柱、完谷、翳风、颈夹脊穴、大椎、肩井、百会、太阳、四神聪、印堂、睛明、鱼腰、阳白、四白为主,大杼、风门、天宗、头维、攒竹、丝竹空、角孙、率谷、曲池、手三里、内外关、后溪、合谷为辅。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揉法、弹拨、拿法、滚法,作用于颈肩太阳经、少阳经及督脉的循行部位,尤以上颈椎部为重点。要手法柔和、用力均匀、力达深透,时间宜在10~15 min,待手感颈项两侧及肩部肌肉柔软后,再在棘突偏歪或有明显压痛的颈椎处行复位手法,以整复紊乱的颈椎关节。然后,在头顶、前额、眼眶周围行推、揉、抹、运、点、拿、梳理、扫散等手法,开窍醒脑,升阳充髓,用时5~10 min。若伴有上肢酸麻胀痛,也以手法配合治之。整个治疗时间宜在20~25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及伴随症状均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1年内未复发;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均消失,1年内偶有复发但症状较轻,再经治疗症状消失;有效:眩晕症状消失,但时有头昏、头晕及轻微伴随症状,经治疗后,症状仍可消失;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治疗结果

本组56例,治愈37例,占66%;显效14例,占25%;有效5例,占9%;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1]报道,颈椎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8%~17.6%,而在这些患者中有眩晕者可达半数以上,50岁以上头痛、头晕者50%以上与颈椎病有关[2]。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气血精髓不足,清阳不振所致,属本虚标实证,多为肝脾肾俱虚,复感风寒湿邪引起。肾为先天之本,气之根,藏精主骨;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主肉;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藏血主筋。因此,病变组织在骨、在筋,在肉,部位属督脉及手足太阳经。三脏俱虚则气血两亏,气血两亏则精血无以充盈髓海;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疲眩冒。”可见,内虚为本。加之督脉经气失调,复遇外感,以致颈肩经脉受阻、阳气虚损、气滞血瘀,精血无以荣髓,清阳不得提升,遂得之。

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颈椎内外应力的失衡引起的。正常颈椎的稳定性是由颈椎内外应力的平衡来维持的,内外应力的平衡主要是由颈部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腱、关节囊)、椎间盘、椎体和关节(枕环、环枢、后小关节)共同协调完成。但由于长期伏案低头、外伤扭挫、自然退化、外感风寒,使颈椎出现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或反张,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弛、椎体滑脱、枕环、环枢及后小关节紊乱,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等因素,打破了正常颈椎内外应力的平衡,颈椎失稳。颈椎为了维持其稳定性,重建这种平衡,局部软组织保护性痉挛,使椎动脉受到机械性压迫或扭曲,同时也不断地刺激了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进而引起椎动脉及其分支的痉挛[3],造成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减少[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支配内耳的内听动脉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了前庭平衡器官的血供,以致眩晕。同时,颈椎的失稳和软组织的损伤,又可使颈部的本体感觉传入紊乱,引起反射性晕厥[5]。

颈部主要由督脉和手足太阳经脉循行,督脉为阳脉之纲,统督一身之阳,贯脊属肾,入络于脑;与六条阳经交会于大椎,对各阳经和肾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手法作用于颈项,可使各经络畅通、清阳升腾、气血荣灌脑髓。髓海充盈则眩晕可解。现代医学认为,手法治疗颈项可解除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的痉挛,增强局部气血运行;调整紊乱的椎体关节,可使失稳的颈椎重新达到正常状态下的内外应力平衡,缓解对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的刺激,消除对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和扭曲,改善颈部软组织结构的信息传入,使中间神经元池的异化作用加强,进而使紊乱的血管动脉得到有效调节,增加了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同时,手法治疗还可以通过改善颈部的本体感觉传入紊乱信号,使空间定位准确,维持人体姿势的稳定,达到治疗的效果[5]。

“头为诸阳之会”,六条阳经会于头面,与督脉交于大椎,且经络“内属脏腑,外连肢节”,头面部的治疗不仅可以提升清阳之气充养脑髓,醒脑开窍,镇静定眩,还能畅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为本病的治愈,提供了保障。现代医学认为,治疗头面特别是眼眶周围,能够通过颈神经与颈肩交感神经纤维存在的联系[6]进行相应的调节,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并间接地调整了植物神经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临证治疗前一定要明确诊断,特别是排除脑内肿瘤、药物中毒等所引起的眩晕,以免误诊漏治,贻误时机。本症的压痛点、棘突的偏歪、椎体的紊乱往往都在上颈椎,这可能和颈椎本身的生理结构有关,且在按压时有眩晕加重或减轻感;颈椎极向侧转眩晕加重,这是颈性眩晕的又一大特点;药物、理疗或其他疗法对此症往往无效,或疗效不甚理想。

由于此证发作严重,不能站立,可予颈托以限制其活动,防止眩晕的进一步加重或猝倒。证重时可取卧位,既缓解紧张使患者稳定,又能使颈项软组织放松,有利于治疗。由于眩晕的加重与转项有关,所以在调整椎体关节紊乱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感受和手法技巧,在与患者沟通后,力求做到快而准。如果患者证情重、紧张,又无法配合,可在治疗2~3次后,再做调整。

治疗期间,也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适当配合针灸或牵引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但一定要视病情和患者的接受情况而定,否则适得其反。要重视治疗前后或发作期与缓解期TCD的检测,加以比较,准确掌握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诊断的准确性。

本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因此平时的养护更显重要,叮嘱患者平时一定要重视颈肩部的防护,防护得好,复发概率小,周期长,同时,不要忽视颈肩部的功能锻炼,但切忌过量。避免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以及头颈部的外伤和外感,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平时,还应重视咽喉疾患的治疗。现代医学认为,咽喉部炎症既易引起上颈椎自发性脱位,也可诱发颈椎病[7]。笔者认为,一旦自感有发病迹象,特别是有过颈性眩晕病史者,宜及时治疗,尽可能早的阻断重证颈性眩晕的出现,以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1]王楚怀.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4):190.

[2]韩仲岩,丛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9.

[3]倪文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与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85,5(3):144.

[4]钟乃川.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10(6):377.

[5]连宝领.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作用研究(下)[J].按摩与导引,2001,17(2):10.

[6]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14-515.

[7]李家顺,贾连顺.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83.

猜你喜欢
颈性督脉椎动脉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