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2011-04-03 12:00陈宣良
地理教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事物生活化生活

陈宣良

什么是教育?杜威回答说: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两者提出背景不同,其内涵也有所区别,但两者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对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还是具有现实意义。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地理学科教育在课程目标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经验;在课程内容建设中,要用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素材建构地理课程资源,努力创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地理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的作用和魅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地理应用意识。

学习资源要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如:“结合实例,分析……”;“举例说明……”;“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等。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生动、鲜活、身边的事例或材料,来升华自己的教学过程,而这些事例或材料要靠教师平时点滴的积累、整理、提升。把学生身边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地理事物等整合成地理学习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生活中发生的热点地理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及时将身边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融入课堂,可为地理课增添活力。当重大地理事件发生时,在不影响学生认知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在程序上作一些调整,构建适度开放的课堂,选择突发性的地理事件作为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社会现实问题的学习主题。像遇到强冷空气过境带来的剧烈天气变化,或者刚好台风过境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时,就可以将大气环境知识教学在程序上进行调整,利用突发地理事件给现实世界的影响,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内心对地理事物求解的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鼓励和指导学生组建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震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亲口说、亲手做、亲身感知体验,在生活的缤纷世界里应用地理知识,检验地理知识,在不断“体验”中生成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生活化。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教学行为可适当向课外延伸。如水循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查找家乡河流的径流量数据和流域内的降水量数据,研究当地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通过课外师生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更大程度地拓展学生学习时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体验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事物生活化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美好的事物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奇妙事物用心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