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雨”合成词的隐喻和翻译研究

2011-04-11 04:41
关键词:云雨喻体雨露

张 荣

(宿迁学院 外语系,江苏 宿迁223800)

在汉语中,“雨”是一个能产性很强的词,它常和其它的气象概念组合成新的词语,以表达更多的隐喻意象。这类合成词中以“云雨”、“风雨”、“雨露”最为典型。本文旨在论述这三个词语的历史渊源、隐喻翻译的策略以及对它们的英语翻译。

一、“云雨”、“风雨”、“雨露”的历史渊源

(一)云雨

汉语中“云雨”一词可谓历史悠久。殷商时期祈雨仪式上,人们用自身的交媾来影响天上的云雨,这为“云雨”的性蕴含奠定了基石。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雨”和“云”经常用来比兴男女情爱。如在《卫风·伯兮》、《鄘风·蝃蝀》、《齐风·敝苟》、《鄘风·君子偕老》等诗篇中,“云”被用来比兴男女情爱。《诗经》里的“云”和“雨”虽然没有被连用,但已经具有了男女之间的情爱意蕴。《易经》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就是以云、雨为象征,描绘了一种阴阳交合的关系[1]。战国时楚国的宋玉在其所作的《高唐赋》里用“雨”和“云”比喻爱情。《高唐赋》之后,文人墨客在各种诗文辞赋借助“云雨”一词作为性爱的隐喻。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曾写《有感》一诗:“一自高唐赋成后,楚人云雨尽堪疑。”[2](P246)李白的组诗《清平调》中第二首是:“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3](P1718)人们认为用“云雨”一词形容男欢女爱既生动形象,又文雅贴切。久而久之,“云雨”渐渐地被人们接受。明清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言二拍》等古典名著,写到男女进行房事的时候,都用“云雨”一词来作为男女交合的隐语。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中写的就是贾宝玉与丫环袭人房事之时的情景。“云雨”在汉语中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体裁中。

(二)风雨

隐喻映射的依据是两个概念域的相似性。大雨不断,以致酿成滔天洪水,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风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风雨交加”、“雨沐风餐”、“风雨飘摇”等都可以用来映射具有破坏性的事物。“风雨”在汉语里还可以映射某一事件传播出去之后引起轰动、到处议论纷纷的情景。这一隐喻义项源于宋代诗人潘大临《寄谢无逸书》:“以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昨日阂卧,闻搅林雨声,欣然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4](P621)民国著名的小说家张恨水有一部小说名为《满城风雨》。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仍然十分活跃,例如某一报纸的一篇报道题目为《未遂的出轨闹得满城风雨》。

(三)雨露

“雨露”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武帝时期雨露均沾法,也就是推恩令。古代一个皇帝的后宫有很多妃嫔,雨露均沾是说皇帝不过分宠爱少数人,也不过分冷落少数人,一个月里大多数妃嫔们都能被皇上“临幸”。唐代诗人高适在《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一诗中写到“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5](P618)”。同时代的刘禹锡在其《苏州谢上表》中写道:“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6](P58)“雨露之恩”被后来的文人反复使用,并成为汉语成语。《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师徒四人到达西方圣土,拜见如来佛祖时、《水浒传》第八十回招安梁山好汉的诏书中,都用“雨露”一词映射恩泽。

二、隐喻的翻译原则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从隐喻的认知性质来看,隐喻有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运行的心理机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有着相同的运行机制,并且都建立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的基础之上。英汉语隐喻由于受到各自的文化、地理、历史、审美等因素的制约,隐喻意象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相同的喻义有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体表达不同的喻义。如何把隐喻从语义到语体在目的语中贴切而又自然地表达出来一直是翻译工作者的难题。

关于隐喻的翻译,中西方的翻译前辈们的主张并不一致。国外学者Newmark和国内学者刘法公都对隐喻的翻译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Newmark提出了7种方法,依据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为: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来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来代替隐喻;4.对明喻和喻底相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化为喻底;6.省略;7.隐喻和喻底相结合[7](P88-91)。国内学者刘法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的隐喻翻译理论,提出了隐喻翻译的3原则:保持隐喻特征;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8](P199-214)。 从 两 位 学 者 的 方 法 来 看,在 隐 喻翻译过程中,直译与意译要灵活地使用和有机地结合,目的是接通两种语言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使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在两种文化的读者中产生共鸣。

三、“云雨”、“风雨”、“雨露”的翻译探讨

(一)“云雨”的翻译探讨

人类认识世界之初,对待性都是羞涩而又陌生的,这就导致很多性隐喻的出现。中西方对性文化都有各自的隐喻方式。在西方文化里,“score”、“get the first base”、“light my/your fire”、“play the ball”都是男女交合的隐喻。用“云雨”这一气象概念复合词来映射男女性爱是西方文化里所没有的。“云雨”的翻译就相当困难,目前没有相对一致的译法。以《红楼梦》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为例,两本较为著名的译文中分别是:

杨 宪 益:Baoyu Has His First Taste of Love[9](P87).

David Hawkes:Jia Bao-yu conducts his first experiment in the Art of Love[10](P91).

这两个译文都文雅地表达了原文的意蕴,但是却没有把中国文化里这种特有的隐喻表达形式传达给译文读者。《水浒传》中的男女性爱都是“云雨”来表达的,例如潘金莲和西门庆“云雨才罢”[11](P738),和尚与杨雄妻子“好半日,云雨才罢[11](P1502)”,大中华文库中《水浒传》的翻译为“the clouds expend(had spent)their rain[11](P739)”。这种表达虽然与“云雨”一词产生的宗教基础相呼应,但是却让中西方读者都很费解。嬉皮士时代关于做爱的一种隐喻说法是“light my/your fire,”它是单方面的邀请和主动,与“云雨”的两厢情愿有悖。由于英语现有的关于男女情爱的隐喻表达方式里没有与“云雨”对等的翻译,翻译工作者们又不愿简单意译而草草了事,那么只有添加释义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这一方法同样使得“云雨”这一隐喻方式进入西方文化,译文读者也会深入了解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了语言之间的交际目的。《红楼梦》第五回“云雨”出现了两次,杨宪益先生的译文为“the rain-andcloud games[9](P83)”和“sexual transport of‘rain and cloud’[9](P84)”。笔者认为后一译法更为贴切,“sexual transport of‘rain and cloud’”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和喻体形象,通过加注解释再现其中蕴含的喻义。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云雨”可以更直接明白地译为“the rain-and-cloud intercourse”,在英语里“intercourse”可以隐喻男女之间的性交,“rainand-cloud”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译文读者亦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个译法。

(二)“风雨”的翻译探讨

隐喻映射的依据是两个概念域的相似性。人类对“雨”和“风”一些共同的体验使中西方文化产生相似的认知心理。因此,中西方文化里“雨”和“风”有许多相同的映射层面。大雨不断,以致酿成滔天洪水,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雨的破坏性及其变化无常的特点作用于中西方人的心理上,从而产生共同的认知心理。汉语里如“风雨交加”、“风雨无阻”等,英语里的“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雨过天晴,否极泰来。)”“throw caution to the wind(冒险行事)”、“close to the wind(濒临险境)”等,都可以用来映射具有破坏性的事物或艰辛、困难。在这个隐喻映射层面,“风雨”和“the wind and the rain”是相通的,可以互译。

西方文化中还有一些相似的短语。如:

例1:Margaret had been pretty,but the greater the commotion that attends the sensational lives of these women,the smaller the stir once they are dead.

例2:It is noise abroad that he has been arrest.

例 3:The film star’s engagement with the mayor became the talk of the town.

以上 例 句 中 的 “the commotion”、“noise abroad”、“the talk of the town”都与汉语里的“满城风雨”相通。第一种译法为意译,不足以反映汉语的“满城风雨”的意蕴;而后两个词是可以和“满城风雨”互译的,同时接通了两种语言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三)“雨露”的翻译探讨

汉语农谚“春雨贵如油”和英语里的“February rain fills the barn”都同样表达了人们对春雨等一些事物的珍惜和希望。汉语里的“甘露”是人类对“露”的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心理体验。英语谚语“Every blade of grass has its share of the dews of heaven”也反映了这一心理体验。从这个层面来看,中西文化里的“雨”和“露”的映射是相同的。但是,汉语里两者还可合为一个词,以喻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恩泽。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师徒四人到达西方圣土,拜见如来佛祖说道“至今得意传东土,大众均将雨露沾”。大中华文库的译文为:“Where all could be refreshed by their life—giving richness.”[12](P3275)《水浒传》第八十回中,在招安梁山好汉的诏书中“呜呼,速沾雨露,以就去邪归正之心”被译为:“Let the emperor’s benevolence expunge wickedness.”[11](P2303)这两种译文都采取了意译法。而在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dew”的一个义项是“something likened to dew as coming with refreshing power or with gentleness,or 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rning.[13](P665)”这一义项指出“dew”的一个特征是“润泽清新”,这与汉语里的“雨露”所喻“恩泽”有相通之处。由此看来,以上三个译文都略显冗赘。这一词语的翻译上应倾向把隐喻译为明喻,“dewy favor”、“dewy benevolence”、“dew”都是可行的译文。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之间的隐喻由各自的种种因素决定,必然会产生差异。汉语里的这三个“雨”的合成词是汉文化里特有的隐喻表达形式。从这三个词语的翻译可以看出:隐喻的翻译应该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修辞的基础上。隐喻的翻译是跨文化的认知活动,译者应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隐含的文化意蕴,使译文准确、恰当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从而实现文化之间的成功交流。

[1] 瞿明刚.论中国文学的云雨意象[J].浙江社会科学,2009,(5):89.

[2] 萧涤非.唐试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 夏于全.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卷三[Z].长春: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4] 仇仲谦,何寄萍.中学文言文知识手册[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5]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卷十一[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6] 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 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8]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9] Yang XY,Yang GT.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10] Hawkes D,Minford J.The Story of the Stone[M].Trans.London:Penguin,1973.

[11] 施耐庵.水浒传[M].沙博理,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12] 吴承恩.西游记[M].Jenner JF,译.大中华文库.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13]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云雨喻体雨露
许雨露美术作品
《花红承雨露》
雨露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书法)
雨露
阳朔云雨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