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调查与评析——以黑龙江省青冈县为例

2011-04-11 03:01王炳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试验区全县农业

王炳春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哈尔滨150080)

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调查与评析
——以黑龙江省青冈县为例

王炳春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哈尔滨150080)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是农业地区、特别是农业县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从黑龙江省青冈县的实践来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功能;发展经济,走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路子;搞好制度创新,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效应之间的矛盾;完善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功能;协调发展,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三个层次调整农业结构。

青冈县;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农业经济

青冈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由于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其县域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态势。自2006年以来,特别是省委提出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以来,该县大力实施“五型农业”(项目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和高产高效农业)战略,走粮食高产创建、畜牧业规模养殖、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社会事业均衡进步的农业综合发展之路,农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转变。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实现24.5亿元,比2006年增长2倍;粮食总产21.38亿斤,比2006年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3 672.3元,比2006年增长89.4%。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

近几年,笔者深入青冈县,对该县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该县的实践探索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成效

1.产业结构夯实了发展基础。青冈县打造了“四大”优势产业:一是粮食产业。全县以玉米为主的优质粮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经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12万亩,种植业无公害面积实现了全覆盖。二是特色经济产业。全县创建了温室、大棚、露地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达30万亩,年增收2 400万元以上。三是畜牧产业。以规模养殖为突破口,201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9.7亿元,比2006年增长110.8%。四是劳务产业。2010年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8.9万人,比2006年增加1万人;实现收入4.65亿元,比2006年增加1.55亿元。

2.高产创建保证了粮食生产。全县标准化耕作面积达90%以上,平均亩增产500多斤,玉米优良品种率达100%;采取大棚育苗移栽、小垄地膜覆盖、“一增四改”栽培等方式,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全县玉米高产创建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9%。

3.基础设施提供了可靠保障。水利设施的稳固使农业的抗旱防涝能力大大增强,全县旱灌面积达到45万亩,座水种面积发展达14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4万亩;按照“三三”轮耕制要求,全部实现了大型机械深松整地和机械精量点播,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达45万亩。

4.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全县已认定各类涉农龙头企业9个,安置城乡就业人员4 000多人,工资收入4 000多万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已形成利益联结体。

5.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近年,全县共投资5亿多元,建设农村道路1 441公里,农村道路硬化率达62.8%,比2006年提高53.4%,通村率达到93.9%;自来水入户率达22%,比2006年提高8.4%;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57%,比2006年提高17.5%;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22%;计划生育率达95.31%;乡村教育、文化、信息、体育健身等设施的改善,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塑造了新型农民群体。

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经验

1.创新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几年来,青冈县审时度势,把农业作为全县的发展之基、固本之策和民生之本,并确立了依托现代农业理念打造优质农产品资源规模优势,依托农产品资源规模优势支撑农村工业化发展,依托农业基地与项目联结推动产业化进程,依托产业化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全县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五型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确定用75%的耕地保粮食安全、15%的耕地保农民增收、10%的耕地保基本生活的种植业发展战略;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倾力打造玉米工业城的农产品加工战略;以推进规模养殖为基础,创新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加工能力的畜牧业发展战略;以引进科技为支撑,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构想为该县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2.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青冈县捆绑项目资金,重点建设基础设施薄弱的乡村,近年,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亿多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个。2010年,全县大搞节水灌溉、抗旱水源井和蓄水工程建设,争取水利项目投资9 809万元,;全县农机合作社发展到25个,农机总动力36.62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4.2%,比2006年提高6个百分点。

3.引进技术,切实提高支撑能力。从2006年开始,青冈县把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来抓,一是率先进行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单独成立了15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年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14项,年累计推广面积达420多万亩;二是积极推广玉米保护地栽培和密植通透栽培模式,把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植入标准化生产全流程,尤其是引进了山东寿光大棚建设经验,广泛应用膜下滴灌、钵体育苗等技术,开辟了北方地区反季节果菜种植的先河;三是突出工厂化养殖,推进了畜牧业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四是引进了各类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并集中投放试验区建设,增强了发展后劲;五是积极推进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县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695个,促农增收1.2亿元。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发展集群。青冈县立足本地优势,把“第一车间”的理念植入农业生产之中,农业资源得到科学有序开发,玉米、葵花、林木、奶牛等一批资源型产品变为成长型资源。一是大力发展玉米产业。通过创新玉米高产创建载体,并通过实施“个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做到县有高产示范区,乡有高产示范片,村有高产示范方,户有高产示范田,辐射带动玉米高产创建面积100万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全县突出主导品种,瞄准科学养殖、规范养殖、标准养殖目标,着力发展养殖小区、大场大户和畜牧业综合开发园区,养殖小区发展到56个,大场大户发展到471个,分别比2006年增长176.6%和29%。三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通过实施“千栋温室、万栋大棚”工程,全县推广了民政乡公平村的温室、大棚、露地蔬菜“三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青冈镇的温室大棚改造模式,南部乡镇的玉米育苗移栽棚室后期利用模式,实现了一手抓“粮袋子”,一手抓“钱袋子”。四是大力发展劳务业。通过抓基地、抓培训、抓品牌,稳定增加劳务收入,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52.4%。

5.改善生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十围”(围田、围路、围屯、围水、围城、围草、围场、围乡、围堤造林和围圃育苗)、“两植”(全民义务植树和零星植树)举措造林绿化,并以护屯林、护宅林、街道林为重点,对全县925个自然屯实施了全面绿化,建设了100个房在树中、屯在林中的生态园林屯精品工程,打造了环城林、经济林、庭院林、零星植树“四位一体”模式样板村60个,全县森林覆被率达14%。

三、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启示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是农业地区、特别是农业县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农业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生产与市场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青冈县的实践做法给我们以很大启示。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青冈县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农业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功能,在经济较为发达、耕地资源紧张的县城周边及重要乡镇,以产业化为牵动,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劳动密集、高附加值型农业;在经济欠发达、耕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特色农业等;在耕地瘠薄的盐碱地和草原地带,重点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养殖,由此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

全省各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既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功能区,也要有效配置各自的农业资源,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1]。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搞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规划设计,必须根据特定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等条件来认真规划,顺势而为,扎实推进,使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

2.发展经济。青冈县积极依托土地资源发展粮食生产,打造玉米高产创建核心区,形成了以玉米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优势产业;依托草原、秸秆、粮食发展畜牧业,实行规模化养殖,形成了以生猪、肉牛、大鹅为主的畜牧业产业;以大棚建设为基础,立体打造了以瓜果、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增收产业;以玉米、葵花为原料,拉长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强势发展。上述举措都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之举,其根本是以市场为导向、用系统化的理念发展农业[2]。所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经济,必须走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路子;必须走以需求为导向,随时调整农产品结构和产量,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3.搞好制度创新。青冈县针对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等现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增长。同时,以加快现代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更新和应用为手段,努力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强化建设现代农业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使全县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实现了富裕。

从青冈县的实践来看,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必须搞好制度创新,解决好家庭经营制度之下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效应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突破小规模经营的限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对接[3]。由此,必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专业农产品协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4.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讲,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但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遵循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4]。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也需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战略,推动和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从青冈县的经验看,政府在推进农业开发试验区建设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搞好规划,即把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二是试点示范,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试点示范,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增加投入,加大对基础建设和生产的补贴,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四是创造环境,在土地制度、银行贷款、工商税收、投资者利益保护等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提供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组织建设和农民培训等服务。

5.协调发展。从青冈县的实践来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三个层次的调整,把结构调优、产量调增、质量调高、效益调好、经济调活,最终把农民调富,摆脱小农经济即一家一户生产关系的束缚,走农业集约化即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大力发展生产,大力繁荣经济。

从长远看,要建立健全省级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加销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搞好优势品牌整合,把各级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实体经济组织、个体小作坊等组织起来,形成集团优势,保证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兼顾农村社会事业同步推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保证农村的和谐稳定[5]。

[1]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本书编写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政策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

[4]宋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吴晓东.中国农村养老的经济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F2

A

1007-4937(2011)04-0053-03

2011-03-21

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合作基金课题(08JJKT019)

王炳春(1964-),男,山东文登人,副教授,经济管理博士,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

姜新旸,陈淑华〕

猜你喜欢
试验区全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