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垄断资本的双层结构及其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2011-04-11 03:01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跨国

梁 孝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跨国垄断资本的双层结构及其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梁 孝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跨国垄断资本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双层垄断结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西方跨国资本不断向中国产业核心渗透,并力图把中国产业纳入垄断结构之中。在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秩序的过程中,这种跨国资本的垄断结构已经开始挑战并威胁中国的产业安全。在参与全球经济的进程中,国家必须发挥作用,并通过反垄断、扶持战略性产业、注重高端产业的整体性来维护中国的产业安全。

跨国垄断资本;双层结构;产业安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了相互依赖的特征。但是,这种相互依赖并不简单地等于互利共赢。西方跨国垄断资本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它以跨国公司为形式,通过全球化形成了中心—边缘的双层结构。这是一种新的垄断形式,这种垄断形式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削弱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彻底依赖垄断资本来获得垄断利润。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秩序,这种跨国资本的垄断结构已经开始挑战并威胁我国的产业安全。

一、跨国垄断资本双层结构的形成及特征

跨国垄断资本的双层结构是西方跨国公司在应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这一新型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形成的。二战以后,为了缓解由消费不足引起的生产力相对过剩这一资本主义痼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并利用国家的力量限制市场的破坏性力量,通过建立福利制度、国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鼓励个人借贷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大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西方资本主义由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但是,凯恩斯主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以“滞胀”的形式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陷入了整体性危机。

面对新的经济危机,资本积累的逻辑必然要突破国家的制约和国家的界限,“资本的应对之策是集中和全球化扩张的双重运动”[1]。这一过程形成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出现了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特点。

所谓集中,是指资本在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集中,在每个行业中形成少数垄断集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研发投入巨大,风险也随之加剧。为了避免竞争导致两败俱伤,不同国家大的垄断集团之间寻求妥协,开始交叉投资、相互持股、并购和结盟。从根本上看,这是大的垄断集团根据各自的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优势所形成的合作,以期共同垄断市场,并按照各自的实力分割市场利润。

所谓全球化,是指西方垄断资本集团根据不同国家工资成本差别、技术水平差别,在全球配置产业链。这种全球战略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产品规格,并将每个分公司都变成专门生产制成品的某个个别组成部分的单位。”[2]基于这种战略,西方垄断集团纷纷把制造和组装环节转移到新兴工业体内。这个过程本质上也是西方跨国资本追求全球垄断的过程。

在资本的集中和全球化进程中,垄断资本的最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垄断获得最大限度的资本积累。因此,在产业向外围转移的过程中,西方垄断集团对外部世界的控制并没有减弱而是加强了。它向外部转移的只是生产制造部门,即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外包网络等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产业链。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多国公司的大部分工作依然集中在其所属国的领土,资本大部分为该国所控制,企业的领导职务也是如此。再有,几乎全部的研究开发,尤其是战略性工作都是在公司所属国的本土进行的。”[2]通过对核心技术、品牌、销售渠道和产业链的整体控制,西方跨国资本仍然牢牢控制着转移出去的生产部门。

这种集中和全球化的过程形成了跨国资本全球垄断的中心—外围双层结构[3]。在资本主义发达的核心地区,跨国垄断集团为了共同垄断技术和市场,彼此的合作要多于竞争。同时,子公司、外包网络则被排斥在外围,这些新兴工业体中的小公司为了承包跨国公司的业务不得不进行惨烈的竞争,而跨国资本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正因为垄断资本跨国化的新特征,一些传统的经济学指标如GDP、贸易顺差等概念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比如,日本和美国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顺差,为此两国之间摩擦不断,人们也曾一度认为这是美国开始衰落的标志。但是,一个美国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却凭借投资者的直觉道破真相:一台东芝手提电脑在美国售价1 000美元,其中,东芝公司要从美国购买价值300美元的英特尔芯片和50美元的视窗操作系统。这样,美国和日本之间出现了650美元的贸易逆差。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东芝公司可以获得50美元的利润,而一个英特尔芯片的利润是250美元,一个视窗系统的利润是49.95美元。美国公司的利润是日本公司的6倍,之间的利润差是250美元。所以,他说:“实际上,我们正在经历顺差……正在经历利润顺差。”[4]再进一步说,美国的公司可以根据成本把芯片制造外包给台湾和东南亚的企业,而日本东芝公司也可以把电脑组装外包,这些外包公司的利润自然更低。总之,跨国公司通过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外包,集中于核心技术研发而形成技术垄断。在相互依赖和互利合作的外表下,跨国垄断资本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当然,跨国垄断资本在向外部转移制造业的过程也是资金和技术的转移过程,它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宝贵的资金和技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沙奈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理想地同时带来外汇、新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就业—和技术转让……是知识和手段转让的时机,亦是当地企业的经营者——股东、干部、技术员、工人学习甚至适应外国技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时机。”[5]落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国民收入低,从而导致储蓄不足;这又会导致投资匮乏、就业不足;就业不足反过来又会影响收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跨国资本转移的资金和技术则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不足、投资少的问题,也能够缩短国内发展进程,并提高技术水平以及促进就业。

但是,跨国垄断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垄断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因此,跨国垄断资本为了保证对核心技术的绝对垄断,只会转移即将淘汰的二、三流技术。同时,跨国资本必然要控制外围地区的产业,尤其是它的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垄断资本并不是简单地消灭潜在竞争者的生产能力,而是要它的生产能力没有自主性、没有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使其在技术上依赖国际垄断资本。因此,我们对经济全球化中相互依赖的趋势要有清醒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发达地区,跨国垄断资本之间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相互妥协、合作,共同瓜分全球市场,相互依赖是建立在水平分工的基础上的。而垄断资本与新兴工业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是建立在垂直分工的基础上的,垄断资本通过技术垄断,把新兴工业体压制在产业链低端,使新兴工业体对它产生单向依赖,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垄断利润,而劳动剩余的流失则将对新兴工业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跨国垄断资本对中国产业的冲击

由于中国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配套设施、潜在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价格优势,中国对外资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外资的大量涌入,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宝贵的资金、技术、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目标与跨国垄断资本的利益是存在重大差别的。中国的目标是利用外来的资金和技术提升中国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水平。而跨国垄断资本具有垄断性和掠夺性,它既追求利润,更追求垄断,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因此,跨国垄断资本进入中国,总是要消除中国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消灭未来的竞争者,并把中国产业纳入它的中心—边缘垄断结构。所以,外资在我国必然向核心战略性企业渗透,或者削弱它,或者通过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的控制将其挤压在低端,使其失去未来发展的潜力。这种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实,其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跨国垄断资本对中国产业的渗透不断深入,有些行业已经为外资所控制。2008年,中国商务部的研究报告指出:“外资并购领域不断拓宽,正在从一般消费品行业向装备制造业、原材料等基础性行业拓展;独资化倾向明显,1984年到2007年,外商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由3.8%上升到78%;外资并购的战略意图增强,近年来外资并购国内知名和规模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增多。”可以看出,跨国垄断资本在一般性产业已经形成了垄断,并且正在有目的地向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渗透,正在日益侵蚀着中国产业的自主性。

第二,中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侵蚀,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引进外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提高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基本上实行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希望通过引进、吸收、自主创新等阶段提升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但是,由于中国体制中条块分割的痼疾,地方政府不正确的政绩观,再加上对外资的掠夺性重视不足,以“市场换技术”这一策略并没有成功,结果是让出了市场,丢掉了技术。从表面上看,在开放领域,在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比国内先进的技术,使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对于跨国垄断资本来说,这些技术是即将要淘汰的二三流技术,而作为工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却被严密地保护了起来)。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国的一些工业,甚至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却下降了,有些甚至失去了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出现了技术空心化。以彩电行业为例。彩电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中国彩电行业也有自己的名牌企业。但是,在彩电行业从显像管电视向平板电视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彩电行业却面临着技术空心化的尴尬。一台平板电视的“面板”约占到成本的70%,机芯约占到成本的15%,这两个核心部件占整机成本的85%。与日韩等外资企业相比,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两类核心部件上的生产能力几乎为零。在平板电视行业的利润分配中,中国彩电行业只能在其余15%的低端中寻找生存空间。这个空间只能是劳动力价格、组装、市场营销等环节。面对日韩企业,中国彩电行业的命运堪忧。

中国产业出现技术空心化,从一定意义上是跨国垄断资本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削弱中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果。通过合资控制中国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或者直接并购、消灭龙头企业是最通常的手段。同时,还有更隐蔽的手段,即通过眼前短期利益诱使中国企业放弃自主研发。以长虹为例,长虹最初是从军工生产转向彩电生产的,有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1978年,长虹从日本引进彩电生产线,与自己的技术结合,复制出13条生产线,令日方大吃一惊。随后,日方向中国倾销新一代彩电生产线和零部件,既便宜又好。面对中国旺盛的国内市场,只要启动这些生产线就会赚钱。既然买技术照样赚大钱,长虹和其他中国企业随之放弃了自主研发。更糟糕的是,这些发展策略挤压了中国技术自主创新的空间。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投巨资进行自主研发的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随波逐流,买技术结合国内市场进行生产。这样,日本通过廉价卖技术,诱使中国彩电企业放弃了技术研发。而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也就再也没有廉价的技术了,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在中国的民用航空业、轿车工业、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中,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而一旦跨国垄断资本在各个产业中消灭了中国的龙头企业,尤其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那么,跨国资本的垄断就会形成。而凭借产业和技术垄断,跨国垄断资本又会轻而易举地把中国的企业变成外包网络和变相的子公司。在中心—边缘的双层垄断结构中,中国产业将会被排斥在外围。即使中国企业拥有产权,也不能摆脱对跨国资本的依赖。在产业链的低端,为了获得跨国垄断资本的制造业份额,或者是外包业务,中国的企业之间、中国企业与其他新兴工业体的相关产业之间将会进行恶性竞争,而跨国资本则坐收渔翁之利。更重要的是,这种依赖将使中国产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扶持中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全球化一定程度弱化了国家的权力,但并非是一个非国家化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往往为产业投资提供指导、由国家补贴开发新产品,以争夺、维护自己在世界分工中的高端地位。当下,全球经济中的每个领域都几乎为几家跨国公司所垄断。如果要想打破这种垄断结构,维护中国产业安全,尤其是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实现产业不断升级,国家必须发挥核心作用。

第一,通过反垄断维护中国龙头企业安全。通过反垄断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做法,这是中国应该加以学习借鉴的。西方国家都有长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对资本主义垄断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为此,这些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通过立法或不成文的规定,严格审查外资的进入,以禁止行业垄断;而在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则是完全禁止外资进入的。美国是全球自由贸易的推动者,但在跨国并购中,一旦涉及国家安全,或者涉及产业的核心技术,美国相关部门就会禁止交易。中国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时就受到了严厉的审查,而中海油收购的尤尼科石油公司也功败垂成。其实早在1990年,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就曾下令并阻止了中国航空科技进出口总公司收购美国西雅图的一家生产飞机部件的公司的交易[6]。美国不仅仅针对中国,一旦涉及国家安全和核心科技,就是日本这样的盟国也是被美国排斥在外围的。因此,与其指责美国政府违反自由贸易原则,不如认真研究西方反垄断的现实措施,并加强相关法制、制度和队伍建设,这对于提升中国的反垄断能力、维护中国战略产业安全意义更大。

第二,增强战略性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国际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几乎都被数家跨国资本所垄断,高科技产业更是如此。但是,这些跨国公司在高科技产业的垄断优势并不全是自然形成的,更多的是战略性扶持的产物。在战略性产业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是通过国家扶持来研发核心技术及增强竞争力的。比如,1990年,美国成立了“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企业”,其中,美国能源部出资1.3亿美元,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联合出资1.3亿美元,资助这个企业开发一种质量轻、效力强的新型电池,以应对日本汽车行业的攻势[7]158。又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产省制定了开发本国计算机的五年计划。此时,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已经在日本开始生产计算机。1964年,IBM开发了全新的“系统360”,日本的产品全部过时,日本通产省随之制定了“超高能电子计算机计划”。70年代初,IBM开发了“系统370”,通产省再次注入研发基金,并将日本计算机产业合并为三家,以增强实力[7]158。可见,只有以高科技竞争力为基础,才能与跨国垄断集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是美日欧扶持战略性产业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竞争科技研发耗资巨大,即使跨国垄断公司也是慎之又慎,不敢轻易参与。就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高科技战略性产业来说,中国产业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无疑处于劣势,如果仅仅凭借这些产业自身的力量,其命运只能被压制在低端,成为组装车间。因此,在战略性产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国家必须在资金、市场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第三,注重战略性产业的整体发展。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意味着广泛地参与全球经济,并根据自己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国面对的现实是:西方跨国资本凭借高技术垄断,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只能付出巨大的代价购买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真正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高端技术。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拥有相对完整的、自主的高技术产业。这是因为现代科技高度复杂,高度关联,已经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群,这些高技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不断向前演化。在这种关联中,单一的技术无法升级,而一旦某些中间技术环节落后,将会影响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水平。所以,通过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群,维护战略性产业的整体性,国家的责任责无旁贷。美日欧等发达工业体都是通过把国家战略与跨国公司相结合,形成具有主导力量的完整的高端大工业体系。欧盟的“空中客车公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民用大飞机实际上是一个高技术群,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整体水平,可以通过它的不断升级,使一个国家的工业和技术保持在高端地位。为此,20世纪70年代,法国、德国和英国联合成立了“空中客车公司”,而不是根据相对优势购买美国的波音飞机。空客表面上是一家跨国公司,实际上是欧洲国家争夺航空制造业市场份额的工具,更是推动战略性产业整体发展的工具。“空中客车公司20多年来都是赔钱的,这并没有让出钱的法国、德国与英国政府不高兴。因为公司的确创造了一个航空企业,直接雇佣了数千名科学家、工程师与管理人员,这就是公司的任务,并不需要它赚钱。”[7]180目前,空中客车公司已经与美国的波音公司呈鼎足之势。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发展中,中国更应该从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重点扶持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如飞机、高铁、汽车等行业,而不是简单地不断购买西方的二流技术。扶持高技术产业群,对于拉动中国高端产业的发展、形成中国完整和自主的高端产业、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获得一席之地至关重要。

[1][埃及]萨米尔·阿明.理解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J].国外理论动态,2010,(2).

[2][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M].何竟,周晓幸,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07.

[3][美]戴维·科顿.当公司统治世界[M].王道勇,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266.

[4][美]安迪·凯斯勒.操纵金钱——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游戏[M].张志莉,周年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法]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M].齐建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42.

[6]王毅.中国产业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107.

[7][美]爱德华·勒特韦克.涡轮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中的赢家与输家[M].褚律元,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F27

A

1007-4937(2011)04-0060-04

2011-03-12

梁孝(1970-),男,北京人,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从事国际战略问题和社会认识论研究。

陈淑华〕

猜你喜欢
跨国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陈秋梅 跨国共谱抗疫曲
丹麦女王的跨国爱情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跨国执业的安全人沈建平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东西方的碰撞 惊艳乐坛的跨国音乐合作
中国农药由大变强,应向跨国巨头学什么?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自然资源丰裕是诅咒还是福音——基于跨国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