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判词的处理看翻译局限性

2011-04-12 06:33马小红
关键词:韵文判词字面

马小红

从《红楼梦》判词的处理看翻译局限性

马小红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红楼梦》诸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版本()是一部影响较广的完整译本,尽管该译本在保留原著语言风格特色和关注译文读者阅读习惯及感受方面已做得很出色,但有些部分,尤其是既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善于设伏的笔力,又包含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特色的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文虽有独到之处,但也反映出翻译的局限性。为此,尝试直接译出原著的影射、暗指之处,以期更好地帮助译文读者对原著的理解。

《红楼梦》;判词; 翻译; 局限性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英译本语言流畅地道,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特色,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曲、赋等韵文,不但体现了曹雪芹极高的文学素养,也构成了原著语言的一大特色,经过译者的精心斟酌,这些韵文大部分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只是原著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不但因为韵文的形式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还因为其中包含着作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发展的暗示而更难处理。在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中,对十二钗判词的处理大部分很成功,体现了译者独到的匠心,可也难免有些微遗憾之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翻译的局限性。

一、汉字的拆分、组合造成翻译的困难

由于汉字结构的特点,存在一字可拆分为两字或两字可组合为一字的现象,这在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翻译中造成了困难。在原著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迎春的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子”在文言中是“你”的意思,“系”即为 “是”,另外,“子、系”合起来就是繁体的“孙”,暗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判词暗示迎春遇人不淑,将被丈夫折磨欺凌,出嫁才一年就悲惨地死去。

译文为:

,

;

,

.

译文的处理说明了迎春将遇人不淑,但是因为汉语象形文字与英语单词在构造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别,“子、系”合为“孙”字的文字游戏很难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曹雪芹通过这个方式直接点出孙绍祖的姓氏的本意无法转达给译文读者。这一点很遗憾,不过也没有影响到原意的传达,译文读者完全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说明的迎春的命运,只不过不能像汉语读者一样,感受到曹雪芹将“孙”字巧妙地拆开嵌入判词中的匠心独运。在韵文的处理上,翻译往往有太多的局限。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王熙凤的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和繁体的“鸟”字合起来是繁体的“凤”字,指王熙凤;“一从”指她在贾府顺从贾母,“二令”指她号令荣府,“人”、“木”合起来是“休”字,指她被贾琏休掉。判词暗示了王熙凤曾经的风光和最终的悲惨结局。

译文为:

,

;

,,,

.

“凡鸟”翻译中无法体现合成“凤”字,直译成“this bird”,译文读者看不出作者有以“凡鸟”暗指王熙凤的意思。“人木”也无法在翻译中传达出两字可以合成一个“休”字的意思,译者译为“dismiss”,以帮助译文读者领会到作者所暗示的此人的命运。两处都体现了翻译的局限性,在韵文的翻译中,常常受到这种局限,而信息的损失往往不可避免,如果特别需要向读者说明,往往只有采取加注的办法。

二、汉字的谐音造成翻译的困难

在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翻译中,除汉字本身的拆分、组合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与谐音有关,同样很难在翻译中将作者暗示人物的原意表现出来。译者采取的也是照字面直译,例如李纨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完”与“纨”谐音,暗示这是李纨的判词。“兰”指贾兰,“到头谁似一盆兰”暗示李纨的命运在大观园诸人中是最好的,也暗示贾兰的命运会很好,所以他的母亲会让别人“空相妒”。曹雪芹笔力老到,善用伏笔,往往在不经意间若有若无的文字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个精彩的伏笔。

译文为:

,

?

,

.

汉字谐音的形式很难用英语表达出来。“完”与“纨”谐音无法在译文中体现,译文将“完”直译为“finish”,译文读者看出的是原著判词的字面意思,看不出有指出李纨的意思,“兰”译为“orchid”也只是原文的字面意思,译文读者是无法联系到贾兰的命运的。判词的前两句完全用直译的方法处理,原著中的暗示就转达不到译文读者了。然而由于翻译的局限性,“完”指李纨,“兰”指贾兰是很难在诗句的翻译中说明的,汉语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联想到具体的人物,译文读者却无从引起联想了。

另外,在元春的判词中也有一处很难使译文读者产生与汉语读者一样的联想和感受。

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三春”这里指的是贾府另外三个女儿迎春、探春和惜春,“初春”指的是元春。这句是说,贾府的另外三个女儿都没有元春风光荣耀。而“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虎、兔都是指生肖,古人用生肖、天干地支纪年;“大梦归”一句,古人有以“大梦”喻人生,又有“人生如梦”。这里是暗示了元春的 死期。

译文为:

,

.

’?

,

.

译文对这一段判词另加了尾注:“Tiger” and “Hare” are the third and fourth years in the twelve-year cycle. 这条尾注说明了“虎”、“兔”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译文读者可由此得出作者暗示元春的死期之意。问题是,译文读者从“spring”无法联想到贾府的四个女儿名字中都有个“春”字,将“三春”译为“late spring”、“初春”译为“spring’s start”,字面上完整转译了判词的内容,可是译文读者无从了解作者有对几个姐妹做比较的意思。英汉两种语言极大的差异导致翻译常常受到很大的 局限。

三、类似字谜的转译造成困难

还有以判词为谜面,谜底为判词所指人物的情况,出现在原著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以晴雯判词为例: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霁”指雨过天晴,扣晴雯的“晴”字;“彩云”,即“雯”。这段判词暗示晴雯将因他人“毁谤”而红颜早逝。

译文为:

,

;

,

.

,

,

.

译文完全忠实于原著的字面意思,完整地传达了判词的内容。可是“霁”扣“晴”,“彩云”扣“雯”在判词的译文中没有得到体现。事实上,在韵文的翻译中,这种汉字的字谜也是无法转译成英语的,如果一定要传达这一层意思,就必须要加注,而太多的注释必定大大影响译文读者的阅读速度和兴趣,从而使阅读欣赏的愉悦大打折扣。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要更多地考虑译文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感受。

另有类似的一个例子是袭人的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桂、兰”扣“花”字,“似桂如兰”寓意“花气袭人”,暗示这一段是袭人的判词。因为她是贾母给宝玉的丫环,本名珍珠,宝玉知道她原姓花,因陆游有“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遂替她改名袭人。

译文为:

,

;

,

.

译文完整地将判词按字面直译出来,但是“似桂如兰”的“桂”和“兰”直译为“osmanthus”和“orchid”,译文读者只能得到“桂花”、“兰花”、“芳香”的印象,不能像汉语读者一样与袭人名字的由来产生联想,从而将这一段判词与袭人联系起来。虽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判词的理解,可他们无从产生和汉语读者一样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多少也是一种遗憾。

还有香菱的判词,也有类似的情况。

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荷花”扣“莲”字,“根并荷花一茎香”一句,寓香菱即英莲,暗指这一段是香菱的判词。英莲谐音“应怜”,是甄士隐的女儿,幼时因元宵节由家奴霍启(谐音“祸起”)带上街观灯被拐子拐去,从此与家人失散,长大后被卖给薛蟠为妾。薛蟠的正室夏金桂为人阴险毒辣,将她刁难折磨致死。“两地生孤木”即两个“土”字加一个“木”,扣“桂”字,指夏金桂。

译文为:

,

;

,

.

译文将“根并荷花一茎香”译为“她像盛开的荷花一样清香”,译文读者不能看出香菱和英莲的联系。“自从两地生孤木”也是按字面直译的,译文读者也看不出谜底是“桂”字,作者在暗指夏金桂。当然,要想在这里完整地传达“两地生孤木”扣汉字“桂”的意思,同样需要加注说明。翻译中有这样的字谜存在,是很难完整传达而不丢失任何信息的。

此外,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还有一段似有可能会引起译文读者误解。

黛玉和宝钗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系用典,源自东汉乐羊子之妻停下织布机,剪断经线,劝丈夫不要中断学业的故事,这里指薛宝钗良好的妇德。“咏絮才”也是用典,源自东晋女才子谢道蕴以柳絮咏雪的故事,这里指林黛玉才思过人。

译文为:

,

-,!

,

.

从前两句的译文来看,“停机德”和“咏絮才”所指似乎是同一个人。不过这个问题已不是翻译的局限性的表现,故不属本文讨论的重点了。

四、解决翻译难题的尝试

十二钗判词的翻译,如果在忠实于原著本义的基础上将作者的影射、暗指索性挑明直译出来,而不拘泥于具体的文字,会更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更有利于提高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王熙凤的判词中,“凡鸟偏从末世来”一句,译文为:。“凡鸟”在翻译中无法体现合成“凤”字,译成“this bird”,译文读者看不出“凡鸟”合成“凤”字指王熙凤的意思,与其让译文读者感觉“bird”有些突兀费解,不如直接译为Xifeng appears when the world falls on evil times,如此虽在字面上没有原著的“凡鸟”,实际还是忠实于原著的。

又如,元春判词中的“三春争及初春景”一句,译文为:’?“spring”无法令译文读者联想到贾府的四个女儿名字中都有个“春”字,从而理解这是说元春比三个妹妹都风光富贵。如果将“三春”译为“the three girls”、“初春”译为“their oldest sister”,译文读者会更容易理解判词。

再如,香菱判词中的“自从两地生孤木”一句,译文为:。这是原文字面的直译,译文读者要理解有些困难,不如直接译出夏金桂,会更好理解。可以译为:After she meets the insidious Jingui。

最后,在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一句,译文为:

,

-,!

如果也将影射所指直接译出,可译为:

Alas for Baochai’s wifely virtue,

Daiyu’s wit tos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五、结束语

韵文的翻译往往比散文更加困难重重,译者在形式、内容和修辞等各方面辗转斟酌,所耗心力往往比自己提笔写作更甚。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字巨大的差异,决定了韵文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虽然多少有些遗憾,可正如诗之于唐,词之于宋,曲之于元,小说是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在这个小说发展的高峰时代诞生的《红楼梦》,其艺术性和思想性之高,不愧为人类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探索理想的翻译方法,将它介绍给更多的国外读者。

[1] 曹雪芹, 高鄂. 红楼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42-45.

[2] Tsao Hsueh-chin, Kao Ngo. A Dream of Red Mansion [M].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10: 95-97.

[3] 贺新辉主编. 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0: 43-79.

[4] 刘耕路. 红楼梦诗词解析[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 49-74.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in Verdicts of

Ma Xiaohong

(,,,)

The celebrated Chinese classic novelhas aroused great interest since it was finished by Cao Xueqin in the middle of the 18th century. It was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English version ofanalyzed in this paper was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This version is widely accepted and applauded for its smooth expressions and great efforts in keeping the special styles of the original novel. Although it is among the bes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novels, there are still some details with a little bit pity, such as the verdicts of Twelve Beauties of Jinling, which clearly indicates the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

H315.9

A

1009-895X(2011)01-0006-04

2010-12-12

马小红(197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E-mail: mxhcindy@yahoo.com.cn

猜你喜欢
韵文判词字面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汉诗和译的文体研究——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为例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论我国古代判词中的传统诉讼文化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