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研究

2011-04-12 20:59刘会新王志宏张立富
关键词:关怀政治思想

刘会新,王志宏,张立富

(1.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3)

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研究

刘会新1,王志宏1,张立富2

(1.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3)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问题,应依托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和生命关怀教育等内容;给出了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为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视角。

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后勤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问题应运而生,渐渐成为值得深度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国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当今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在此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这种形势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成才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而作为对大学生实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等院校,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力度不够,一些学生开始盲目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造成其价值取向扭曲,理想追求淡化的不良情形。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问题 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自主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特殊性,又使得许多不良信息和错误的价值文化观念在网上出现,进而造成一些人对我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误解,影响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拓展思路,创新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依托的主要内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的最好依托,[1]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的最好体现。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依托的首要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爱国是人类群体认同感的集中体现,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要对自己的家庭、家乡、民族以及自己的国家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而,把爱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依托的首要内容,无需作过多的铺垫,就能够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会受到群体抵触情绪,符合有效性易接受的要求。

同时,爱国主义教育还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最佳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原则就是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发奋学习、扎实工作、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靠被动的接受,而要靠主动式吸纳;不能仅靠个体式参悟,还要靠共鸣式感知。爱国主义教育正是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可设计各种诸如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

(二)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感情世界比以往更加丰富,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恋的情感十分明显,将感恩父母作为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堂课,是感恩教育切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好时机。感恩教育顺应了人们知恩图报的自然心理规律,容易被接受。同时,感恩教育可以以父母的期待为号召,去承载许多思想政治教育期望达到的教育目的。通过感恩教育和对父母的感恩情感的引申与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对学校、对社会知恩感恩的良好意识和心态,可以大大消解社会不良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刺激,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生存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先直面的将是生存的压力。跟当代的大学生谈生存,虽然话题有些沉重,但是非常现实,尤其在目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生存环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充分相信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勇于开展生存教育。生存教育也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的有效载体。现代社会要生存,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很多。如团结协作精神、积极竞争的意识、不畏困难、能够承受失败并争取成功的意志,都是生存教育中的必然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的应有之义。

(四)生命关怀教育 生命关怀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是在人的物质性生命的基础上,对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完整性、人文性的培育和完善。[2]因此,生命关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依托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易于被广大学生接受,又能够在生命的发展、完善和寻求存在意义的宏大主题下,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教育内容的实施。

生命关怀教育,也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实施生命关怀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关怀学生群体的利益,关怀学生的情感诉求,关怀学生的成长环境,关怀学生的信仰。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展以充分自由的空间;坚持接近性原则,深入学生生活,服务学生;坚持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坚持激励性原则,激发学生保有对生命的持续热爱,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放弃,勇于和困难作斗争,走出生命的黑暗,迎接无限光明。

三、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目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学校。[3-4]大学生处在成长过程中,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改革开放、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可塑性很大。由于年轻,社会阅历浅,缺乏对历史的系统了解,缺乏实践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缺乏理论根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差。因此,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舆论报道等都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利的一面。此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就成为了决定学生意识走向的重要因素。结合目前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依托的主要内容,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应为:

(一)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两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环节,能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社会主义的观念、集体的观念为中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继承我国优良传统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

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真正承担起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明确的对学生实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通过“两课”教学,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党校对其进行理论、业务培训,提高其政治理论和业务管理水平;二是有计划地选送到其他学校进修学习,培养提高;三是鼓励在职学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树立新时期党务政工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四是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教育,并不断给他们确立新的目标,压担子,加强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五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立志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作科学去探索,当作崇高事业去奋斗。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情感素质、智能素质,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刻苦学习,提高能力水平,跟上时代步伐,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三)弱化教育内容的政治性,突出教育内容的人文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意识形态功能特性,而且也应注重人文认知功能特性。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它必然包含着深刻的人文要素,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如果只是单一的政治说教,这样的政治也就变成干瘪的躯壳,僵硬的魔咒。因此,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性,在教育内容上应该更多的突出人文政治的意识,教学中不再是干瘪的政治说教和空泛的大道理讲解,而是既有知识信息的传递,也有人文意境的营造;既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有心与理的交流;既有政治世界的展现,也有生活世界的关照;既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也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协调性,同时也实现了教育对象——人的可持续发展性。

(四)更新观念,确立以人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实质是以人为本。教育必须是人的教育,人的需求是发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真正的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前提。同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根基,回到自己的家园。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起点,通过人教育人、人关怀人、人影响人的工作状态和通过培养的人来标示自己的存在。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要靠人来实现。丧失了人,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基,也就必然出现“政治教育”的空场”。[5]然而,当我们通过“以人为本”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不难发现,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地位并没有凸现出来,而是存在着“政治化”、“社会化”等“物化”和“虚化”的倾向,人成了政治教育的机器、工具,任凭教育者的“灌输”和“填充”,其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一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就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避而远之。这就要求教学中,教育者应该让“人”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是目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理解人、尊重人、教育人,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直接着力点,激发人的“活性”因子,体现出人的生命意识、生活意识和思想意识,这样可以缩小政治教育目的的公约数和模糊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1]朱小理,胡 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途径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9):38-39.

[2]王志华.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策略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3):90-91

[3]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90-92.

[4]刘 洋.浅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6(3):29-30.

[5]高 慧.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2008(2):16-18.

A Study on the Approaches for Moral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IU Hui-xin;WANG Zhi-hong1,ZHANG Li-fu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goy,Qingdao Shandong,266520;2.School of Commerc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3)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important forces for realizing the rejuvenation of our country,and theirmoral and ideological qualities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success of our socialist course.As how to choose the path for mor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n university students,we should consider patriotism,gratitude education,survival training,and life care.This article offers the path for such education which ha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educators.

higher schools;university students;mor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approaches 〔编辑 郭剑卿〕

G651

A

1674-0882(2011)01-0093-03

2010-11-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7JA630058)

刘会新(1975-),女,黑龙江克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志宏(1970-),女,吉林怀德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立富(1962-),男,黑龙江鸡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关怀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