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适初探

2011-04-13 01:29
关键词:自主性个体原则

邓 红 红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学部,哈尔滨 150080)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已经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互动,一种普通的交流形式,而是衡量主体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以及在社会中的相互联系、彼此互助的一种行为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中坚力量,这样的群体本身就融合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所以,一方面,每个个体的交往能力的成长都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各种人际交往关系的成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意识。这种互动的关系,自然就有助于个体之于整体的调节作用,整体之于个体的载体作用。可见,人际交往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门课,无论从前还是今后,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都应该适应整个社会的融洽发展,尤其是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必然接受交往能力卓越的个体。

但是,事实证明任何的交往技巧和交往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通过相应的引导并在实践摸索中获得的。这样的获得需要过程,需要正确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自我调适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

1 自我调适能力的必要性

自我调适就是指当出现一些心理压力和障碍的时候,能够主动地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适当方法,来调节自我,缓解内心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恐惧、孤僻、嫉妒、猜疑等[1]方面。要想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整合的人,必须要创设出适宜的环境,在社会各方面的整合调节中,能够达到自身交往能力的认识、接受以及修复这样的过程。

1.1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这里很多问题通过自身的调节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析才能更好地解决,比如大学生的自卑感、自负感和嫉妒感。

自卑感是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交往能力水平等个人因素过于低估,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缺乏自信,处理事情敏感、小心谨慎。自卑感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一是现实交往中受到挫折,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反应。比如在和同学的主动交往中被拒绝后而产生的极端反应。二是生理上表现出的某些不足而引起的消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因为身体上和生理上的某些缺陷总是认为在交往中会给自己带来尴尬和难堪。三是对自我智力与能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其实每个正常人的智力水平差异是不大的,而且个人的能力也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锻炼的,长时间地过于低估自己,就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的暗示。四是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过低带来的消极自我暗示[2]。没有正确认识自我,在进行自我测试和评定中必然会得出与实际不相符的答案。自卑感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就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交后果,比如自闭、孤独、恐惧等症状。

自负感和自卑感正好相反,它是指过高地评价自己。在交往的过程中愿意给自己设立很高的位置,自以为是,希望大家都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服从于自己。在看待问题上,指从自身的角度和经验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愿意把自己的主观性强加给别人。

嫉妒感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复合情绪[3]。其实大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过强过盛、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嫉妒感。这种嫉妒感很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往往会发生一些极端的行为,甚至是来打击报复别人。而这样的后果也是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厌恶,从而使自己的交往也变得寸步难行。

1.2 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而作为社会中的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希望能够建立一种良好的联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只有是良好的、深厚的,他的发展才可能是良性的。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别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认识这一点,社交能力才能不断地成熟,才能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社交能力成熟的基点在于正确地认识自我,真诚地对待他人。而每个个体掌握良好的社交能力就是为自身发展储存能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应该在整个能力发展方面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因为健康的心理、成熟的人际交往关系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而这种能力还可以产生最直接的效果。所以进行交往能力的自我调适本身就是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

1.3 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承载着每个个体的发展需要,每个个体的发展组成整个社会大的氛围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是每个个体单独行进的跑道,它需要建设者、引导者、开拓者一起的努力才能达到最后的终点,这些因素放到一起形成巨大的网状。在这个网状结构中,个体只有有序的发展才能够和谐、平稳,而不至于混乱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的。

2 自我调适能力的原则

人际交往虽然需要很多沟通的技巧和相应的交往能力,但其根本的精神准则不能变,必须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人格定位都是在这个时期内逐步形成的。而大学生的交往能力简单,动机单纯,可塑性强,所以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能够秉着相应的原则来调整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将是这个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2.1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主要强调的是自我意识、自我反省问题,同时它还包含了很多理性的意识。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更愿意倾向于自主性,既有主观的自我意愿,又包含一定的客观因素,虽然在处理社交关系中各种因素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但无论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大学生自己都应努力调适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提升沟通技巧,更愿意从自主性角度亲自尝试体验,而不计较成功概率。

而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暴露出交往能力不足的特点。有些大学生交往能力欠缺,很难与人进行交往,而这种交往失败往往就是和自身的能力有关,也就是缺少交往的自主性,不能主动地进行交往,而在被动地接受交往的过程中又不能理性思考,最终导致交往失败,久而久之就害怕交往,进而封闭自己。还有一些大学生交往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只顾埋头学习,不主动与人沟通交流。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懂得学习的机器,而是需要各方面都能够独立发展,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沟通能力发展的个体。可以说自我调适能力的最突出的原则就是自主性原则。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展示自己的个性又要有选择地遵从一些交往规则。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事前预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要正确认识自己,切忌盲目。

2.2 整合性原则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能力的具有不是天生的,他要通过一种方式,把自己的思维、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的心理过程。而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整合你内部的心理结构来增强整体的效能。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调适就是在内心中对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必要的梳理,然后合理地整合到一起,发挥它在与人沟通过程中的最大化效率。

大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首次最显著、最强烈的时期,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调整内部心理结构,难免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所以说在日益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为了避免消极的负面影响,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整合性理念,塑造成熟稳定的人格魅力,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培养宽容、仁爱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2.3 阶段性原则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分阶段地进行养成和训练。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调适也是要遵循这样一种原则,即阶段性原则。

首先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试探性地进行初探,了解他所交往的人群的大致情况,了解对方或者群体对自身的可接受度,自己是否能够获得对方和群体的认可。其次,在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以及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主观因素,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大致有两种:认可、不认可。当然这也包括交往客体的整体素质问题。最后,得到群体认可的个体就会利用自己原有的交往态度继续交往,没有得到群体认可的个体需要作出自我调适,寻找自身与群体中的差别进而自我反省,找到融入群体的切入点。

3 自我调适能力的策略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一项社会活动,无论它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形式,都必须要积极地去面对,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别人要多关心、理解和宽容,真诚地对待每个人。对大学生来说,交往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只有正确地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交往策略。

3.1 理论引导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理论引导是个必要的手段和方法。从中学时代的埋头苦读,到大学时代的注重素养和能力,这个转折点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适应、融入社会。而这种能力的塑造光靠表面的解释是不够的,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引导。在交往的理论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学,懂得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克服交往中存在的缺陷和自身性格的弱点。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比如如何给交往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等方面的一些内容。

3.2 实践运用

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操作是关键。在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懂得合理运用交往技巧,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体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所以,生活在集体中的大学生,幸福感的指数会直接显示其交往能力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人际交往策略的运用是能力的展现,是灵活的、自如的,任何死板的,带有功利色彩的人际交往都会遭到摒弃和失败,大学生的交往是单纯的而又洁白的。

总之,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浓浓一笔。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大学生必须要学会主动与人交往,也要重视交往技巧,这样才能顺利地融入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和朋友关系,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1]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

[2]叶红梅,张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74.

[3]杨友娥.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10):1.

猜你喜欢
自主性个体原则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