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2011-04-13 05:45陈四光郭斯萍
关键词:张载天理理学

陈四光,郭斯萍

(1.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2.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陈四光1,郭斯萍2

(1.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2.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德性之知;格物致知;涵养本心

一、德性之知的内涵

由张载提出并且成为宋明理学重要思想范畴的“德性之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关注的重点。中国心理学史研究领域也将其作为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德性之知”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回顾诸多学者对张载“德性之知”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将“德性之知”理解为一种直觉。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一书认为,张载认识到了天地间事物无穷而人的认识有限的矛盾,但是他“不是采取积极的认识外物的途径,而是教人放弃认识的努力,转而用‘尽心’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凭直觉的认识方法,能够达到‘知性知天’,这就使张载的认识论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轨道,陷入唯心主义的歧途”[1]。冯达文、郭齐勇与此观点相似,他们认为,“张载的德性之知是区别于见闻之知的道德直觉”[2]。

第二种是将张载的“见闻之知”视为感性认识,而“德性之知”被认为是理性认识。这种观点明显受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影响。如潘富恩、施昌东的《中国古代认识论史略》认为:“张载就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见闻之知’,一种是‘德性所知’。前者就是感性认识,后者则属于理性认识。张载认识到感性认识有局限性,还必须要有理性认识,才能够将认识加以深化,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性。”[3]中国心理学史研究者杨鑫辉、燕国材均沿用此说法[4,5],认为德性之知相当于认知中的思维。

第三种认为“德性之知”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夏甄陶的《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认为,“在张载看来,所谓‘德性所知’是关于‘神化’的知识,只能通过德性的修养才能达到。……在这里,张载反复强调‘神化’不是通过智力思维所能强知的,只有通过德性的修养,作到‘德盛仁熟’,才能自然而然地‘与天为一’,达到‘穷神知化’的境界”[6]。台湾学者韦政通也持相似观点[7]。

要理解张载的“德性之知”,需要从理解他所说的“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入手。他说:“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正蒙·诚明篇》)“自明诚”是穷尽一切物理之后,使得气质之性转变为天地之性。而“自诚明”则是当一个人已经“尽性”,人之性与天性完全合二为一时,就能够明白一切物理。张载的哲学思想是所谓的“气一元论”,他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由气聚而形成的。人与天地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天性先天地存在于人和物中,只是气的状态不一样,导致天性在人和物上具体表现出来的人性与物性不一样,但是不管是人还是物,它们都先验地存有天性,所以本质上它们是一体的。当一个人的人性与天性完全吻合时,他就能够体悟到自己和万事万物是一体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后,人性完全与天性吻合,人体悟到自己与万物同一,这就是“诚明所知”,而“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这种“知”正是张载所说的“天德良知”、“德性之知”。

回到前文三种对德性之知的理解,第一种看法把德性之知理解为直觉,是侧重于德性之知的认知形式;第三种观点认为德性之知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境界,这是侧重于德性之知的认知结果。通过对张载德性之知思想的分析,本文认为德性之知的内涵应该既包含认知形式也包含认知结果,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张载的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学说,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孟子“孺子坠井”的论证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儒学的要求。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承认,扩大影响,必须在形而上学层面上进行论证。其哲学思想试图通过宇宙论来说明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所有的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那么“民胞物与”,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既然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当然应该仁,应该孝。在这个理论推导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如果要对其他人“仁”,首先要能够体悟到其他人以及万物和自己一样都是天地所生,是同为一体的。如果无法体悟到这一点,天道与人道割裂为二,那么张载的哲学逻辑就会破产。这种天人一体的体悟是为了使人们认识到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在这个逻辑思路中,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儒家伦理逻辑实现的前提。张载之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继承了其哲学思想逻辑,并且着力于完善实现德性之知的途径。为了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程朱理学强调通过向外格物致知的途径来实现,陆王心学则走上了一条和程朱理学不同的道路,认为“心即理”,既然人的本心就是天理,那根本就不必向外格物穷理来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要发明本心,就能感受到“万物皆备于我”,这就能够体悟到天人合一境界。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静坐、克己、践行等方法来达到发明本心的目的。

二、德性之知实现途径的心理机制

宋明理学家采取了种种途径来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然而这些途径、方法有效吗?如果有效,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德性之知实现途径的内在机制。

首先分析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心理机制。

要想更加深入了解格物致知工夫论的机制,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将从“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层面和体用层面(包括伦理层面)入手进行分析。

在本体论层面上,当不断地发现事物都是禀受天理的,最终便会得出结论,万物都是禀受天理的。格物致知的认知过程与归纳过程非常类似。

基于价差返还机制的月度集中市场模拟及参数影响分析//陈思远,王波,王佳丽,林刚,王亚骏//(16):111

试举一个归纳过程来说明。比如说“乌鸦都是黑的”这个结论的得出,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断归纳的认知过程。不可能将全世界所有的乌鸦都观察一遍,然后再得出“乌鸦都是黑的”这个结论;当然也不可能仅仅观察少量的乌鸦就得出“乌鸦都是黑的”这个结论。只有不断地观察,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可以假设“乌鸦都是黑的”这个命题成立。这是一个典型的由特殊到普遍的归纳过程。然而归纳法也很明确地表示,这个结论不是确定的,通过不断的归纳只能增加结论正确的概率,而无法最终确定结论就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无法把世界上所有的乌鸦都观察一遍。然而格物致知的过程虽然看起来与归纳法很相似,其实也有很大差异。看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这是经验获得的客观知识。但格物致知的认知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包含着的“理”并非经验得来的,而是宋明理学思想预设的,即这是宋明理学思想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是不需要过多证明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格物致知的过程虽然表面上与科学的归纳认知方法相类似,但绝不是科学的认知过程。

在体用关系层面上,虽然具体事物的功用是不一样的,但是透过具体事物的功用去认识其本体,会发现每个事物的本体都是相同的,其本体都是“理”。

通过对格物致知过程的分析可知,不论是本体论层面上还是在体用层面上,格物致知的过程都与归纳法很相似。只不过在本体论层面上,直接认为每个事物都禀受天理,而在体用层面上,则是通过事物之“用”来认识事物之“体”皆为“理”的。由认识到每个事物都蕴涵着“理”,最终得出万物一理、万物一体的结论。然而格物致知的过程和归纳法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归纳法归纳的是经验,而格物致知归纳的对象却是预先设置好的“理”。正因为“理”是预设的而不是经验的,所以格物致知与其说是通过归纳的方法,让人认识到万物都是禀受天理,从而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如说是通过不断的信息灌输,使得人们将万物禀受天理作为一种信念。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则是在信念的影响下产生的认知错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断地重复信息对人的认知及态度都会产生影响,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灌输的信息。毫无疑问,程朱理学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论点。其思想的严密与复杂是有目共睹的。在其内在机制上,它是通过不断的信息灌输,强化了受众对它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的熟悉程度,并因其周密的论证,获得了受众的认同。在思想的不断重复灌输上,程朱理学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格物致知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本质上也是一个信息重复灌输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将读书作为格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起到信息重复灌输的作用。其读书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不断地感受书中蕴涵的天理。

其次,再看陆王心学涵养本心的心理机制。

心学和理学的目标相同,只是达成目标的路径不同。理学披着理性主义的外衣通过向外格物致知来达到体悟天人合一境界,而心学家则是通过向内发明本心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来说通过静坐、克己、践行等方式。下面针对这几种方式一一展开分析。

(一)静坐

静坐是心学家常常使用的修炼方法,它会给练习者带来某种顿悟性质的神秘体验。其实不仅是陆王心学重视静坐,杨时、罗从彦、李侗等也都非常重视静坐,都经验过静坐带来的神秘体验。

这些神秘体验早已引起学者的注意,陈来在分析了宋明理学种种神秘体验之后,将其概括为六点:“(一)自我与万物为一体。(二)宇宙语心灵合一,或宇宙万物都在心中。(三)所谓‘心体’(即纯粹意识)的呈现。(四)一切差别的消失,时间空间的超越。(五)突发的顿悟。(六)高度的兴奋、愉悦,以及强烈的心灵震撼与生理反应(通体流汗)。”[8]381考察这六个方面,其实前四点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说明静坐可以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第三点是心体的呈现。心体即心之本体,在心学中心之本体就是天理。心体之呈现就是完全显露出天理。第五、六点则是静坐之后产生神秘体验的形式和相伴随的情绪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静坐工夫产生的神秘体验与其他宗教静坐产生的神秘体验是相似的。基督教通过静坐冥想可以体验到与上帝同体。印度教则体验到梵我同一。W.T.Stace对不同宗教静坐产生的神秘体验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神秘经验的根本特征则是“合一性”(oneness)体验。但是不同的宗教其合一的对象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取决于静坐者所信仰的内容。也就是说,静坐可以产生神秘的合一性体验,但是与什么合一取决于静坐着的精神信仰。信仰上帝就会体验到与上帝合一,而理学家信仰的则是无所不在的天理,其体验到的是与万物合一[8]。

由于宋明理学家大多有出入佛老的经历,他们应该了解静坐带来的体验,并将之纳入理学体系,为自己的思想服务。后世很多学者根据静坐来批评理学是禅有一定合理性,因为理学的静坐工夫毕竟是从禅宗引入的;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静坐只是一种手段,关键是要看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理学静坐的目的和禅宗静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由于思想体系不同,修炼的目的也不同。禅宗通过禅定希望实现精神的超越:超越现实,超越生命。而理学家则是通过静坐来体悟天人合一境界,由这种境界的体悟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二)克己

克己工夫其实就是要消除人的欲望。王阳明的“克己”工夫就是要去除“私吾”,成就“真吾”。将王阳明之“真吾”“私吾”思想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相比较,可以窥见“克己”工夫的特点。

弗洛伊德将我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是先天的、潜意识的,以满足欲望为目的的。超我则是后天社会道德教育内化产生的我。自我对本我和超我起到调节作用。从功能上来说,王阳明的“真吾”类似于弗洛伊德之超我,“私吾”类似于本我。虽然王阳明没有提到自我,但是其思维中还是隐约有自我的位置的,否则是谁在克制“私吾”而倡明“真吾”呢?王阳明与弗洛伊德之间比较的意义不在于功能上的相似性,而在于他们关于人的道德以及欲望的来源认识上的差异。

王阳明认为的“真吾”是天所赋予的,因此是天生的,而非后天教化的结果。而“私吾”倒是受到后天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激发了人的私欲产生的。王阳明与弗洛伊德在人的道德与本能欲望来源上的看法恰好相反,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待道德自我与本能欲望自我的态度不同。弗洛伊德对待本能的本我不仅仅是压抑,还有升华。压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最基本的防御机制,目的是阻止潜意识中那些具有威胁性的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比如儿童期的“弑父娶母”情结,由于不为社会所允许,所以防御机制将其压抑在潜意识中,到了成年之后已经意识不到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结。而升华则是将不被社会容许的本能以社会容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人的死亡本能,对内表现为自杀、自残,而对外则表现为破坏、暴力。通过升华,将对外的死亡本能转变为竞技体育。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对于人的本能既有压抑排斥的一面,也有容许其释放的一面。而王阳明对于本能的“私吾”则持完全排斥、否定的态度。

(三)践行

不论是理学家还是心学家,都在不同层面上强调道德实践、道德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行为来强化人的道德意识。社会心理学家贝姆(D.J.Bem,1967)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第一,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第二,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不清楚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9]。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不是通过内省的方法去认识自己,因为人的内部线索很微弱,很模糊。人们是通过外显行为和外界环境来推测自己的内心态度的。如果人的行为不是受外界环境压力作出的,那么这个行为就可以反映人的态度;如果一个行为是受到外界压迫作出的,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态度就是和外在行为正好相反的。乔纳森·弗里德曼(Freedman,1965)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设想[10]。

心理学研究都表明,说服一个人接受某种态度,最好的方法是使之在外在行为上符合这种特定的态度。通过行为实践这种外来的态度就会内化为这个人自己的态度。虽然这个态度是外来的,但是由于这个人已经按照这个态度行动,他的自我知觉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认可并接纳这种态度为自己的态度。学校教育学生见到老师要敬礼,以及对着国旗敬礼、唱国歌等都是利用这一道理来强化学生尊敬老师和爱国的态度。

宋明理学家的践行工夫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应用。一方面通过读书进行思想灌输,让人认可道德规范,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让认知主体不断地实践道德行为,使其认为自己内心确实是认同道德规范的。这进一步增强了认知主体对理学所设定的天人合一境界的认同,大大增加了体悟天人合一境界的可能性。

三、德性之知的认知特点

根据上文对德性之知内涵的分析,以及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工夫论的心理学分析,可见德性之知有如下认知特点。

首先,德性之知不是为认知而认知,它是为理学思想服务的,是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内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是理学思维逻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宋明理学希望构建一个有秩序的道德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每个人都表现出对他人的友爱。为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理学家构建了自己的逻辑体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禀受天理而生,因此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既然如此,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友善。要实现这一目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人们体悟到天人合一境界。

所以说,德性之知既不是要获得自然知识,也不是要获得伦理知识。在理学思想中,伦理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每个人都是先天地具备这些知识。它只是要通过认知达到一种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儒家思想合理性的基础,只有承认了天人合一才能说明人性善的合理,才能论证儒家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仁、义、礼、智、信)的合理性。

其次,德性之知在内在机制与上宗教心理机制极其相似。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工夫和西方科学归纳法表面上非常相似,但是实质上是不同的。归纳法归纳的是经验获得的知识,而格物致知积累的只不过是理学家预设的“天理”。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程朱理学只不过是通过不断重复来强化人的天理信念,从而产生天人合一的认知错觉。而陆王心学派的静坐心理机制和宗教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试图通过静坐来达到“合一”的目的。只不过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合一”的指向和宗教有差异。心学家试图通过静坐工夫达到与天合一,与万物合一。而践行则是一种通过行为强化人的观念的心理方法。

最后,德性之知的实现是一个体悟的过程。德性之知的最终实现时是一瞬间的事,是一种“悟”,但是之前需要长期的“体”的过程。这个“体”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工夫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其中包含着体验、感受、实践的内涵。德性之知的认知方式与西方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西方认知心理学是以感觉器官和脑为生理基础的,主要认知方式是感知觉、思维,而德性之知的认知则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感受。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4.

[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

[3]潘富恩,施昌东.中国古代认识论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172.

[4]杨鑫辉.中国心理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134.

[5]燕国材.唐宋心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96.

[6]夏甄陶.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5.

[7]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大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711.

[8]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1,382.

[9]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1.

[10]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7.

[责任编辑张家鹿]

TheResearchonCognitionThoughtabout“DeXingZhiZhi”

CHEN Si-Guang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China)

“De Xing Zhi Zhi” was an important concept and advanced by Zhang Zai. It means be conscious of syncretism between heaven and man by some method. Zhang Zai try use it to demonstrate that Confucianism is reasonable. Cheng Zhu lixue uses ge wu zhi zhi(investigate things to extend knowledge) to acquire de xing zhi zhi, while Lu Wang xinxue uses meditation to acquire it. From viewpoint of psychology, the essences of these methods are similar with faith. They strengthen principle of heaven in people’s mind in order to realize syncretism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gnition as follows: first, it is served Confucianism; second, its mechanism is similar with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t last, it needs experience and sudden enlightenment to realize it.

de xing zhi zhi; ge wu zhi zhi(investigate things to extend knowledge); meditation

B244.4

A

1000-2359(2011)03-0010-04

陈四光(1979—),男,江苏泗阳人,心理学博士,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研究;郭斯萍(1964—),男,江西万载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研究。

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专项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JYC015)阶段性成果

2011-01-12

猜你喜欢
张载天理理学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