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式不可通约性的根源

2011-04-13 05:45黄家裕
关键词:库恩范式仪器

黄家裕,陈 巍

(1. 广西财经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003;2.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7)

论范式不可通约性的根源

黄家裕1,陈 巍2

(1. 广西财经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003;2.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7)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不可通约的问题,由此,其思想被许多学者斥为科学理论非理性的思想。后来,库恩对不可通约性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始终无法解决该问题。为什么不可通约性问题导致科学理论的非理性后果?因为导致科学理论非理性的不可通约问题的根源是范式的整体性和库恩坚持观察渗透理论的结果。

范式;不可通约性;观察与理论

库恩从数学中借用不可通约性来论述其理论,但数学中在不可通约情况下,依然存在可比性,范式的不可通约却产生了不可比性。对此,他很苦恼。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主要是以格式塔知觉转换类比地论述不可通约性论题的,他认为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有三个因素。首先,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世界观的不同。库恩说:“因此,让我们承认,相继的范式之间的差别是必要的和不可调和的。……相继范式告诉我们有关这个宇宙的成员和那些成员的行为的各种不同的事情。”[1]103其次,范式之间的评判标准及标准的设定不同。在论述竞争着的范式之间联系的失败时,库恩指出“他们关于科学的标准和定义是不同的”[1]149。最后就是前后范式的核心概念和术语的意义不同。

由于范式不可通约性导致科学革命前后理论的非理性比较,库恩受到很多批评,因此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之后,他力图解决此题。

首先,库恩放弃格式塔类比说明,并试图基于语言的隐喻对范式进行说明。他认为不同的范式之间的沟通犹如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它们都存在翻译的问题;不可通约性变成不同范式的言语之间的一种不可翻译。由此库恩引入类理论而进一步限制不可通约性的范围。

库恩认为语言分类学可以使范式之间进行理性比较。但是,在语言分类中,不同的类词有不同的地位:原型概念学说表明,典型的概念处于理论的核心地位,非典型的概念都以它为参照,且处于理论的边缘位置。如果意义的变化发生在非典型的类词上,理性比较是可能的,但是,非典型概念的意义变化往往不会导致所谓的科学革命,也就是没有新的范式的产生,因此不存在不可通约问题。但是,如果是原型概念发生变化,则产生了新的意义,概念的新旧意义根本不同。如托勒密与哥白尼的“行星”的意义不同,故无法理性比较。所以,理论原型的概念变化所产生的不可通约必然导致范式不可比较及相对主义。

其次,库恩借用双语类比说明不可通约性。他认为,范式之间的不可彻底翻译所造成的不可通约并产生不可比较及相对主义,即使可比较也不保证可翻译;翻译是一个技术性的东西,而理解则无需翻译,它既可以是诠释,也可以是学习,或二者兼有。因此,不可通约并不隐含不可比较。但是,理解两种语言与理性比较它们毕竟是不同的,同样,理解前后范式和理性比较它们并且作出理性的选择,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理解是主体和被理解对象的关系;理性比较和理性选择不同的对象,则需要主体依据所确定的评判标准。如果没有评判标准,即使理解了对象,也无法对它们理性比较和选择。如英语和法语,若无评判标准,就根本不知道哪种语言更有优势。两个不同的范式也是如此,尽管科学家都能理解不同的范式,但是如果没有共同的评判标准,依然无法对它们作出理性比较和选择。

最后,库恩求助于进化的认识论。他认为科学发展如同生物进化,都是竞争与选择的产物;科学家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如同生物个体和种群的关系,知识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模式相同,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隔离单元。由此,一方面,不可通约是科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它促进群体分离从而导致专门的知识的扩散。然而,隔离的物种无法杂交,不同的学科却可相互吸收合理的成分,二者性质相差甚远。另一方面,知识的进化和扩散导致不可通约,而不可通约又促使知识进化和扩散。这是一种循环的论证。所以,进化的知识观并没有使人们能够理性比较不同的范式。

制造不可通约的库恩,却无法解决它。不可通约的根源在哪里?笔者认为,库恩不管从哪个角度解决非理性的不可通约性问题都不成功的原因在于范式的整体性思想和其坚持观察渗透理论的思想。

范式的非理性的不可通约性的最终根源在于范式的整体性。范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范式的整体性,这是范式的非理性的不可通约产生的根源。范式语言的整体性等特征也表明这点。只要坚持范式,就必须坚持整体主义,在此条件下必然造成范式的非理性的不可通约性。

现在我们要认真考察范式的不可通约和不可比性。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序言中,库恩说:“奎恩为我解开分析和综合的区别的哲学之谜。”[1]2库恩主要是从奎恩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观点得到启发的。在此文中,奎恩首先批判了分析和综合的区别的传统观点,进而把还原论和证实论也打掉。在此基础上,奎恩提出了语言整体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奎恩认为,在知识与信念所面对的经验法庭中,科学理论只有被视为整体才有意义;理论内部的各个陈述相互联系,某些陈述的调整必然引起整体内部的真值的重新分配;在顽强的经验面前,任何陈述都可以修改或免予修改,包括数学和逻辑;经验证据不能充分决定理论意义;理论的选择依据实用主义。毫无疑问,库恩说从奎恩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思想得到启发,主要是指这些思想,当然也许还得到更多的启发。

库恩接受了语言的整体思想之后,就直接用于其科学革命的理论,导出了范式不可通约性论题。奎恩则在语言中继续发展整体主义的思想,结果得出翻译不确定论题。其实,从语言层面看,二者均会导致相对主义。奎恩在论述翻译不确定论题时提出理想实验:原始部落的人对跑过来的兔子说“gavita”,然后语言学家对此进行翻译;结果却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词典;但是,因为词典之间不可通约,哪一本词典更好是无法比较的,人们选择哪一本词典没有任何的客观标准,只能依据实用主义。其实,在这里如果我们把语言学家看作科学家,把词典视为一种语言的范式,就可以理解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范式的不可通约必然性论题与奎恩的翻译不确定论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在库恩理论中,范式是科学家的交流语言的集合体,是某种科学语言的词典。范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整体性。离开整体性,范式便无法理解,也不能存在。范式结构大致有三层内容:第一层是仪器和仪器得到的经验信息及由科学共同体约定的符号等东西;第二层是由许多符号构成的规则和规律、定理和公式等;第三层则是形而上学之物,包括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的信仰、科学理论的价值观,科学评价标准等纯粹主观的东西。从范式的整体主义思想来看,范式的第一层直接与经验相接触,而其符号的意义是依据第三层的本体论的内涵和第二层的规则、规律和定理等组成的理论内容而定的。也就是说,没有形而上学作为背景,不依托于给定的科学理论,任何符号和仪器的意义都是无法确定的。如当我们做卡文迪许的万有引力实验时,看到扭秤发生偏转,如果人们不根据经典力学理解,人们也不相信物体之间的力是超距离产生作用的,扭秤指针的读数就不能成为科学意义上的符号。但是,相对论对此却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在此物体通过力场发生作用时,力不能超距离传递。显然,扭秤的指针读数的意义是因理论和形而上学的东西而不同的。同样,范式第二层的规则和规律、定理不能脱离第一层仪器和符号而独立存在。因为理论需要经过仪器和符号等才能与经验相连接,使理论成为可检验之物。另外,第二层的理论本身包含着某种世界观,如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信念;理论本身还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标准等等。第三层的世界观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则通过第二层的理论,然后再经过第一层的符号体现于经验中,或者直接通过第一层作用于经验。这三层彼此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它们互为彼此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奎恩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可知,在语言层面,不可通约必然意味着不可比较。

在这种范式的整体框架下,假如我们说范式A与范式B可通约,那么到底是范式的哪一层之间可通约?无论我们承认A和B在何种层次上可通约,由于范式的整体性,则必然得承认整个范式A和B是可通约的。如果范式的所有部分都可通约,那么范式之间也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了。所以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同样,假如两个范式可比较,那么它们之间的任何部分都可比较。反之也如此。库恩所不能接受的是不可通约所导致的不可比性。也许有人会说,事物之间不可通约的性质并不一定否定它们之间的可比较的特点。我们也承认这个说法。我们只是认为库恩范式的不可通约性质必然导致前后范式之间的不可比较,并不否定其他可比较的不可通约情况。

其次,库恩明确指出无法用仪器比较不同理论的真或假。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中的《测量在现代物理学科学中的作用》中指出,传统观念认为测量对理论具有检测的作用,同时能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对此,库恩给予否认:“正如前面反复指出的,理论甚至比实验仪器更是科学家职业的基本工具。没有它们的支援,甚至科学家所作的观察和测量也是不会有益的。”[2]206从这里可知,仪器无法评判不同的范式。旧仪器无法检验不同范式的优劣,那么通过制造新仪器能比较范式的优劣吗?这也不能。因为“在这个领域内,真正的定量工作是同时用新仪器和旧仪器作的,而且用旧仪器对已知现象所作的工作证明是更为重要的”[2]212。这表明仪器的进步并不意味着范式的进步,新的仪器未必能够检验范式。

用仪器对不同理论作比较的条件是该仪器必须具有理论的“中性”性质——既与理论相关,又独立于理论,并且仪器本身具有真理的性质,即理论对仪器的不可渗透性。科学理论的仪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仪器作为一种纯粹物理的客体,它们与科学理论没有任何的相关性,在此意义中,我们用它们对于任何科学实验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如果它们在此意义中是科学仪器,那么任何东西都可以称为科学仪器。另一部分是符号化了的科学仪器。这部分和理论有相关的意义。但是,符号化了的科学仪器已经渗透了理论,所以它们根本不是中性的。即使存在独立于理论中性的仪器,我们也既不知道也无法保证仪器包含真理的性质。“借助于这些头脑中最初的定性概念,发明出能生长长期留存的定量化的仪器来”[2]215。因此,仪器只是范式的物化了的表征物,它们的原理和范式的理论和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对于仪器的应用,范式的理论也蕴涵了仪器的使用的方法和程序,包括仪器的应用范围。由此可知,仪器只有作为范式整体中的一部分才能发挥作用。此外,在科学史中,不存在既能否定旧范式又能肯定新范式的仪器。如果存在这种仪器,就必然有判决性实验。基于整体论思想,根据迪昂对不存在判决性实验的论述,由于范式是整体的,无论是新仪器还是旧仪器都无法帮助科学家对前后不同的范式理论作出理性比较。因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中性的科学仪器。仪器,不管是新或是旧,它们都必然是理论整体中的一部分。脱离了科学理论,科学仪器也就不再具有“科学”的性质了。因此,在整体观下,不同范式的不可通约,使理论丧失了真理的标准,必然引起不同范式的真或假的不可比性。

再次,范式的整体性必然造成范式之间的指称的不可通约性及不可比性。奎恩关于翻译不确定论题中的思想实验表明,语言中的指称也是无法确定的。范式是同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交流的一整套科学语言,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的语言也必然存在指称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范式的指称是不可通约的。结合奎恩对指称不确定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指称的不可通约必然引起其不可比较。如在哥白尼天文学中,行星包括地球、金星等,但是并不包括太阳;而在地球中心说中,地球不是行星,太阳却是行星。在亚里士多德物理中,力是具有自然力属性的一种东西,如人推车的力或马拉车的力等;而在牛顿物理学中,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超距离的性质;在爱因斯坦物理学中,力并不具有超距离的作用。对于这些指称根本比较不出何者是优或是劣,其选用标准只能依据实用主义。不同理论的指称的不可比性及范式的整体性,必然导致先后相继理论的不可比较。

库恩的范式理论除了其整体主义导致非理性的不可通约性之外,它所坚持的观察负载着理论的观点也导致非理性的不可通约性。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观察并不仅仅是一个生理的反应,还包括已有知识的模式参与组织所观察的现象;组织模式的差别在于观察者本身的知识背景和观察所处的语境;观察同一对象,不同的观察者“看”到不同的现象。

库恩接受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并且应用于其范式理论。在库恩那里,观察渗透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了范式决定观察。在前范式时期,由于范式没有成熟,所以许多观测都是比较随意的,任何一种观察都可以称得上是科学的,当然也可以称之为非科学的。即由于没有公认的范式,所以无法确定观察和经验是否属于科学。随着范式走向成熟,科学共同体对于什么现象值得观察、什么现象不值得观察都有了明显的界定。并且对于如何进行观察,科学共同体也有一套明确的程序或规范。某一观察如果违反了观察的规范,则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另外,由于观察仪器本身是依据理论来设计的,是为了验证理论而制造的,因此任何应用仪器的观察都意味观察负载理论。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范式产生观察,并决定观察的性质。在科学革命阶段,观察也无法起到判决理论的作用。老的范式总是按照已有的规范,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对不符合自己范式的现象则视之不见。同样,新的范式也根据自己的标准,观察那些能够支持自己理论的现象,并把某些已有的现象视为非科学的。库恩说:“范式之间的竞争不是那种由实验证据可以解决的战斗。”[1]148

由此,任何经验都无法独立于范式理论之外,观察只是范式的一个附属物,我们也无法从经验判断范式的真或假。因为范式不但隐含观察的对象,而且决定如何产生观察的结果,范式的变革也决定观察的变革。这样,与其说观察判决范式,不如说是范式裁决观察。由上述可知,在理论层面上,范式理论对经验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且范式理论之间存在不可比较的不可通约性,所以范式在经验的层面上也是不可比较的不可通约的。持有革命前范式的人总是按照其范式承诺的本体论来观察经验对象,总是按照其范式已有的理论解释经验对象,按照范式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理解或翻译经验对象,而持有革命后的范式的人也是如此。库恩说:“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操作和测量并不是经验‘给定’……它们本身是被仔细研究正常研究工作选择的,因为它们能够有机会、有成效地精心制作一种已被接受的范式。”[1]126因此,就同一经验对象而言,由于范式的整体相互冲突,同一经验对象的意义在不同的范式之间也必然互相排斥。如亚里士多德的力的意义和牛顿力学中的力的意义根本不相同,燃素说和氧化说对氧气的解释也不相同。这就打破了库恩企图通过部分可交流的途径来寻求范式不可通约的条件下依然可以进行理性比较的梦想,因为范式的部分可交流必须以范式的整体可交流为前提。

从不可通约的根源看,在范式理论框架内,不管怎样阐述不可通约性,都无法解决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导致非理性比较的问题。库恩自己的努力也表明了这一点。虽然库恩主观上认为不可通约性不导致非理性,但是他的理论确表明不可通约性确实导致非理性,这令他很苦恼。因为范式不可通约性的根源来源于范式本身的整体性这个根本特点,来源于范式必须坚持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当然,如果抛弃范式的整体性,抛弃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范式之间就不会存在不可通约性,但是范式本身也就无法存在了。

[1]Kuhn,T.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2nd Edi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纪树立,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张家鹿]

G301

A

1000-2359(2011)03-0027-04

黄家裕(1974-),广西南宁人,浙江大学“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中心博士后,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陈巍(1983-),浙江绍兴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

2011-01-20

猜你喜欢
库恩范式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布莱克·库恩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库恩集团收购蒙大拿公司
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