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效果观察

2011-04-13 08:07吴开毅刘南午
山东医药 2011年43期
关键词:纤溶酶达拉脑血管

吴开毅,刘南午

(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南儋州571700)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发病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其中脑梗死患者中约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高达40%。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们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62例,女42例;年龄(62.0±7.5)岁。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证实无颅内出血,梗死位于基底节58例、脑叶24例、丘脑16例、其他6例。纳入标准:发病在24 h内;瘫痪肢体肌力0~3级,且持续超过1 h;神经系统体征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卒中;血压<180/100 mmHg;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排除标准:合并脑出血或其他脑血管疾病、出血倾向疾病史;有明显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损害或障碍;妊娠;正使用溶栓剂或抗纤溶制剂。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确诊后均予20%甘露醇125 ml、纤溶酶100万U+生理盐水10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7 d;酌情采用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胃黏膜、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发病24 h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10 d,以后改为100mg/d、长期维持。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00 ml静滴,1次/d,连用14 d。

1.3 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观察 ①疗效评定:治疗前后分别参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据此判定疗效:基本痊愈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显著进步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1~2级,在别人帮助下能够独立生活;进步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病残程度为3~4级,生活不能自理;无变化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8%,病残程度5~6级,生活不能自理;恶化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病残程度达7级,为植物状态;死亡。②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基本痊愈3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6例、无变化2例、恶化2例,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80.8%%、总有效率(显效+进步)为92.3%;对照组基本痊愈22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8例、无变化8例、恶化6例、死亡2例,显效率为53.8%、总有效率为69.2%,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χ2=8.07、8.91)。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心率、血压、呼吸变化及肝肾功能损害。观察组出现皮疹及牙龈出血各3例(11.5%),对照组出现皮肤黏膜出血5例、症状性脑出血3例、出血性脑梗死3例、消化道出血3例(26.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χ2=3.96)。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为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超早期静脉溶栓抢救可逆性损伤神经细胞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2],主要机制为缩小梗死灶、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但溶栓后缺血脑组织获得即时再灌注而恢复供血后可生成大量自由基,并通过攻击不饱和双键的生物膜结构产生“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应,进而导致严重的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并引起脂质细胞、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凋亡,加重脑水肿,引起再灌注损伤、甚至加重病情[3,4]。自由基清除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延缓脑组织坏死,但神经保护剂无溶栓疗效[5]。纤溶酶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为小分子可溶性片段而容易被清除,能促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由内皮细胞释放,具有抗血栓功能。依达拉奉是临床上一种强效自由基清除剂,其可抑制脑细胞脂质过氧化和延迟神经细胞死亡、减轻组织损伤和脑水肿,且不影响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或出血时间,安全性高。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李子渊等[6]及龚瑞圣等[7]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机制: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既可早期恢复血液再灌注,又可阻断损伤级联反应,从而显著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好、安全性高。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黄如训.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49-1051.

[3]张肖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4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008,11(4):67-68.

[4]贺茂林.神经保护剂和溶栓剂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J].北京医学,2004,26(增刊):8-10.

[5]Nito C,Kamiya T,Amerniya S,et al.The neuro protective effect of free radical scavenger and mild hypothermia following transient fbcal ischemia in rats[J].Aeta Neurochir,2003,86(Suppl):199-203.

[6]李子渊,郑振文,杨雄.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9,20(5):68-69.

[7]龚瑞圣,方琪.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806-807.

猜你喜欢
纤溶酶达拉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根霉纤溶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光裸方格星虫纤溶酶SNFE体外溶栓作用及安全性初评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