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经典 多重声音
——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述评

2011-04-13 05:45
关键词:主义者女性主义好莱坞

冯 芃 芃

(中山大学 外语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重思经典 多重声音
——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述评

冯 芃 芃

(中山大学 外语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从批判经典好莱坞电影对妇女形象的错误再现开始,经过后结构主义带来的批评转向,已经在形象再现、女性电影、观看方式等议题上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由于女性主义者对经典形成之霸权的警惕,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不断纳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已经取得的成就。基于不同立场的学者采纳不同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对话,挑战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限制。

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经典电影;身份

作为1960年代西方左翼运动的产物,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和实践在妇女解放运动这一激进的政治行动中衍生出来,并且从这一运动中汲取能量。1970年代,随着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不断深入,女性主义者力求推动大规模的文化改造,融合媒体、电影、文化、性别等各领域不同流派的理论反思和实践创造。本文题目中的“经典”含义有二。一方面指对经典好莱坞电影(classic Hollywood cinema)的批评——由于经典好莱坞电影既传递父权制的信息,也确立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对电影生产影响深远,因此经典好莱坞电影最先受到女性主义者关注。另一方面,女性主义批评的力量之一,就是质疑在支配式话语框架下形成的经典标准,比如男性中心、白人中心、异性恋中心文化。通过纳入“女性”视角,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者发展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解构再现体系,挑战正统的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纠正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偏见。

在英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批评基于学者之间的对话不断深化,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目前在中国大陆的相关研究中,这个对话过程蕴涵的学术活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阐发。穆尔维提出的“凝视”理论是中国大陆介绍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焦点,但是关于英美女性主义者由此出发开展的深入讨论介绍不多,因而无法更为全面地呈现女性主义介入知识生产带来的挑战性和前瞻性,也就缺失了研究的深度。虽然对于女性主义研究来说,妇女学已经逐渐让位于社会性别学,“女性”作为研究框架也已经逐渐被赋予多元复杂的意义,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梳理女性主义者围绕经典好莱坞电影开展的研究仍然有其重要意义。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的好莱坞电影研究专著、文集已经大量出版,本文并无意于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聚焦于五部在美国出版于2000年前的女性主义电影研究文集,评价女性主义者在电影研究思路和立场上的发展脉络和成就。

一、反思男性中心经典

最早从性别视角反思好莱坞电影的两部作品197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分别是《爆米花维纳斯》[1]和《从敬畏到强奸》[2]。两部作品都是对好莱坞电影中女性传统角色的分析,指出主流电影并不再现真实的女性经验,而是提供女性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与此不同的是,英国的女性主义者更早受到源于法国的文化理论影响,以符号学和精神分析为理论工具,为电影研究提供了更为严谨的理论框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克莱尔·约翰斯顿(Claire Johnston)的文章《女性电影笔记》[3]和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的经典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4]。两篇论文分别涉及作者研究、类型研究和观众研究几个重要问题,确立了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发展方向的主要趋势。

凯伊(Karyn Kay)和佩瑞(Gerald Peary)编著的《妇女与电影:批评文集》于197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关于妇女与电影议题的文集,编者希望尽可能多地呈现不同类型的文章[5]。文集分为七个部分,在电影批评方面,大多数文章集中在从女性主义立场分析经典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关注电影中的女性刻画是否反映了当代社会妇女能够承担的角色。但是,在分析中未对演员、人物和真实的人进行区分,忽视了电影中的妇女形象与妇女在社会中的位置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因此,尽管能够对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去魅化(dymystification)的分析,但是不能理解这些迷思为何出现,它们如何影响观众。在理论探讨方面,约翰斯顿和穆尔维的两篇经典文章都收录在这部文集中,呈现英国女性主义者试图以“科学性”思考好莱坞电影的态度。但是选集缺少对英国女性主义理论探讨方法的整体介绍,关于理论的碎片化介绍缺少连贯性。总而言之,编者意在将妇女的贡献纳入电影史,呈现如何从女性主义视角观看电影,发现女演员的价值和重要性,并且发掘不被重视的女性导演。选集中收录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以万花筒的方式呈现妇女解放运动在当时取得的成果。但是,由于选集未能系统地提供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其意义就如同提高觉悟小组之于妇女运动,能够介绍一些女性主义思想,但是不足以解释父权意识形态下妇女的位置。

帕特丽西娅·伊兰(Patricia Erens)编著的文集《性策略:电影中的女性世界》出版于1979年[6]。这部文集由两部分组成,其中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1970年代美国和欧洲电影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思考。第一部分题为“男人导演的电影”,考察经典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其中既有摘自《爆米花维纳斯》中对银幕上女性形象的总体评价,也有对男性导演具体作品的分析。这些文章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银幕上的女性形象的确很有局限性,而且带有性别歧视。那么,女性主义者可以对此采取什么措施?作者试图通过第二部分的文章提供回答。这一部分题为“女性电影”,收录的文章基本上都是1972年以后的研究文章*1972年纽约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妇女电影节,此后此类电影节在其他城市相继举办,包括英国的爱丁堡和伦敦,美国的华盛顿和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以及法国巴黎。在这些电影节上,很多女性导演拍摄的影片得到播映,并且激励许多相关的研究问世。。其中既有约翰斯顿和伊兰本人进行的女性主义理论探讨,也有对女导演和女导演作品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文集用了44页篇幅整理了女性导演拍摄的各类影片名录。伊兰指出,这部文集将鼓励人们带着女性主义的新视角开展新的研究,重新分析熟悉的作品,也力求向读者呈现一批由女性导演拍摄的电影,这些电影要么被遗忘,要么从未被发现。但是,伊兰在使用“女性形象”和“女导演”这些分析框架时缺少思辨,这一点现在看来有必要提出质疑。“女性形象”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概念,“形象”的意义必须放在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进行理解,而且受到社会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同样,她对“女导演”性别的认同,暗示“女性”与“电影”的联合必然意味着女性主义的视角,这种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在后来的女性主义研究中受到质疑。

从两部文集的内容来看,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重新发现女性在电影工业中的作用和成就这两个议题。女性主义者借此揭示电影工业中的性别偏见,成功地唤起人们对文化工业中性别再现问题的关注。在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这一阶段的研究对“女性”身份的理解在本质主义框架下,强调父权制度对于“妇女”的压迫,但是没有认识到“妇女”身份的复杂性,缺少有关何为“妇女”的讨论和界定,也未能借助文化理论思考父权制度与妇女地位之间的复杂性。就电影研究而言,这一阶段的分析焦点在于解读影片和研究导演,关于观看和电影解读之间复杂关系等问题有待深入讨论。

二、探索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经典

1980年代,法国理论的引进为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阵地的《电影暗箱》(Camera Obscura)和《银幕》(Screen)等刊物都出现了后结构主义转向。虽然最初是由男性学者发表关于这些理论的介绍,但是女性主义者很快看到这些理论的意义,率先接受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并生发出不同方向的诠释。1990年,伊兰编著的第二部文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议题》出版,这部文集呈现了1980年代的思想和发展[7]。她在前言中对前一阶段的本质主义立场提出批评:70年代女性电影批评乐观地认为,一旦大量女性从事电影生产,就能够生产自己的银幕形象。伊兰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天已经到来”。但是,“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女性能够拥有生产方式,未能带来根本的变化或平等机会”。因此,“现在应该重新评价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最初提出的一些理念,反思过去十年的写作,评估目前的电影生产”。

在这部文集中,伊兰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归类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妇女与再现”的方法论,文章集中于对经典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观看位置以及父权制度的重新思考。她使用“再现”这一概念,表明关于形象的思考已经摆脱反映论的限制。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视角思考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提出对电影现实主义的质疑以及对抗性电影的理念。第二部分主题是“重新解读好莱坞电影”,收录从不同方法和理论立场对《绅士爱美女》(Gentlemen Prefer Blonds)和《斯特拉·达拉斯》(Stella Dallas)两部影片的解读,表现出女性主义者对涉及女性问题的电影类型之兴趣,她们积极开展对话和思辨,推进电影批评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重新解读电影,编者呈现了1980年代中后期观众研究问题上的两个趋势——分析理想的、理论上的观看者(spectator),以及研究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受众(audience)。此外,对差异和交叉性的关注拓宽了女性主义的诉求,盖恩斯(Jane Gaines)的文章《白人特权和观看关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种族和性别》收录在此,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中的白人女性中心提出批评。其他两个部分主题分别是“女性主义电影制作的方法论”和“评价女性导演作品”,讨论问题包括女性主义美学、女性电影、女性声音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实践。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议题》收录了1980年代的一些重要研究,呈现这一阶段的主要方法和研究问题,可以看作是确立女性主义研究经典的努力。同时,这部选集因其白人、中产阶级立场而表现出其局限性。汇集同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另一部选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多重声音》反其道而行,试图表现对经典的质疑和验证,提出研究的新方向[8]。这部选集以“多重声音”命名,强调学者之间的对话,表现出作者们对于以“妇女”或性别为范畴开展知识生产的质疑,以及她们对不同立场的女性主义声音的接纳。“我们通过性别界定自我,从中获益,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差异的力量,差异源于种族和族裔、收入和职业、地理位置、宗教信仰、年龄差别、身体状况、婚姻状况、养育子女的状况,以及性倾向。这些差异挑战了姐妹情谊这一概念,并且推动对女性本质观这一简单化立场的重新评价”。文集由“观点”、“实践”和“课程资料”三个部分组成,展示出当时女性主义学者电影研究在理论、批评和教育三方面获得的成就,同时回应当时电影研究和其他领域对多元文化主义和经典标准的关注。

第一部分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从反思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中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梅茵(Judith Myane)关注精神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精神分析理路隐含的矛盾性帮助女性主义者揭露经典电影中的矛盾性,而沃克(Janet Walker)则分析精神分析方法中的问题。皮特罗(Patrice Petro)指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观看位置和消费主义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随着学术界逐渐形成对经典电影的认识,经典标准的政治影响也是其中的一个问题。第二部分的18篇文章分析具体电影作品,并且从文本批评层面对第一部分的理论探讨作出回应。前几篇文章是对电影父权意识形态的反解读,思考这些电影如何抹杀女性在阶级、种族、族裔、年龄或性倾向方面的具体身份。后面的文章考察对父权意识形态进行挑战、直接关注父权制中妇女角色的影片,最后几篇文章讨论能动性和观看方式。文集的第三部分收录了北美高校当时开始的与妇女与电影相关的课程,呈现对电影开展有效的批判性解读的可能性,从另外一个方面展现学术的互动和活力。

这两部文集的出版表明,随着1980年代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积极开展,一些学者试图确立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经典,另一些学者则基于女性主义的批判立场试图呈现更为多元立场的思考。正如《多重声音》的编者所言,女性主义研究是“正在进行的思考”,她们的努力都是“不断发展的女性主义学术”的组成部分。

三、解构中心: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多元化

凯普兰(E Ann Kaplan)主编的《女性主义与电影》于2000年出版,这部选集收录了“1970年以来关于女性主义与电影的精选文章”[9]。凯普兰以穆尔维的经典文章为出发点,收录了从不同立场对穆尔维的回应。她强调差异的重要性,认为“进入21世纪,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生产的这一工具具有绝对意义的重要性”。凯普兰从这两个思路出发,将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既呈现经典形成的语境,又确定反思经典的基调。

她对第一阶段的命名是“先驱与经典:现代主义模式”,包括1970年代英国女性主义者和198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者的文章。凯普兰对“现代主义模式”的解释是“后结构主义模式”,这些文章的写作受到拉康、阿尔都塞、巴特、福科、索绪尔等人思想的影响,借助社会学、符号学、精神分析等方法分析经典好莱坞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位置。在这一部分,凯普兰还收录了约翰斯顿研究女导演阿兹纳的文章,强调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即如何看待以妇女为范畴开展研究,如何看待女性主义者初期发出的诉求——重新发现被遗忘的女导演、女演员和其他好莱坞女性工作人员,“是否有可能既保持妇女范畴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及其力量,同时又避免生物本质主义?”

凯普兰对第二阶段的命名是“对第一阶段理论的批评:新方法”,主要是1980年代批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文章。梅茵从女同性恋研究立场重新思考女导演阿兹纳,拉德维克(D. N. Rodowick)分析穆尔维分析框架中的二元对立立场和对精神分析方法的简单化处理,斯塔德勒(Gaylyn Studlar)利用德勒兹的施虐—受虐理论重新评价穆尔维采纳的弗洛伊德框架,尼尔(Steve Neale)研究作为景观的男性气质。在这一部分,凯普兰特别通过劳瑞迪斯(Teresa de Lauretis)的文章引出本质化和非本质化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之间的争论。这些文章表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不断通过新的理论方法提出新问题。

在“第三阶段: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种族、性和后现代主义”中,凯普兰收录了199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学者在女性身份、认同和观看方式等问题上提出的一些新思路。虽然早在1978年戴尔(Richard Dyer)已经发表了《电影中的同性恋》[10],但是直到1990年代劳瑞迪斯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出版后,女同性恋问题在才真正受到重视。19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展少数族裔和后殖民研究,种族问题也成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白人女性主义者开始讨论种族和性别问题,而黑人和白人妇女继续围绕种族问题展开争论。这一部分还收录了郑明河的一篇访谈,讨论后现代主义电影生产和“混杂主体”(hybrid subject)的力量,思考如何将个人的处境与斗争与不同国别、文化、地理位置上的妇女相互联系。英美国家的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已经将关注的目光放到更为宽广的跨国语境中。

选集最后是“第四阶段:观看关系、族裔和情节剧”,聚焦围绕女性情节剧的研究。这部分与前面不同,重点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新思路和新方向,而是不同年代、不同族裔身份的研究者对女性情节剧这一电影类型和女性观众问题的思考。收录的文章发表于1980和1990年代,研究对象既有好莱坞情节剧,也有非好莱坞电影。从围绕《斯特拉·达拉斯》的争论,到关于女性观众的讨论,再加上墨西哥情节剧研究,这些文章呈现了女性主义学者不断将讨论复杂化和深化的态度,并且再一次宣告跨国研究将受到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关注[2007年《电影与媒体中的跨国女性主义》(Transnational Feminism in Film and Media)出版,呈现了这方面的成就]。

《女性主义与电影》焦点集中、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不仅呈现了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边界,也提出了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选文焦点统一的代价是未能涵盖其他一些女性主义者有所突破的问题。选文中精神分析研究方法比重较大,文化研究等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较少。(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将电影研究视为在具体文化语境考察相关的实践、制度和话语,关注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受众,而非理论家假定的“观众”, 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产生影响。)另外,选文从穆尔维文章出发集中于视觉问题的讨论,未提及卡佳·西尔维曼(KajaSilvermann)等学者关于“女性声音”的研究[11]。凯普兰在此领域的丰厚积累弥补了这些缺失,从回顾经典形成,到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她把自己的思辨纳入每个阶段的介绍中,令读者在学术对话的进程中跟随理念的发展。

结论

出于篇幅、材料、编者个人立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文集无法呈现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全部的成果。但是,编者所选都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提供了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在对经典的批评中逐渐发展的脉络。在作者研究领域,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重读男性导演的经典作品、发现女性导演的作品,以及后期重新思考以性别为标准衡量作品的合法性。在类型研究方面,有几类经典好莱坞电影类型特别受到女性主义学者的关注——情节剧、女性电影、恐怖片、黑色电影等。许多人对穆尔维经典论文的立场提出批评,引发的论辩至今仍未停止。进入19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交叉性的讨论进入电影研究,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对女性身份、认同、观看位置等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一些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文章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的白人中心提出质疑,而穆尔维的“男性凝视”观点隐含的异性恋霸权二元结构,遭到女同性恋观影经验的挑战。随着社会性别研究逐渐取代妇女研究,女性主义者开始关注男性研究,男性特质也进入了此类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女性主义电影研究更加呈现多元的趋势,其研究对象也已经走出好莱坞,开始关注其他国家的影片。通过身处不同学科和身份位置的学者的努力,女性主义者不断扩展对于经典的认识,提高电影理论和批评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1]Rosen,Marjorie.Popcorn Venus:women,movies & the American dream.New York:Coward,McCann & Geoghegan,1973.

[2]Haskell,Molly.From Reverence to Rape:The Treatment of Women in the Mov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3]Johnston,Claire(ed).Notes on Women’s Cinema.London:Society for Education in Film and Television,1973.

[4]Mulvey,Laura.“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Screen,1975,16(3):6-18.

[5]Key,Karyn,Peary,Gerald.Women and the Cinema:A Critical Anthology. New York:Dutton,1977.

[6]Erens,Patricia.Sexual Stratagems:The World of Women in Film.New York:Horizon Press,1979.

[7]Erens,Patricia.Issues of feminist film criticis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8]Carson,Diane,Dittmar,Linda,Welsh,Janice R. Multiple Voices in Feminist Film Critici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

[9]Kaplan,E.Ann.Feminism and Fil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0]Dyer,Richard.“Gays in film”.JumpCut,1978,no.18,pp.15-16

[11]Silverman,Kaja.TheAcousticMirror:TheFemaleVoiceinPsychoanalysisandCinema.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责任编辑迪尔]

J901

A

1000-2359(2011)03-0217-04

冯芃芃(1973-),女,河南人,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讲师,中山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2011-01-12

猜你喜欢
主义者女性主义好莱坞
忌肉主义者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