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秩序:个体行为秩序化形成的制度需要

2011-04-13 05:45
关键词:社会秩序秩序建构

刘 春 梅

(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系,河南 新乡 453000)

教育秩序:个体行为秩序化形成的制度需要

刘 春 梅

(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系,河南 新乡 453000)

个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元素,其行为对社会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力量。教育使个体秉承了一种自我塑造的基本权利,是人们行为方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使培养个体行为秩序化成为可能。教育目的的实现依凭于教育秩序的建构,而在当前我国教育失序的状态之下,教育培养维护的基点——个体行为,处于一种无秩序约束的“自由”状态。因此,应该以制度建设为契机整合与建构教育秩序,培植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认知框架和行为规则,推动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进而营造出秩序化的社会。

教育秩序;个体行为;秩序化;制度需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规范已被打破,而新的教育制度规则又没有及时形成,这就导致我国教育秩序出现整体性的失范。教育秩序的混乱、无序使教失去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品性,使教育培养维护的基点——个体行为,处于一种无秩序约束的“自由”状态。个体行为无秩序化必然会违反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以制度建设为契机整合与建构教育秩序,能够从外部强化人们应该形成的心理机制,它既是推动社会个体行为秩序化形成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程序。

一、教育秩序思维论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秩序处于无序状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个体秩序化行为的形成,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培养和维护有序的教育秩序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建构教育秩序是教育制度选择和变迁的过程。整合与建构教育秩序,首先必须对教育秩序的理论和基本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教育秩序理论释义

从通常意义上来讲,秩序即是有序,是指事物内部结构相对稳定、一致,各子系统之间有规则地联系在一起,和无序、失序、混乱的意思相反。秩序在我们的观念中,往往被认为是“人类事务中的秩序乃是以一些人应当颁发命令、另一些人应当服从命令为必要条件”[1]而形成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混淆了秩序与命令、服从的使用方法,导致人们对秩序概念的片面或错误理解,从而模糊了秩序建构的方式。

秩序是表明社会生活的一个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各种社会规范得到正常的遵守和维护,把无序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2]。秩序是社会普遍性的规则,教育具有社会目的的确定性,因此,教育秩序是指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把诸多教育资源和要素有效整合,培植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认知框架和行为规则等。教育秩序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教育秩序是一个制度性问题

教育秩序是一个连续的、稳定的规则体系,除了具有有序性、稳定性等一般秩序理论所包含的基本特征之外,它还具有其最本质的特征——制度性。当前我国教育出现整体性失范,说明原有的教育秩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教育制度规则的缺失和滞后使原有的教育秩序难以为继,所以,建立“良的”“善的”教育制度,保障教育生活的有序进行迫在眉睫。从实质上讲,教育秩序是通过对社会个体行为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规范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并同时满足自己某一方面诉求的价值向度。

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无疑要依赖于观念的养成、理性的培养以及制度的建构。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多元教育品格的影响,人们自身缺乏判断力和追求自律的决心,所以,教育秩序制度建构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

二、教育秩序在个体行为秩序化形成中的价值功能

教育秩序建构的需要,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而其建构的过程则是社会个体自发形成的一种内在规则。作为社会化的人,在行为方式上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可谓秩序化,个体人在行为秩序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潜能,增强了秩序观念框架的形成,并通过实际的行为方式营造着社会秩序。

(一)为实现个体潜能提供了有效的预期机制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教育必须关注的对象是人。在现代社会,教育秩序的首要问题是自由主体之间如何形成教育秩序的问题,而教育制度本身的进步就体现在它构建教育秩序的基本功能上[3]。不是任何教育秩序都能够促进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实现,只有科学的教育秩序才能将社会中的个体行为引向有序和理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稳定状态。

人作为受教育的主体,秉承了一种塑造自我的基本权利,在遵守道德秩序的前提下实现个体潜能。教育秩序在人们心中培植了广阔的行动方式和原则,这种行动方式和原则实际上是个人秩序观念的思想框架,它能够有效地克服心理上的紊乱,使教育生活具有有序性和稳定性,从而满足人们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潜能的预期需求。从性质上而言,教育秩序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在个体潜能的实现上体现出一定的工具价值,它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激励人们按照教育秩序去行为,以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效果。

(二)秩序化的个人行为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程序

“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4]。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教育秩序建构的核心目标是基于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但是,单纯地强调具体的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个体融入到社会当中去考量,着眼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功能。个体是社会的组成元素,教育秩序建构的起点应该循着个体与社会的逻辑关系,培养个体人具有社会秩序的观念,使成长中的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客观上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

具有社会品性的个人行为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直接效果是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而间接效果则是通过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带动整个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在社会秩序的建设中,社会个体元素不是凭借外在压力发挥作用的,而是依靠各个元素自身的行为以及彼此间的互动所产生。

任何秩序的建立都不能脱离其价值目标而存在,教育秩序的构建为人们的创新发展、潜能实现提供了稳定有序的机制。教育秩序是社会秩序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秩序向着“良”“善”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个体的人成为秩序化的个人,个体行为秩序化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程序。

三、教育秩序在个体行为秩序化形成中的缺失及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传授使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得到提高,使人有知有智,能够辨明是非,形成秩序化的观念,并且能够将这种秩序化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教育目的的追求体现在教育秩序建构的价值功能上,是指教育秩序的建构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机制,而且有效解决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教育秩序具有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协调和导向功能,其在个体行为秩序化形成中的作用重大。虽然我国的教育秩序已经有所建设,但整体上还存在严重缺失,不能给个体行为秩序化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对社会秩序的形成也具有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秩序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规范

教育秩序是为实现现代教育目的而建构的,任何一个时代人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依靠教育制度的建立,否则,人们对教育行为选择的预期目的就不会实现。任何教育政策价值目标的实现都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秩序作为基础,没有秩序作为保障,一切价值目标的追求都不可能实现[5]。诚然,教育秩序的形成要靠一些非制度因素才能维持,譬如意志、观念、情感偏好等,但是对于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讲,这些非制度因素作用的发挥必须靠制度规范的力量来保障和维持。

教育制度规范是为维护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目的而被制定出来的,当前教育秩序的混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应有的教育制度没有被制定出来,因此,导致个体行为走向盲从和放纵。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一种新的教育秩序的构建,但是这种新的教育秩序尚未形成一定的制度规范,这就导致受教育的个体在行为方式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这种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侵损了人们秩序观念的建立,给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造成困难。

(二)教育秩序建构方式的模糊性

构建教育秩序是实现个体行为秩序化的理性选择,其形成建立在一系列规则秩序制度化的基础之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秩序的价值功能。教育秩序建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制度不断创新和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变迁的模式和动力还处于模糊状态,没有形成定论。

一般而论,制度变迁的模式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教育制度诱致性变迁是指在教育秩序的建构中,通过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干预,牵引人们的行为从无序走向有序。这种自发形成的内在规则也被称为自生秩序,自生秩序的形成具有长期性。教育制度强制性变迁是指通过政府指令或法律引入,强制性地控制人们的行为达到有序的实然状态。这种强制性的政策安排被称为计划秩序,计划秩序的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在通常情况下,这两种变迁模式共存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目前,我国教育制度的建构选择何种变迁模式才能达到教育秩序形成的预期收益,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教育秩序的整合与建构是个体行为秩序化形成的制度需要

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没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秩序是保障教育生活有序进行的制度条件,在教育失序或不稳定的状态下,教育生活必将陷入混乱,任何个体的教育潜能也都不可能被挖掘。当前,我国教育秩序呈现了整体性失范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整合与建构教育秩序,走出由失范和混乱而引起的个体行为的无序化。

制度是将一种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一个社会是没有社会秩序的,制度安排或工作规则形成了社会秩序,并使它运转和生存[6]。教育秩序是社会秩序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秩序的建构也需要以系统的规则和机制,去克服看似自由实际上却是混乱的个人发展空间。在教育制度的保障下,个体人情感、精神、意志在理性的规则下生存,并促使个体的人在遵循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秩序化的行为选择,进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稳定有序状态,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制度性是教育秩序最本质的特征,教育制度价值功能的外化表现形式在于形成和塑造教育秩序,只有通过整合与构建教育秩序,使社会个体借助教育秩序的保护力量,才能约束人们冲动的情感和无序的行为,进而推动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

教育秩序应该在计划秩序和自生秩序的内在契合中建构。任何教育秩序的形成都不是单纯地依靠个体行为或一种方式就可以实现的,只有通过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配合与转化,才能完成教育秩序的创新和变迁。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秩序处于计划秩序的控制之下,在教育制度有效供给不足或滞后的情况下,这种单一的秩序模式致使教育管理出现“真空地带”,造成教育失序。自生秩序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内在规则,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习惯、习俗、伦理规则等,它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教育制度的空白。自生秩序和计划秩序是教育秩序整合与建构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各有自身存在的理论基础与合理性,通常共存于一个社会之中。计划秩序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必需的,而自生秩序则具有更强的整合功能,但是,计划秩序或自生秩序在教育秩序的建构中都不能做到“全景式”的涉及,它们只有相互补充、相互转化、融合共生,达到内在机制的契合,才能使个体行为秩序化成为可能。

我国教育秩序变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制度的重新安排与规则调整,教育个体的人成为秩序化的人,从而在本源中奠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基础。教育制度为社会个体自我塑造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预期机制,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制度都能够形成“良的”“善的”教育秩序,提升人的品质,改变人的行为。教育制度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建构,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教育秩序,为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提供思想框架和行动规则,进而通过个体秩序化的行为方式营造出秩序化的社会。

[1]F.A.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99.

[2]李静蓉.高等教育秩序的逻辑:自发秩序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3]冯海英,李江源.教育秩序: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追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4]邹吉忠.自由与秩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6.

[5]曲正伟.秩序的扩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教育政策的演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6]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55

[责任编辑孙景峰]

EducationOrder:TheSystemNeedstoMaketheIndividualBehaviorOrderly

LIU Chun-mei

(Xinxiang College,Xinxiang 453002,China)

Individual is the basic el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is behavior will make direc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society, it is the basic power of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Education make individual receives a basic rights of self-shaping, i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human behavior forms and make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order become possible.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purpose depends on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order, but in the current state of our education,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disorder. Therefore, we should integrate and build education order, to create a relatively stable individual cognitive framework and behavior rule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 orderly , and then build an orderly society.

education Order;individual behavior;orderly;system needing

G521

A

1000-2359(2011)03-0237-03

刘春梅(1968-),女,河南获嘉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2010-09-18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秩序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秩序与自由
孤独与秩序
建构游戏玩不够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