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常发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1-04-13 04:44谢泽祥山东省庆云县畜牧局2537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肠系膜病原病猪

谢泽祥 (山东省庆云县畜牧局 253700)



当前猪常发病的诊断与防治

谢泽祥 (山东省庆云县畜牧局 253700)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的疫病尤其是传染病不断增多,而且越来越复杂,导致猪的死亡率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为此,笔者对当前猪常发的一些疾病的诊断及防治进行了总结,以供大家参考。当前,猪常发的疾病主要有:猪高热病、猪肺疫、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痢、仔猪白痢、水肿病等。

1 猪高热病

1.1 病原

猪高热病即为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该病不分年龄、不分品种、不分季节,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等特点。由于病因复杂,临床上比较难以控制。

1.2 临床症状及病变

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皮肤发红,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紫红色斑点;呼吸困难,喜俯卧。有的病猪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结膜炎、便秘等现象。个别的病猪腹泻,尿少浑浊,颜色深,部分母猪妊娠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和弱仔。血凝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浓性灶坏死、黄染、有大理石花纹肺,肺间质增宽,切面或表面有出血点,散在出血灶、化脓灶;肝多发性坏死灶、黄染、白斑,边缘淤血,切面灰白色坏死灶,边缘变枯萎缩,心外膜出血,心包大量积液,心内膜有赘生物;脾脏肿大,脾头两端大面积出血,边缘有对种梗死灶,个别病例出现脾脏萎缩;肝脏萎缩,有大量针尖大出血点,淤血,皮部有淤血斑和弥漫性出血点;膀胱黏膜有大小不一出血点,喉头出血,内有白色泡沫样液体,脑部有轻微出血,积液大量混浊,极少数病例胃、回盲肠有溃疡灶,个别病猪关节滑膜增厚,形成关节病变等。

1.3 防治

1.3.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群饲养环境,做好通风与保温工作,降低饲养密度。搞好卫生消毒工作,猪舍及周围环境定期用不同的消毒药交替进行消毒。对猪群搞好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

1.3.2 治疗 对猪高热病要及时正确诊断,确诊是哪几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特别是对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的病猪,应采用对细菌和病毒均有效的抗菌和中药提取物复合制剂,同时在饮水或饲料中应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2 猪肺疫

2.1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

2.2 临床症状及病变

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咳嗽、呼吸高度困难,食欲废绝;鼻流出浆液性或黏稠分泌物,个别猪鼻孔流出带血泡沫。严重的呈犬坐姿势,最后窒息死亡,病程1~2d。肺充血、水肿,呈暗黑色,并有散在的大小不一肺炎灶;胸腔和心包积有含纤维蛋白乳块的混浊液体。

2.3 防治

2.3.1 预防 预防本病的根本方法是改善饲养管理和生活条件,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2.3.2 治疗 发现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治疗。早期治疗,有一定疗效。常用的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当应用一种药物无明显疗效后,应立即更换。

3 传染性胃肠炎

3.1 病原

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3.2 临床症状及病变

表现为仔猪突发性呕吐、水样腹泻、脱水,粪便黄绿色或灰色,迅速消瘦,一般病后2~7d后死亡。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小肠充血,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

3.3 防治

3.3.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在晚秋至早春的寒冷季节,切末引进带毒病猪,防止人员、动物和用具传播本病。

3.3.2 治疗 可补充大量糖盐水,口服磺胺脒,或黄连素或四环素等预防继发感染,并使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壮补等对症疗法。

4 仔猪黄痢

4.1 病原

大肠杆菌。

4.2 临床症状及病变

发病突然,排出黄色粘液状的稀粪或水样粪,混有凝乳状小片和气泡,病程短,死亡快。肠内有大量液状黄色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松弛,尤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严重变性,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常有小的凝固坏死灶。

4.3 防治

4.3.1 预防 可以在母猪产前40d和15d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保证仔猪出生后有较高的母源抗体。不从有病的猪场引进种猪,猪舍定期消毒。

4.3.2 治疗 可口服恩诺沙星或庆大霉素等抗菌素,同时配服适量阿托品等则效果更好。

5 仔猪白痢

5.1 病原

大肠杆菌。

5.2 临床症状及病变

主要症状为下痢,粪便呈灰色或淡黄绿色,内含有黏液而呈糊状,粪便腥臭而稀薄。仔猪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精神不佳,吃奶减少,脱水,终因昏迷虚脱而死。病程短的猪,胃内有乳凝块,肠内有气体和稀薄食糜,部分黏膜充血,大部分黏膜苍白,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病程长者,除消瘦和脱水等变化外,胃肠空虚,或有少量食糜和气体,黏膜稍见潮红,肠壁菲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5.3 防治

5.3.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保持圈舍干燥、温暖、卫生,空气新鲜,并重视仔猪保暖,最好母猪在产前1个月和半月各注射1次黄白痢菌苗。

5.3.2 治疗 可肌肉注射黄连素、磺胺类等药物。母猪产前2~3d,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10ml,1次/d,连用2d,有良好预防效果。

6 仔猪水肿病

6.1 病原

大肠杆菌。

6.2 临床症状及病变

突然发病,不食,眼睑、头部、颈部水肿,发病初期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盲目行走或转圈,叫声嘶哑。后期倒地不起,四肢呈划水样,最后昏迷死亡。剖检主要变化为水肿。胃大弯部水肿,切开可见黏膜和肌层之间有一层无色、茶色或红色胶样水肿。大肠系膜高度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和充血、出血。

6.3 防治

6.3.1 预防 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防止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避免饲料过于单纯或蛋白质过高。

6.3.2 治疗 发生本病后,早期应用盐类泻剂,如硫酸钠或硫酸镁内服,有神经症状时可用50%的葡萄糖液20~40ml,或者20%甘露醇溶液50~100ml静脉注射,同时注射维生素C和安纳咖进行补液补糖,强心利尿。

(2011–05–25)

S858.28

B

1007-1733(2011)09-0033-02

猜你喜欢
肠系膜病原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