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诊断与综合防制

2011-04-13 04:44孙冬梅刘天宝山东省蓬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2656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痘病毒羊痘丘疹

孙冬梅 刘天宝 (山东省蓬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65600)



山羊痘诊断与综合防制

孙冬梅 刘天宝 (山东省蓬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65600)

山羊痘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呈地区流行性。其特征是在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出现痘疹。病羊发热、眼、鼻分泌物显著增多,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给养羊业、特别是集约化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山羊痘病原是山羊痘病毒,该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羊皮肤及黏膜的丘疹、痂皮及眼、鼻分泌物内。一般情况下山羊痘病毒仅感染山羊,可使不同年龄、性别的山羊感染,羔羊、哺乳期及老龄山羊更易感。山羊痘病毒的耐受性极强,在宿主和环境中可存活很长时间,在羊舍内可存活6个月,在羊毛及痂皮中至少可存活3个月。无山羊痘的易感羊群一般在引入羊只后陆续感染后发病,并在3~6个月内蔓延全群。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黏膜损伤而感染。可经皮内、皮下静脉注射交叉感染,也可经吸血昆虫传播,也可经饲养员来回串群而感染。带病动物具有很强的感染性,病羊丘疹中含大量病毒,黏膜上的丘疹破溃后可通过鼻、口分泌物和泪液排泄病毒,病毒尚可进入乳汁、尿液和精液,成为病毒传播源。

2 病程

该病病程因毒株致病性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通常潜伏期1~2周,感染后4~7d一般可出现发热。发热后山羊皮肤,特别是尾部皮肤可见直径红斑,1d后红斑肿胀形成硬的丘疹。在全身性症状中,丘疹可见于全身皮肤,尤其是在无毛皮肤和被毛少的部位,比如头、颈、眼、阴茎、包皮、阴道、鼻及口腔内外黏膜。黏膜上的丘疹可迅速溃破,丘疹可坏死而形成痂皮、脱落,从丘疹到痂皮形成约为10d,而痂皮形成后可持续1个月左右。严重时可并发肠炎,甚至死亡,孕羊易流产,有的病羊跛行,起卧困难,有的羊眼角膜受侵害,形成溃疡,可导致失明。该病的病程从第一批症状出现到皮肤病变消失约为1~2个月,耐过该病的动物可获得终身免疫。

3 病例剖检病变特征

山羊痘的病变除皮肤外,也见于内脏器官,特别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根据皮肤病变的形态,可分为丘疹-水泡型和结节型。呼吸道检查可见典型的支气管肺炎或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肺表面及切面可见黄豆大小结节或白色斑块状病灶,并可见胸水增多。从口、舌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也可见丘疹形成。淋巴结肿大,脾和淋巴结可见灰白色坏死灶。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但要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山羊痘的痘斑与传染性脓疱、口蹄疫的水泡及皮肤湿疹和疥癣病易于发生混淆。传染性脓疱不论山羊或绵羊都可发生,疱疹中央无脐状凹陷,并无全身症状;口蹄疫主要以形成水泡为主,并在几个特定部位出现,并不形成硬结斑;皮肤湿疹和疥癣病均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湿疹无传染性,疥癣虽能传染,但不形成水疱和脓疱。

5 防制

5.1 治疗 该病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患羊可对症治疗以缓解病情,减少死亡。对于症状一般的病羊,应用青霉素和病毒灵混合肌肉注射,2次/d,连用1周;针对高烧期病羊,再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耐过该病的羊只可获得免疫力,但新引进的羊易感,易感羊群可采用弱毒苗或灭活苗用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弱毒苗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但有时可引起皮肤反应或该病的扩散。

5.2 加强饲养管理 羊舍打扫1~2次/d,消毒1次/d,采用2%~3%的火碱消毒环境及排泄物,可用0.3%的过氧乙酸带羊消毒,保持羊舍干净、卫生。该病流行区内应对发病羊群隔离饲养,至少至康复后1个月,对病羊群舍饲,只进不出,捕杀无康复希望的病羊,并将尸体深埋或焚烧销毁,进行无害化处理。

(2011–06–23)

S858.28

B

1007-1733(2011)09-0084-02

猜你喜欢
痘病毒羊痘丘疹
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鼠痘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一例群发性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引进小尾寒羊暴发羊痘病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