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1-04-13 04:44王丽丽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2615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鸭疫渗出物病鸭

王丽丽 (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 26150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王丽丽 (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 261500)

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的伤口(尤其是足蹼部皮肤)而感染。不同品种的鸭都可以感染发病。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内的幼鸭和种鸭、成年蛋鸭很少有发病。它的发生与鸭龄的大小、饲养管理的好坏、各种不良应激因素或其它病原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死亡率一般在5%~75%。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时死亡率往往可高达90%以上

2 临床症状与病变

本病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有六点:一是腿软无力,不愿行走,常伏卧,步态不稳,甚至瘫痪;二是排白色稀粪,少数绿便;三是部分病鸭有呼吸道症状,咳嗽,打喷嚏;四是眼鼻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凝结后常堵塞鼻孔,使患鸭表现呼吸困难;五是出现神经症状,精神沉郁,颈震颤,点头,角弓反张,摇尾抽搐,临死前表现阵发性痉挛;六是病鸭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个别病鸭体重反而减轻。

肉眼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表面覆盖有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长者,纤维素性渗出物凝结,使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难以剥离。肝脏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覆盖,极易剥离。气囊混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有的与胸腹壁粘连。脾脏多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膜。有神经症状的病鸭可见脑膜充血、水肿,也可见到纤维素性沉着物附着。慢性病鸭可见一侧或两侧跗关节和胫、跖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皮肤病变多为背下部或肛门周围的坏死性皮炎,皮肤或脂肪呈黄色,切面呈海绵状,似蜂窝状。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多,粘稠,乳白色。有的病鸭可见腹腔积液,呈橙黄色,间或有絮状物。

3 诊断与防治

对于本病的诊断,根据其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技术手段。目前,用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细菌的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间接ELISA试验、PCR快速检测法、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等。

药物治疗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主要以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为主。但是由于该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且不同血清型以及同型的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大,而药敏试验在临床治疗上又得不到普遍应用,所以盲目用药、治疗效果差甚至治疗失败的情况经常发生,而药物防治成本本身较高,这就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效益。

在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等药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可用氟本尼考(氟甲砜霉素)拌料,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拌料,连用5d,个别重症者可按25mg/kg体重肌肉注射,连用2d,能取得显著疗效。也可用先锋15~25mg/kg体重肌肉注射,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

采取中西药结合的办法来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在注射先锋的同时,用黄莲、青木香、白头翁、薄公英、鱼腥草等煎服,拌料或灌服,连用3~5d。

接种疫苗也是防治本病较为理想的手段,雏鸭在8日龄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1ml,3周龄再加强免疫1次,或4日龄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苗。

(2011–06–15)

S852.32

B

1007-1733(2011)09-0092-02

猜你喜欢
鸭疫渗出物病鸭
基于IHBMO-RF 的眼底硬性渗出物检测①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鹅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浅析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治疗
4株鹅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结合FCM聚类和边缘感知模型的眼底渗出物检测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