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1-05-03 02:26王顺华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培养

王顺华

摘 要:随着世界交流的加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分析了常见的因跨文化的原因产生的交际障碍,给出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247-02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在跨文化交往中,如果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难免会产生冲突和不快。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教学,特别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侧重点。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增加,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已经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但是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一直未能树立文化意识和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不用说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紧跟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英语教学必须反映时代性变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分析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来自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跨文化交际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成为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的双方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当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有可能造成对语言交流的损害,从而产生交际冲突。美国外语教学协会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话语场所相适应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距离,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由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包括语言能力在内、且与社会或文化规范相关的交往能力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掌握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该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

高职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二、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交际障碍

每种文化都拥有其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价值观、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在以后的夸文化交流中就容易遇到交际障碍。

(一)中西文化差异使得交流中容易出现歧义和误解。在学习英语时,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比如“He is a wolf这个句子,如果直译,是说“这个人像头狼”,我们可能会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际上表示“他是个好色之徒”。又如“peasant”一词,在英语中含有一定的贬义,指“乡下庄稼人、乡巴佬”,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粗野的人。而英语里农民的正确表达应是“farmer”。再如,在美国有一句几乎人人皆知的话:“When you a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我们肯能会觉得莫名奇妙。其实这句话原是一句拳击术语,表层意思是:当你被别人击倒了,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真正的寓意则是: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二)文化背景不同限定了交际过程中交流的内容以及行为方式。例如,西方人讲究时间的计划性和周密性,在社会活动中,提前预约被视为必要的礼貌行为;而在中国拜访他人一般而言不需要预约,对迟到也不以为然。中国人初次见面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到个人隐私。中国人常常是通过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例如当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他们往往会谦虚一番。而这种谦虚并不符合英语国家人们的习惯,常常会使外国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由此可见,文化的冲突与误解在交流过程中就成为了障碍,甚至会导致摩擦发生,造成交际失败。对语言的理解如果脱离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会使理解变成误解,从而达不到思想交流的目的。

(三)英语的会话或文章中经常带有时代或历史背景,缺乏背景知识和信息,会导致表达信息的反映不同。例如,在美国大选时人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They bury the hatchet until the next election campaign”。这句话从字面上只能理解为:“他们埋葬战斧直到下一轮竞选活动的战幕拉开”,许多学生对“埋葬战斧”很难弄懂。实际上。这句话有它特定的背景知识,“bury the hatchet”源于印第安语,它象征对和平的美好愿望。直到今天。在美国每次大选结束敌对的党派仍会互相说“bury the hatchet”。表示双方需要停止对抗,以求和平相处。英语中还存在一些历史典故所形成的习语。如达摩克利斯之剑Damoclessword(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特洛伊木马the wooden horse of Troy(潜伏在内部的敌人)等等。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成效取决于人们的交际能力与是否具有相当的异国文化背景知识。

(四)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也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和非言语两大交际体系,非言语交际常交际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交际行为会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例如例如两个中国人面对面近距离聊天没有什么不妥,而如果你也以同样的距离靠近一个西方人同他洽谈,会是件不礼貌的事情,他会感觉遭到了侵犯。显然,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会因文化差异导致交际障碍。调查显示,我国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能力和言语行为能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其非言语行为能力明显低于言语行为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薄弱。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教授语言的同时教授文化是人们的共识。现在英语教学倡导“用英语进行思维”,指的是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去设身处地地了解学习英语文化所包涵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因此,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语法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在不同场合说得体的话的交际能力。努力引导学生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一)教师应努力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贯穿于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始终。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培养自身对中西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扬弃贯通的能力,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深入讲解异族文化。要客观分析中英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比较的同时,达到自如交流的目的。通过贯穿中西方文化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教材中有些课文在文化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社会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价值观等方面的材料,有意识地实行“文化渗透”。

(二)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交际氛围。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环境,人们正是在一定的交际文化环境中学会使用語言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更好的学习英语的交际氛围,鼓励学生尽量使用目标语,使学生排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学会使用地道的英语;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录像、电视以及英文原版电影等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应加强听力训练,听读题材广泛的材料;以多种方式多开展“文化丛”和“文化多棱镜”等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文化现象;通过设置语言情景模拟,塑造仿真英语环境,让学生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及应答方式,进一步理解语言在特定场合情景中的内涵及所表达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另外,高职院校在公共外语课上可以开设英语会话课或口语课,加强引导学生注意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中口语、习语或成语跟汉语存在差异,因为它们与英语国家的文化紧密相关,有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烙印或渊源。如:freeze(冰冻、结冰)在美国人的口语中表示“站住”、“不许动”;“a Judas kiss(犹大的吻)”是罪恶之吻。在西方被喻为居心叵测、笑里藏刀;To pull somebodys leg不是表示“扯某人的后腿”,而是“开某人的玩笑”或者“捉弄某人”;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a yellow man意思是一个懦弱的男人。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用外语来进行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只有语言文化修养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可能多地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英语国家文化,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比较的同时,达到自如交流的目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任何人不可能在思维问题的时候总是用外语思维,都会不自觉的用熟悉的母语来思维。因此,英语教学活动在侧重语言知识的同时,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学中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其次,改变题海教学、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创设生动的语言氛围,激发用英语思维的兴趣,把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再次,加强模仿、口语、阅读等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于他们的言语表达,在不自觉中也能恰当自如运用。最后,要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跳出汉语的思维习惯,克服思维定势,形成英语思维模式,养成用英语而不是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英语。

参考文献:

[1]张黄.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4).

[2]邹平英,叶艳阳.文化差异与英语阅读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吴晨辉.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太原大学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培养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克拉斯沃尔分类法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初探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