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的室内空间艺术研究

2011-05-10 05:27秦亚平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禅意禅宗空间

秦亚平

(深圳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禅意的室内空间艺术研究

秦亚平

(深圳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禅,是种哲学、美学,也是一种设计理念.在当今“中国热”的潮流中,“禅”无疑是作为万众瞩目下的东方古老文化理论的精髓之一,再次受到世人的追捧.禅意的审美意识以及法道自然的空灵境界,已成为室内设计界新的探索研究内容和创作的源泉.禅意的设计思维方式也是现代极简主义室内设计的哲学根基.当今,禅风雅韵的设计风尚充分体现出了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禅;精神境界;灵动空间;极简风尚

“禅”即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据传公元前 6世纪古印度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623—前544)被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在佛经译中,中国佛教徒又将“释迦”译成“能仁”,将“牟尼”译成“寂默”[1],并将“禅定”、“心法”传入中国.在佛学中“禅定”的原名为“禅那”,中文又翻译为“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意译的“定”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称的“禅定”.禅宗即以禅定而得名.禅宗虽然名义上来自于印度,但它同中国道教、易学和儒学自然的交融,植入了中国大社会和大文化的土壤中,从此根生发芽、叶茂枝繁.禅宗在各类佛教派系中一枝独秀,脱颖而出,逐步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佛教模式.

禅宗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它以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揭示了历代社会朝野人士和大夫各阶层的生活态式[2].中晚唐之后,禅宗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常被作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并与儒、道三足鼎立,成为了互相融通的思想支柱.禅、儒、道作为中国宗教文化最初的基本元素,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因此,禅宗的精神早已渗透在中华民族各种鲜活生动的文化现象中,并参与塑造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

1 禅悟的审美意识

“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经验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生活、生命、生机即人生的审美态度.“悟”,觉也,醒觉之意,禅悟为大悟,是“妙悟”.禅悟的所求与审美境界有共同之处:其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静法身”,要求人摆脱千般计较、万种索求的一切外在迷乱欲望,充分体验万象中的本来面目,追求自由与永恒,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1.1 心境

禅和儒、道不同,它被赋予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重视心性,依靠自己内行的修炼方式“自解自悟”,主张直觉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人为的杂念,顺行于自然,以求得心境.客观上,禅强调对感性世界的肯定和对自然生命的欢欣,而这种审美感受也正是不同于其他宗教方式之所在.正如黄庭坚所写的词句一样:“万事同一机,多虑乃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生于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1]这种情景真实再现了当时文人雅士内心的审美境界,而其中所传达的心境是种枯与寂的意念,是对世界万物变化的尊重;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这种心境是超凡脱俗、是纯境象、是幽玄之美、是精神境界.明代理学家林泉曾说过:“目下咏诗,独步绿阴,时依修竹,好风徐来,人境寂然,心甚平淡,无康节所谓‘动心’之事.”“中堂读倦,游后园归,丝桐三弄,心地悠然,日明风静,天壤之间,不知复有何乐!”——林泉之所乐,乐在由此获得了“平淡”、“悠然”的心境,并寄托着他对内在的精神独立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寻求自由自足的美好愿望.这种心造其境、随遇而安的意趣发展到极致,不仅在诗画、文人墨客中得到宣泄,同时在当时的建筑、园林和室内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中式室内设计中,运用传统陈设、字画突出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适应了中国文化的心境需求.例如,中国古人在中堂墙面挂上中国山水画,并佩以对联:“山光照槛水绕廊,舞云归咏春风香.”令人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派湖光山色的春日景象,寓意深远,而且能够充分体会主人所追求的舒适而恬静的生活.

另外,厅堂和书房里也常采用挂饰和匾额.上面提写的字句内容丰富,并且涵意深刻.如:“宁静志远”;“日月澄晖”;“四面风荷”等,营造出了别样的意境——舒缓,闲逸,静定而又悠远,这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内敛与优雅,也是禅宗境界的迷人之处.

1.2 道法

禅宗的“道”是空虚无名之状,不是逻辑,也不是文字可传达出的理性.它超出人类的感觉和语言之外,具有抽象性和超体验性,并把世界的自然存在与万物变化上升到“道”的高度去理解、去体验.“法”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审美意识,是衡量自然与美的法则准尺,是法天贵真、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加予改造.这是宇宙之本,是永恒的法则[3].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大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这种自然无为,是最高的自然审美观,也是最高的人生境界.这种率性而为、自然飘逸的情趣,成为了中国历代君子雅士的风尚.至今有无数爱山、爱水的人士常参与户外运动,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在中国的建筑、园林、室内设计中常采用重视借景、透景、移景的营造方式,通过涵纳室外山水景色,包容了外界自然之美.这种营造手法巧妙地处理了有限的内部空间与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然渗透与交流,体现了空间艺术虚实相生、灵动变化的设计原则.

禅宗的自然之道同时也突显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观,以通脱自然、不拘礼法为贵,提倡清新舒畅、自由之乐的精神世界,尽情享受平和与安宁的生活.中国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宅院环境可说是颇为典型,宅居虽只有茅屋数间,然有翠竹掩映,他便以为足矣:“……之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光、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也?”郑板桥的诗画作品也多以竹、兰、石为题材,如:“磊磊一块石,疏疏两杖竹.佳趣少人知,幽情在空谷.”“一室小景,有情有味”,正可作为禅士文人的精神家园的真实写照.培植盆景,把玩赏石,是人与自然亲近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雅趣审美取向.借山体之美抒怀适意,体味其中自由无碍、幽静安恬的精神盛宴.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后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器械为山东威高Upass系统或美国强生Expedium系统。椎弓根螺钉均为徒手置入,术中采用旋棒、平移、去旋转及原位弯棒等矫形技术,同种异体骨和咬碎自体骨混合后作为植骨材料。手术全程在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护下完成。

由此可看,禅宗以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从哲学角度上看,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以及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意境.空间中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雅致的心境体现室内空间艺术中的诗情画意.虽是叠山造水,但却是海纳百川、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简素、自然、寂静”的禅宗理念像一阵清新而又优雅的春风,吹入人们的心灵.它帮助人们冷静、虔诚地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解脱和放松,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生活环境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并成为人们逃离世俗的最佳归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法”所在.

2 禅宗的灵动空间

禅宗作为佛教涵意的代称,早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它是中国文化的缩影,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延及至今天,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随处流露出它的丝丝痕迹.

在禅宗的精神触发下,禅意的空间设计呈现出一种“无相”和“空相”之感,追求一种空灵、简朴意境的艺术原则,发现精神世界中的动静规律和空间变化,最终达到虚与实、藏与露、缓与急、多与少、雅与俗的完美统一.

2.1 虚实

虚实是中国艺术的一对重要概念,同“有”与“无”、“黑”与“白”、“实体”与“空间”是种辩证关系.“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是中国人对空间艺术上的一个重要认识”.[4]禅宗所表达的虚实关系,追求的是“空寂”,以“空”求“实”,重在“空”和“虚”字上.即,通过破实为虚,求得视觉效果和观赏心理上的扩充感和无尽感,加深和丰富空间的内涵,给人以含蓄、幽远的精神意趣;同时将空寂和幽玄推向禅所主张的“无”的空间,最终达到“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种超越意识的美的幽玄意境,从“无”中来体味最大的“有”,即所谓“无中万般有”的哲理.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指出:“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此意是通过虚实的门窗纳入周围实景,使实景化为游人心中的虚境,这是古典空间艺术使人形成深远无尽的感觉和妙趣的重要手段及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江南古典园林窗花

“实”,作为客观事物,总是有限的;而作为艺术空间之景,却是融进了无限的想象力与情感创造,是难以穷尽的,并随人的想象与情感而变化,早已超越了有限的形迹.实处生虚,化实为虚,幽深清远,含蓄隽永,从而创造出中国园林和室内空间的灵动之美.

我国早在盛唐时期为了处理好室内高敞的空间,运用了帷帐处理,解决了大空间里“空”这个问题.由于这种“帷帐”既固定又可移动,应根据空间的围合、渗透而确定.这样,不仅满足了室内空间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而且达到了大空间里灵活多变、虚实对应的变幻效果.室内的分隔和聚合,构成了空间流动“气”场节奏的变化,形成了规范秩序之中的分与和.这种室内空间的虚实变换,相济相生,互相渗透,完美诠释了禅宗的虚实之道.如中国院落式建筑,每一个单元由“实”的房屋、长廊或墙,围合中间“虚”的庭院空间,形成了一气贯通、“周行而不殆,无经而木复”的循环流动的空间特性.

2.2 动静

“动”和“静”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同样也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禅宗意义的“动”与“静”包含着淡定、恬静的状态,要求自己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禅宗的表现形态如:打禅、坐禅,如同中国道教所指出的天人合一的阴阳调和一样,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生活趣味.不管外界风云变化,永保禅定心情,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身,从而达到忘我的人生境界.这里所说的外界其中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体现了“动态”的意义,而“静”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禅宗所表达出的内秀、淡泊、寂静和不张扬,始终是禅宗人士所追求的生活状态.

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上,早已显示出动与静、围与合的空间形式.例如:古民居的北京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和福建的客家土楼等这种“围合”空间,从使用功能的角度上就是防御外部骚扰,求得内部与外部分隔,从而获取院落的宁静与安祥.这种合院式建筑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以建筑墙体和房屋围合起来形成了院落或小天井的内部“静态”空间,与外界的“动态”空间一墙之隔,形成独特的中国民居形式并沿用至今.

这是其中一种通过建筑方式形成实体的“动”与“静”的空间,另一种需要人为参与行为的方式而产生动态式的“动”与“静”,如:当人们步入江南园林里,走在长廊或回廊中,随着步伐的移动,眼前出现一幕幕动态的画面.正如一步一景、引人入胜,形成了空灵变幻的动态效应.这里园林的景观是静态的,而人在行走是动态的,这一动一静变化莫测、巧趣横生,给人带来的是异动万千的空间和梦幻般的感受.

“动”和“静”,是禅意空间设计的另一个体现,是禅意淡定的心理状态.在庭园设计中,水的运用也体现了“动”与“静”的原则.中国人把水体称之为艺术之水、生命之水.水,众所周知,具有浪漫、灵性、欢快、强劲、清新而平和的特性.但禅意的水更强调它的平静和融合,主要采用静态水面和山泉水,营造出一派平和悠静的自然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海南三亚七仙瑶池度假酒店三楼船屋西餐会所

另外,在室内设计材质的选用上应多考虑天然材料,如木材、石头、竹子、 蔴藤 、玻璃和陶器等.木材多用枯木、胡桃、榉木等.家具一般选用简约实用型,强调人与物之间的和谐,透射出朴素、内敛的气质.色调搭配多用深色和原色,色彩采用泥土、植被等天然色,柔和而纯静,不喧宾夺主,具有静态美感.

禅宗所体现的人类自身的精神理念,倡导的质朴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对古人的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提示.禅境的明净清远、返璞归真,在这洁净的空间中,以人的“实”,来填充空间的“虚”;以自我内心的“静”抑制社会中的“动”.这样,人的精神最终便可自由徜徉、轻松调解,负重的灵魂便可以得到一种释放.

3 禅意的极简风尚

讲到禅宗必然会联想到日本.12世纪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禅宗同中国文化一道传入日本.日本在深得中国禅宗精要的同时,又很好地融合了本国的地源文化,从而衍生出了独具日本本土特色的禅宗思想.日本在建筑方面充分体现出了其国人的严肃、节俭、自律的精神内涵[5].在日本的设计界里,“禅”早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设计文化.随着建筑设计大师安藤忠雄等人的出色表现及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的宣扬,禅意的设计风格逐步走向了世界,并受到西方美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3.1 极简

“极简”本意为极度简练及概括、提炼、归纳等.极少主义(Minimalism)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 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而走向极致,以极少化物象展示及符号形式表现,表露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象空间,让观众积极参与空间结构互动.极少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极少主义的兴起影响着世界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如建筑、绘画、雕塑等.

极少主义设计风格与传统设计偏爱丰富的装饰手法背道而驰,提倡“去除一切多余思考,以原本的最基本的元素获得简洁明快的效果”.极少主义的“少”与东方禅宗的“空”同样也有着相似之处.禅宗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冥想的思考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极少主义也是需要通过直觉来进行文化修炼,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6].

极少主义设计理念最核心的问题是对空间的理解:流畅的空间、极简的装饰,简洁而纯净、灵动而通透且极富于实用性.在构造材质运用中主张材料自身的原质,尽可能不隐藏其自然纹理,这与禅意讲究“彻见心性”,即揭示事物的本质不谋而合.最初,极少主义艺术理念被彼得·沃克(Pel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设计师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少主义设计已经日益被大众了解和认可.当人们漫步于沃克的极简主义环艺中,如同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那句名言:“少就是多.”这同禅宗的哲学用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约而同、一脉相通,东、西方设计理念在此有机的结合、达成共识,如图3所示.

图3 美国现代极简景观设计

3.2 潮流

禅宗不仅仅是东方艺术的源泉,也是现代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哲学根基.在当今设计界里掀起一股简朴自然之风、禅意极简之韵,蔚为大观,成为潮流.这种潮流冲脱了庸俗和物欲的桎梏,打开人与自然的隔阂,让心与自然重新沟通起来.这种禅意极简主义风格已成为了室内设计乃至整个设计界精神理念及设计形式的主流.

早期现代自然主义是简约流派产生的根源,是当时工业化大生产造成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后果,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促使人们迫切的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极少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人的心情更加放松,创造一种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追求绿色建筑、生态空间,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如图4所示.

一位外国建筑师曾经说过:“现在困扰着人类的一个最主要的难题就是喧嚣.人们经常为噪音和各种烦乱的景象所困扰.作为人类视线的焦点和设计者思想的象征,建筑必须克服这种困扰,而成为宁静沉默的具体化.”这段话敲响了人类对未来生存空间担忧的警钟,是向人性化社会恢复的一次积极努力.因此,人类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于是,东方古典风格及禅宗简朴之风同西方极简风尚,在设计领域里掀起了新的浪潮,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图4 中国现代极简住宅空间设计

4 结 语

综上所述,“禅”,不仅是一种设计美学,更是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它是一种心灵的体验.禅宗将人与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也是自然生态观的完美体现,它倡导的人本主义,即构成精神原生态的系统,充分体现了禅宗美学思想的精神世界观和顿悟的思维方式,以及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达观精神.

“立象尽意、境生象外”是禅宗的境界,它拓展了室内设计的审美视野;“虚实相生、灵动空间”是禅宗的设计理念,它诠释出大千世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1]任晓红,喻天舒. 禅与园林艺术[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张 虹. 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对友禅图案起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J]. 美与时代,2010(11):76-78.

[3]庸田鹿. 儒家、道教对中国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C]//唐 旭,陈小力.为中国而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9-130.

[4]冯钟平. 中国园林建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斯科特·D. 极少主义与禅宗[M]. 熊 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朱傲楠,齐伟尼. 空间·材料·意念——浅议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的禅宗思想[C]// 唐 旭,陈小力.为中国而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66-167.

Analysis on Zen Meaning of Interior Space Art

QIN Ya-ping
(College of Design,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Zen is a kind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s well as a kind of design concept. In the trend of today's "Chinese Rush", "Zen" is undoubtedly known as the essence of the ancient oriental culture theory that the people focus their eyes on,and is followed by the enthusiasts again. Zen aesthetic mode has become new content of exploration research and a source of creation of ethereal interior designers. Zen mode of thinking i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modern minimalism interior design. Nowadays, Zen wind of designable fashion fully reflects humanism, and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beauty.

Zen;spiritual realm;flexible space;minimalism

TU-02

A

1006-6853(2011)03-0157-05

2011-04-06;

2011-04-29

秦亚平(1958—),男,安徽六安人,深圳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禅意禅宗空间
禅宗软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