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性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2011-05-16 10:40陈建忠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6期
关键词:抗抑郁显著性精神

陈建忠

(淮南市精神病医院 安徽 淮南 232052)

近年来,对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关注,许多学者对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研究表明,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在治疗、遗传等各个方面均有差异。本文针对此作一研究,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抽取2006年至2010年149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妄想性抑郁症患者有50例(33.6%),非妄想症患者有99例(66.4%),男77例,女72例。年龄15~74岁,平均(31.2±11.9)岁。病程10d~34年,平均(3.1±5.6)年。

1.2 研究方法

根据有无妄想分为2组:妄想性抑郁症50例(33.6%),称妄想组;非妄想性抑郁症99例(66.4%),称非妄想组。把2组临床资料分析对照,作统计学处理。2种上述资料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结果

2.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2组间性别、婚姻、发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见表1,经χ2检验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 2组临床特征比较

2组各临床特征比较,在焦虑激越、绝望、自杀行为、自责自罪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妄想性抑郁症的自杀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1.93倍。

2.3 2组治疗情况及疗效比较

妄想组单用抗抑郁药21例(42%),抗抑郁药合并抗精神药29例(58%),非妄想组单用抗抑郁药72例(72.7%),抗抑郁药合并抗精神药27例(27.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用抗抑郁药多为阿米替林、丙咪嗪。合并抗精神药有奋乃静、舒必利。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项目 妄想组 非妄想组性别:男 女 28 22 45 54婚姻:已婚 未婚 37 13 72 27发病年龄(岁) 28.2±9.9 29.3±10.1文化程度: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及以上 5 7 19 19 9 13 36 41职业:农民 工人 干部 学生 无业 27 10 3 1 9 50 18 7 2 21

表2 临床特征比较[例(%)]

3 讨论

文献报道,抑郁症患者中约有20%~35%为妄想性抑郁症。临床症状比较发现妄想性抑郁症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和自杀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非妄想组,这与文献等报道相一致,妄想与自杀有关,本组中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1.93倍左右,提示妄想可作为预测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组资料中显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有社会心理因素者较多。本研究还表明,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在症状上及医院治疗学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提示妄想性抑郁症可能是独特的一种抑郁症亚型。

作者认为家庭和社会因素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在生活和工作上给患者提供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减少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改善人际关系,对预防抑郁症患者自杀、降低抑郁症发病率和减少复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夏友春.妄想性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9,16(2):83.

[2]王东波.妄想性抑郁症55例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20:283.

[3]张春英.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比较[J].山东精神医学,1998,11(3):20.

[4]夏友春,陈德沂,严善明.妄想性抑郁症的妄想症状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3,3(2):135.

猜你喜欢
抗抑郁显著性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拿出精神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