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外科治疗研究

2011-05-31 02:52邹键军
当代医学 2011年28期
关键词:穿孔溃疡意义

邹键军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为普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着溃疡病因学研究的发展,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受体阻滞剂的广泛应用,溃疡病的外科治疗已经显著减少,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穿孔比例却显著上升[1-2]。本文笔者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共100例,探讨其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45.32±1.9)岁,穿孔时间4~55h,平均穿孔时间(16.1±2.6)h,腹腔积液160~100ml,平均(429.7±76.3)ml。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穿孔时间和腹腔积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腹部立体X线检查和腹腔穿刺后确诊。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穿孔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治疗。术中见穿孔直径最大为2.0cm,最小为0.3cm,平均0.8cm。术后持续48h进行胃肠减压,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受体阻滞剂或H2离子受体阻滞剂治疗及抗生素。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痊愈率对比

两组患者的痊愈率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在手术过程中均无中转开腹,1a内痊愈率均达100%,因此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止痛针剂使用次数、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痊愈率比较[n(%)]

2.2 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现伤口裂开、伤口感染及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现术后出血、术后肠瘘、腹腔脓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为上消化道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溃疡病手术病例中的21%,占住院溃疡病例中的10%~25%[3]。手术术式分为单纯的穿孔修补术与确定性手术,穿孔修补术分传统的开腹与腹腔镜穿孔修补,确定性手术分胃大部切除术与穿孔修补加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术。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在手术过程中均无中转开腹,1a内痊愈率均达100%,因此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止痛针剂使用次数、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伤口裂开、伤口感染及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现术后出血、术后肠瘘、腹腔脓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低。综上所述,穿孔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同时解决了穿孔和溃疡2个问题,可免除再次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吴邦学,孟城.67例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J].吉林医学,2010,31(22):3751-3752.

[2]闰鹏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外科治疗(附48例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4):87-88.

[3]Christensen S,Riis A,Norgard M,et al.Short-term mortality after perforated or bleeding peptic ulcer among elderly patients:a population-based cohorts cohorts study[J].BMC Geriatr,2007,18(6):81.

猜你喜欢
穿孔溃疡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都是“溃疡”惹的祸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诗里有你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分析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7例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