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地理教师的西藏游札记

2011-05-31 00:32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00052
地理教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林芝拉萨油菜花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00052) 崔 准

盛夏,神秘西藏的诱惑和北京难熬的暑热所构成的一拉一推之力促成我们一家的西藏游。我是一位十几年前有过一次青藏游的中学女地理教师。我的此行处处是在享受着地理,并不时地“考问”着地理,自然乐在其中。我们西藏游精选了拉萨、纳木错、林芝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

油菜花为我指示着自然环境的变化

来青藏高原看油菜花,莫过于七月下旬的青海湖了。一是因为这里地势开阔种植面积大,二是色彩组合之绝妙:蔚蓝的天空飘着棉花团般的絮状白云、宝石般深蓝的青海湖水与黄得灿烂又辽阔无边的油菜花原野共同构成天人合一的壮美画卷。这是上次青藏游给我留下的最为震撼的景观之一,这也是我选择同一时间段来藏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期待着景致的再现。傍晚,刚进入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这里是青海最重要的农业区,我惊奇而不无几分沮丧地发现沿途的油菜已经打籽儿了,对我期待领略油菜花的欲望重重地泼上了第一瓢冷水。我心里盘算着莫非温室效应使得作物提前成熟了?而列车途径青海湖畔时夜幕无情地降临了,毫无疑问又是冷水一瓢。看来此行我们与油菜花无缘了。天无绝人之路,当我们的旅程进入林芝时,始终行进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谷地,油菜花在这里再现。它告诉我这里不同于湟水谷地,那里一千米上下的海拔使得油菜已经打籽;而海拔三千左右的林芝雅江谷地,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业区,这里的油菜花还静静地盛情地开着,好像专为满足我那再见油菜花的祈盼。不同于它地的是,林芝的油菜花更有性格,不时与远处的雪山共舞。真可谓“同是油菜花,林芝有不同”,它深情而无声地告诉我:这里真正是“西藏的江南”。藏南盛开的油菜花告诉我:三千海拔的藏南谷地,纬度的优势和暖湿的西南季风使其与千里之外海拔两千多米的青海湖有相仿的季相,终于满足了我再见油菜花的意愿。这是纬度、垂直、非地带性规律融合所致。此行油菜花始终为我承担着对地理环境的指示性作物,谢谢帮我不断确认思考地理环境变化的油菜花!

地理环境中可被用于确认方位的方法知多少

此行,我在不断地“考问”着自己,不用仪器,能有多少种在野外确定方位的方法呢?这是一种很实用的野外生存技能,危急时刻甚至可以拯救生命,应该让学生具备这种实用的地理技能。

方法一:阳光与时间的关系。在北回归线以北,地方时十二点前太阳多在我们的东南,其后多在西南。通过方位的判断,我可以在旅游大巴上选择往返均可避晒的最佳座位。在归途返京的飞机上,通过我面朝西下的夕阳在云朵上残留的橘红色余光,我可以轻易地判断我的座机正沿北北东的方向飞行。

方法二:民居的朝向。为采光的需要这里的藏房民居也多坐北朝南,这自然为路人标示着方向。

方法三:通过雅鲁藏布江的流向。当然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我知道旅途中江水的流向,推断出其它三个方向。

方法四:用不同坡向的植被判断方向。一般山区的道路几乎全部在山谷中。在湿润的地区和季节,大型的山谷多有河流。我们从拉萨去往林芝,主要是自西向东行进在雅江支流尼洋河谷中。北回归线以北的东西向河谷两侧,南坡为阴而北坡为阳,这一点与山脉的阴阳坡完全相反。一想到这里,我不由地联想到可以编一道判断山谷山脉阴阳坡的等高线习题,这个知识点近年来好像久违了。尼洋河谷底,海拔约三千至四千米,而两侧的山坡的高度不时直伸五千以上,甚至还有终年积雪的雪山。一般而言阴坡水分条件好,植物盛于阳坡,但在这里是个例外。沿途本为阳坡的北坡,正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反而水分条件好,基带是温带阔叶林,树种主要是山杨、白桦树等杂木次生林,海拔再高则出现针叶林,针叶林之上就是草甸了。而南坡虽是阴坡,却是喜马拉雅山脉的背风坡,来自印度洋暖湿西南季风难以光顾,为雨影区。在途中景区的游览中,我发现阴坡却反而是耐旱的灌丛。其优势树种为栎树,而这里的栎树发生了耐旱的生态变化,多为灌木,叶片有蜡质层且多刺。写此文过程中我查阅文献,称其为耐旱的硬叶林,印证了我的野外所见。要知道,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栎树多为乔木,且叶片柔软得多。看来在这里影响植被的主导因素是西南季风,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再为我这个有心的地理人泄露了“天机”,真是太有趣了,使我顿生强烈的满足感。看来坡向对植被类型的影响也应该是“因地制宜”地判断。

方法五:那便是星空。高原的星空是独特的,毕竟这里是“世界距星星最近的地方”。这里的星空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它也引发了我再游西藏的欲望。

记得十多年前在游完青海湖返回西宁的路上,车子抛锚,把我们“挽留”在高原的夜晚。等待使我百无聊赖,无意中从车厢探出头仰望天空,这星空把我彻底地惊住了。

至今,我还是难以忘怀星空给我的感触:

一是,奇多!繁星密密麻麻的让你很难辨认星座,绝不像教材中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九月星空图”。与真实的青藏星空相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张图似乎有些把人“忽悠了”。但有了对青藏星空的真情实感后,我们更能理解那不过是一张为便于初学者编制的,削枝突干的“示意图”。有了青藏高原的星空情节之后,教师在新课程已被归入选修的星空教学时,可更胸中有数了。

二是,奇近!摘个星星好似仅举手之劳。

三是,遐想!这难计其数的繁星绝大多数都是恒星,用 “地球村”也难表述地球在浩瀚宇宙中之渺小。这渺小帮我深深理解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多出于一种本能,可诱发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常年忙碌在城市夜晚“光干扰”之下的人们,似乎忘却了星空,这不免使人类的自负油然而生。在这种不断膨胀的自负中,人类对自然敬畏的本能被无情地泯灭了。青藏的星空,无疑可以呼唤出人对大自然应有的敬畏感,这对于现代人太珍贵了。

遗憾的是此行多遇高原夜雨,不幸阴差阳错地与星空爽约了。

综上所述,方法二“民居朝向”和方法四“阴阳坡植被”,本质上都是方法一“阳光”的派生。方法一“阳光”和方法五“星空”都易受天气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野外多掌握几种定向的方法,可以互补,使得我们对方向判断更准确可靠,俗话说技不压身吗!这几种野外定向技能的综合运用,完全可以设计成为一个选修课的研究课题,真正是“地理为生活”的难得案例。

无处不在的地理对话令我感慨和隐忧

此行沿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一砖、一瓦、一餐、一宿……它们都施展着无限魅力,与我进行着地理对话。

就说民居吧,也不断标注着地理环境的变化,更展示西藏惊人的发展。藏北牧区棕色的毡房完全不同于蒙新牧区白色的毡房,这是因为它的原料是“高原之舟”牦牛毛毡。

藏北农区的藏房多为平顶小窗的碉房,建材多是就地取材的敦厚石料。平顶厚墙与藏北高寒干燥的气候相吻,平顶也是最省建材的选择。布达拉宫可以说是全藏最典型、最宏伟、最具代表性的碉房式藏建筑,它具有碉房的上述所有特征。

而通往藏南途中跨过5013米的米拉山口,民居与之前完全不同。米拉山口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两河都是雅江的支流。之后公路一直沿尼洋河谷延伸。米拉山口具有一定的地理界线作用,以西北是干旱的拉萨河谷,而以东南开始进入全藏最温暖湿润,植被最丰富的“西藏江南”。如果你阅读中国降水量图,会发现降水量线在这里也大大地拐了一个弯,接着逐步过渡到如同秦淮之南的湿润地区,此行让我身临其境地领略了地形与西南季风之杰作,教书生涯中无数次重复过的,西南林区一部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

进入湿润的“西藏江南”,山谷随即苍翠,道路两旁是带有“人字型”屋脊房顶坡度明显的多层藏房。房顶或红或蓝,色彩鲜明。这里全是山区,平地稀少,楼是对土地最经济和充分的利用。不同于藏北,在辽阔平坦的高原面上藏房多是单层,且带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距院子不远的地方还有大大的牲畜圈。而这里多层民居的畜圈多设在一层。

藏北和藏南民居的翻新,这也是眼前的西藏与十几年前的最大不同。毕业于西藏大学的藏族青年导游次仁告诉我们,国家为每户翻建住宅的藏民补助三万元。这里工布江达县,是福建省对口援建,眼前一栋栋漂亮得令人叹为观止的藏房小楼,它们是藏汉一家的当代见证。

藏南北民居的差异是地理环境不同的产物。而所有藏房的工艺是很相仿的,它们都有各种“雕梁画栋”般民族特色鲜明的装饰,这物化了藏民族对美的共同追求和热爱。民居最显眼的地方都挂有经幡,每当藏历新年都要更换,这种特有的装饰物传达了藏民族虔诚的信仰。导游次仁还告诉我他的一个很具创意的梦想,开一家自己的旅游公司,专门在旅游淡季经营藏历新年游。他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给我们看他笔记本电脑中全家在一起过年,更换经幡时其乐融融的照片。

次仁家乡就在林芝。他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藏族人家,二层藏楼的回廊下停着三量大摩托,好不威风。主人在二层宽绰的客厅款待我们喝酥油茶,吃奶干。次仁吃起奶干来好像内地人嚼薯片那样惬意。我也学着他放到嘴中一块,可是等大家喝完酥油茶,走出藏房,我嘴中的奶干仍坚硬如初,我只得悄悄地把它吐掉。我问次仁你的牙怎么这么厉害,他笑着说我们是吃肉长大的。这一下让我想到,他的早饭是一大袋包装为方便食品的生牦牛肉干,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林芝行沿途环境的巨大变化,回答我几天来对环抱拉萨南北两侧山地“一毛不生”般荒凉的不解。这种荒凉很难让你相信在它们的脚下能哺育出西藏最大的城市拉萨。在拉萨期间,洗后的衣物晾干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这还是在拉萨的雨季,我们都被干得直流鼻血。而林芝洗过的衣物两天也没干透。拉萨附近山地荒芜的原因是干旱,而干旱是因拉萨河谷型盆地的闭塞地形。在布达拉宫鸟瞰拉萨,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余脉一南一北,紧紧地把拉萨环抱于自己的怀中,使得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应该感恩拉萨河,是它哺育了拉萨古城,它的源头是上游沿途冰川融水。拉萨与藏南民居屋顶的坡度也完全可以印证南北降水以及湿润程度的差异。

在通往拉萨北部的纳木错,途径海拔为5190米那根拉山口,其海拔与米拉山口十分相似,但那里完全是几乎没有植被的寒漠,因缺氧我都没能下车游览。相似的海拔 “咋就那么大差距呢”?答案是植被: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的林芝,较藏北干旱高原植被丰富得多,使这里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我们再无任何高原反应了。林芝的植被大多已是次生的,越往林芝深处走,民居用料中木材的比例越高。为保护森林,那些彩色屋顶的材料是塑钢的,凡是用这种材料建造屋顶政府还设有补助。沿途我们看见人们使用着太阳灶。上面我谈到的藏民家,给我们烧奶茶用的是沼气炉,制造沼气的原料是牲畜的粪便,在林区人们使用着如此环保的建材和燃料是很令人欣慰的。

一路看来,从林芝运出的最大宗货物就是木材。我们游览雅江大拐弯游艇的码头,就是一个不大的木材码头。在这里我看到有直径近米的圆木和板材等待着运出。沿途因修路暴露出来的林下和草甸下土壤剖面,告诉我这里的土层实际是非常薄的。换句话来说,这里的生态是很脆弱的。一旦植被遭破坏,在湿润的气候和山地条件下,发生水土流失是很自然的。林芝是美丽而富庶的,无疑这里有世界最好的旅游资源,而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开发利用,要面临如何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前提,这不由地让人有几分隐忧。

林芝的旅程大多在串珠状宽窄相间的河谷中,我看到无数的凸岸和凹岸。道路下的凹岸被人们修筑为减少流水侵蚀的小堤。在凸岸常伴有河漫滩生成。远处高山常有角峰、冰斗、刃脊等冰川地貌,它们脚下多有冰水冲积扇,而这里多是村落的所在。但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出很深的冲沟,对这些自然村落构成一定的威胁。

在从林芝返回拉萨的路上,我们遇到磕着长头前往拉萨的虔诚藏族朝圣者,通过交谈得知他们已如此行走了六个半月。我们把自己的各种食品和零钱给了他们,以表达对他们虔诚的敬意。这又让我回想起十几年前去藏北四大寺庙之一的哲蚌寺,那里的文珠菩萨简直是我在这世界上见到的最美丽的神,当时在记录本上写下了三个字“美极了” !我相信西藏寺庙艺术的魅力和震撼力对朝圣者也充满着神奇的吸引力。我此次西藏之行仍有两大遗憾,一是与星空爽约,二是没能再见哲蚌寺的文珠菩萨。无疑这也可能成为再来造访青藏高原的由头。

猜你喜欢
林芝拉萨油菜花
菜花谣
油菜花
拉萨舰,入列
从油菜花田里穿过的雨
油菜花开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林芝桃花香
拉萨姑娘美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molops (Amphibia: Ranidae) from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