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万里行》备课参考

2011-05-31 02:18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351100郭能读
地理教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用书源头课本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351100) 郭能读

本文探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教科书(2002年第1版)第四章《黄河万里行》的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

一、卡日曲的那扎陇查河源头应为黄河源头

课本82页指出:“黄河的正源是约古宗列曲”。教师教学用书135页也有同样说法。

2008年9月启动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其成果2009年夏通过专家组评审。这次考察中,长江、黄河发现新源头。这些科考成果在通过评审后,还要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

这次科考采用的确定河源的标准与方法是:“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

过去卡日曲、约古宗列曲和星宿海都曾被认定为黄河源头。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查勘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1978年发现,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其中,卡日曲的流域面积、长度、水量均最高。但对是否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意见不一。此后,有的出版物提出黄河正源是卡日曲而不是约古宗列曲。1985年黄委会再次派出勘察队确认卡日曲为约古宗列曲(玛曲)的支流,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竖立河源标志。此后包括中学地理教科书在内的许多出版物,有的说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有的说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根据上述最近一次科考,黄河卡日曲最长的源头——那扎陇查河比玛曲长36.54千米。以“河源为远”的原则,卡日曲应为黄河源头。卡日曲的流量是玛曲的两倍。卡日曲的上源为那扎陇查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塔鄂热西北2.2千米处,不是约古宗列盆地。

二、当曲的且曲源头应为长江源头

教师教学用书135页提到“长江的源头:沱沱河”。136页提到“黄河和长江分别发源于哪条山脉?(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不是约古宗列曲的发源地,而是卡日曲的发源地。这倒是与上述最近一次科考的成果一致。唐古拉山则是沱沱河的发源地。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对此并非没有异议。但上述正式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的说法至今未改。虽然长江源区的当曲比沱沱河长些,水量大得多,流域面积也大。但确定大河正源,主流与支流的流向关系很重要。沱沱河由西向东,非常顺直,发源地是地势较高的冰川;而当曲的源头是海拔较低的沼泽且偏向东南,有个大拐弯,与长江干流的方向相比,不够顺畅。长江三源的流量,目前只有沱沱河与楚玛尔河有多年的观测数据,而当曲的数据都是每次考察时各支队伍随机测量。对于长江源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关于江河源头,全世界也尚未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

根据上述最近一次科考,当曲最长的源头——且曲比沱沱河最长的支流长11.71千米。同时,当曲的流量和流域面积均大于沱沱河,历史上人类在长江源区的活动也以当曲年代为久,历史记录多。因此,当曲的且曲源头应为长江源头。且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5054米无名台地东北处。

三、西安的城市定位

课本89页提到“今天的西安,仍然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科研、教育、文化、交通中心。”国务院在2008年关于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课本的提法与此差异较大。

据《中国最重要的38个城市简介》,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及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工业、信息等多项中心。为中国西部第三大城市。”“成都为中国整个西部最大的现代化超级大都市,中国西部经济的领头羊,是西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金融、商贸中心。”

四、内蒙古煤炭储量超过山西跃居全国第一

课本90页提到山西“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超过2000亿吨”,“居全国之冠”。据200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国土资源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日前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截至今年6月底,内蒙古已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6583.40亿吨。其中,422处煤炭产地的2892.64亿吨查明资源储量已进入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库。”煤炭储量“跃居全国第一位。”

五、黄河“地上河”的治理

课本92页提到“黄河的‘地上河’景观在河南最为典型”。教师教学用书153页提到,与“另辟黄河入海通道”相比,“治理措施中‘加高加固黄河大堤’、‘在中游地区植树种草’两种措施更好些。”

每年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河床,致使下游河段平均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淤积抬升,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1973年黄河下游部分滩区开始出现二级悬河现象(见图)。近30年来,这种现象一直在发展,目前二级悬河在黄河下游河道普遍存在。黄河内蒙古河段在过去20年中“蹿”高了两米多,形成继下游河南、山东段后又一“地上悬河”,并有发展成“二级悬河”的趋势。

改道只能缓解一时的严峻局面,不能解决长远的河道淤积抬高,改道后仍会形成新的悬河。我们当前对“一级悬河”的治理措施是淤高滩地、进行标准化堤防建设,实现“相对地下河”,这无疑是正确可行的。治理二级悬河的基本途径也是淤高滩地,淤高滩地和刷深河槽互为补充。刷深河槽的基本途径为河道整治和调水调沙。调水调沙,就是通过水库对水沙的有效调控,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尽量多地送入大海。黄委会在2002年~2009年间,先后进行了3次调水调沙试验,下游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河底高程平均降低1.5米,下游主河槽行洪排沙能力显著提高,大量泥沙冲入大海,大大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实践证明,调水调沙已经成为治理“地上悬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水资源有限,调水调沙次数不多。

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包括植树种草)工作是治黄之本。通过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等办法,入黄泥沙有望减少到8亿吨,届时黄河下游可望实现冲淤平衡,从而使“悬河”不再长高。但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

六、河南人口少于广东

课本93页提到“河南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教师教学用书154页也有此说法。现在情况有变化。

据《中国统计年鉴》,直至2006年末的许多年,河南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但2007年末,河南人口(9360万)少于广东(9449万)、山东(9367万),居全国第三位。此数据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末数据根据2006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该数据依居住地(而不是依户口所在地)统计。河南外来人口明显少于广东、山东。2008年末,河南人口(9429万)少于广东(9544万),多于山东(9417万),居全国第二位。

七、其它问题

课本84页提到“沿着黄河出了青海省,便来到甘肃省。”这是黄河第二次出青海省的情况。黄河第一次出青海省,进入甘肃省不远便沿甘肃、四川两省之间的省界流,再经甘肃省不远又回到青海省(见课本83页图)。

同一页活动2提到,“想一想,河西走廊南面是什么地形区?北部是什么沙漠?”教师教学用书140页提到,“河西走廊以北为沙漠,以南为青藏高原”。课本用“北部”不当,应该用“北面”或“以北”。

教师教学用书153页两处出现“焦玉禄”,应是“焦裕禄”。

猜你喜欢
用书源头课本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吃书与用书
常回源头看看
吃书与用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用书装饰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