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早熟玉米新品种特早2号的选育及应用

2011-06-07 06:49陈稳良白琪林梁改梅朱慧珺
园艺与种苗 2011年4期
关键词:黑穗病春播母本

陈稳良,白琪林,石 平,梁改梅,朱慧珺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玉米杂交种特早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于2006年以自选系太早1001作母本,R综57-3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母本自交系太早 1001选自极早单 2号(99-5×99-3)后代,经南繁北育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父本自交系R综57-3选自耐深播(LR)综合种,经南繁北育连续6代选株自交选育而成。

图1 特早2号

特早2号于2009—2010年参加山西省春播特早熟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于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田间考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高淀粉、耐深播、后期籽粒脱水快的特点,且株型结构好,叶片短小、叶间距大,群体通风透光性好,因而适宜密植。201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产量表现

1.1 春播特早熟区区域试验

2009年参加山西省春播特早熟区试验,平均产量8 923.1 kg/hm2,比对照极早单2号平均产量8 002.5 kg/hm2增产11.5%,4个试点均增产。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028.5 kg/hm2,比对照并单6号增产7.1%,4个试点均增产。2年平均产量8 973 kg/hm2,比对照极早单2号和并单6号的平均产量增产9.3%(表1)。

1.2 山西省春播特早熟区生产试验

2010年参加春播特早熟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65.6 kg/hm2,比对照并单6号增产10.4%,4个试点全部增产(表1)。

2 品种特征特性

太原地区春播种植,出苗至成熟90~95 d,比对照极早单2号早熟2 d,与对照并单6号生育期相当,属特早熟品种。幼苗叶色深绿,叶鞘浅紫色,第1叶长圆,第2、3叶细长,生长势强。叶片上冲,株型紧凑(图1)。总出叶数15~16片,株高225 cm,穗位高85 cm,雄穗分枝4~5个,花药黄色,护颖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0 cm,穗行数16~18行,每行39粒(图1),半马齿型,百粒重35 g,出籽率87%,穗轴红色。生育期间需≥10℃积温2 300℃左右。人工接种鉴定,抗玉米矮花叶病、穗腐病和粗缩病,中抗玉米大斑病和茎腐病,感玉米丝黑穗病(表2)。特早2号品质优良,粗脂肪含量4.71%,粗蛋白含量9.63%,粗淀粉含量74.37%,容重774 g/L。

表2 特早2号抗病性鉴定结果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种子处理

播种前3~5天选无风晴天将种子摊在干燥向阳处晒2~3 d。通过晾晒可增强种皮对水分和空气的渗透性,促进酶的活性,可提高种子发芽率5%以上,提早出苗1~2 d。播种前选用7.5%黑虫双全或63%福·克·戊种衣剂包衣玉米种子,以防治地下害虫及丝黑穗病。

3.2 播种密度

该品种适宜在山西春播特早熟区和黑龙江部分积温带种植。根据各地气温表现不同,一般地面温度稳定在12℃左右时,种子包衣后采用单粒机播,高水肥地种植密度67 500~72 000株/hm2,中水肥地种植密度60 000~63 000株/hm2。采用宽窄行播种效果更佳,高水肥地可采用宽行70 cm,窄行40 cm,株距26 cm的播种方式;中水肥地可采用宽行60 cm,窄行40 cm,株距32 cm的播种方式。

3.3 合理促控,加强肥水

根据苗情,及时中耕锄草,壮苗早发,施基肥N~P2O5~K2O量在100~180~150 kg的情况下,大喇叭口期结合长势,一次性追纯氮300~380 kg/hm2。根据玉米土壤肥力情况巧浇拔节水,适时浇好抽雄水和灌浆水,并在雨水多时及时排水防涝。

3.4 病虫害防治

北方玉米主要病虫害是丝黑穗病、小地老虎、黏虫和玉米螟,使用戊唑醇种衣剂拌种防治丝黑穗病效果十分明显。三叶期调查发现有地老虎发生时,采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1 050 g/hm2灌根。玉米大喇叭口期,将呋喃丹颗粒剂按每株8~10粒均匀撒于玉米心叶内,防治粘虫和玉米螟效果明显。

3.5 及时收获

籽粒胚乳线消失或黑色层形成时,亦即苞叶发黄后10 d再收获,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

3.6 制种技术

特早2号父母本株高相当,母本花粉量大,抽丝期父本比母本晚3~4 d;母本吐丝顺畅、结实饱满,可采用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按1∶4~5种植。播种深度5~6 cm,留苗67 500~72 000株/hm2,可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

[1]段运平,田清震,刘守渠,等.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与耐低温高产杂交种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6):42-46.

[2]牛天堂,田良才,李晋川,等.关于山西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4):3-7.

[3]冯伟,李卫东.特早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1):13-16.

[4]王富荣,石秀清,石银鹿.山西省玉米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0,8(3):79-80.

[5]樊智翔,郭玉宏,王早荣,等.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分析与发展战略模式构建[J].玉米科学,2003,11(1):22-24.

猜你喜欢
黑穗病春播母本
全国春播面积9.4亿亩左右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晋城科协:开展“春耕春播专家行”活动
抢种暮春
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杂交粳稻常优2号母本机插制种技术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更正